第66章 大移民序曲(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湘北的小山村,一如既往地沉静。几座低矮的泥草屋散落在青山脚下,炊烟懒懒地升起,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与鸡鸣,却掩不住一种沉沉的暮气——那是穷苦与等待交织出的沉默。

村口的古槐树下,几个老人坐在石墩上打盹,几个妇人蹲在井边捶打着衣裳,孩子们则在泥地里追逐打闹,一切都如往年一般,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

那支贸易商队,踏进了村子。

他们不是官府的人,也不是常见的行商贩子。他们穿着统一的粗布短衫,腰间别着一把短刀,马车上托着好多麻袋,最打眼的是他们胸前都佩戴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一个图案——妈祖像,与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

这支队伍,是“南洋贸易公司商队”的人。

他们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受澳洲华人矿工、垦民组织委托,专门往来于大清与澳洲之间,为两地传递消息、运送物资、沟通亲情的特殊队伍。

他们带来货物,也带来信件;带来希望,也带来亲人尚在人世的消息。

商队里有一个男人,三十来岁,皮肤黝黑,眼神坚毅,名叫林东生。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商队里负责湘赣路线的小头目,可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件对这座小山村来说,天大的事。

他问过村人,径直走向村东头那间最破旧的泥草屋——李大山家。

屋里,阿秀正坐在门槛上缝补一件破衣裳,两个孩子,小虎和小丫,蹲在旁边玩着泥巴。他们瘦了,也长高了,但眼神里依旧藏着怯懦与不安,那是长期饥饿与担忧刻进骨子里的痕迹。

阿秀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一个陌生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包袱,身后还跟着两个伙计,挑着沉甸甸的担子。

“你……你是?”她有些警惕地站起身,把小虎和小丫往身后拉了拉。

男人笑了,露出几颗被烟熏黄的牙齿:“大妹子,我姓林,叫林东生,是从广州府那边,从……澳洲那边来的。”

阿秀一怔,手里的针线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林东升看了看名单,笑着说:“你男人,李大山,他还活着,在澳洲,在东望城,他挺好的。”

阿秀的腿一软,几乎站不住,她扶住门框,嘴唇颤抖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林东生走上前,把包袱递给她:“这是你男人托我带回来的,这里面是袋鼠皮,给你和孩子用的。他说,这一年,他开垦了一百亩地,种了水稻、红薯和土豆,收成不错,政府帮忙建了大棚,还发了口粮。他挣了些钱,托我们商队,给你带点粮食,也带个信,让你别担心。”

他从包袱里取出一封信,递过去:“这是他让识字的人给家里写的信。”

阿秀颤抖着手接过信,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没急着拆开,而是望着陈阿生,像是怕这是一场梦,一眨眼就会消失。

陈阿生顿了顿,语气里透着感慨,“澳洲那地,真不是骗人的,只要肯下力气,真能活,真能有盼头。他说……他想家,想你,想两个娃,可他得先把地种好,站稳脚跟,才能接你们过去。”

随后,陈阿生一挥手,身后的伙计放下担子,打开——里面是整整十大麻袋粮食!

“这是‘妈祖军’的政策。”陈阿生解释道,“他在澳洲把粮食卖给‘妈祖军’,我们在大清买粮食,送到你家人手里。虽然有差价,有运费,可你们一家人能吃到自家男人种的粮,能知道他在那边好好的,有粮食——这才是最要紧的!”

“陈哥,这……这得花多少钱啊?”村里围观的人忍不住问。

“不要钱。”陈阿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李大山自己种的,我们就是负责送来,送到每户人家的手里。让他们知道,海的那边,真有地!真有活路!愿意去的,可以跟着我们商队回城,我们明日早上出发”

这话一出,围观的村民都炸开了锅。

村西头的张铁柱家,也收到了信和粮食;村北头的王长根家,同样如此。

原来,那一批跟着李大山去广州府、再乘船去澳洲的七个人,都好好的,都挣到了钱,都开垦了地,都寄信回家了!

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村里的老人们议论纷纷,妇人们红着眼眶,孩子们则好奇地围着粮食袋打转。

而阿秀,捧着那封信,带着粮食,求请村里识字人帮她念,一遍又一遍的,每一遍都泪流满面。

她终于知道,她的男人还活着,不仅活着,还在那遥远的地方,为她、为这个家,拼了命地开垦着未来。

信的最后,李大山写道:

“秀啊,我一切都好,你带着孩子们,再苦再难也要撑住。等我把地种稳了,攒够了钱,就回来接你们。一定要等我……”

可阿秀捧着信,看着那十袋粮食,看着屋里瘦弱的两个孩子,看着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她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要去找他。

她卖掉了那十袋粮食,换来了一小笔盘缠和几件最简单的衣物。她没有犹豫,把家里能带的干粮都打好包,牵着小虎和小丫,一个接一个对邻里磕了个头,说了一句:“我男人还活着,我要去找他。”

然后,在那个夏末的清晨,在商队再次启程前往广州府时,阿秀带着两个孩子,背着包袱,走出了村子。

她跟着林东生,跟着那支商队,跟着那些同样怀着希望的男人女人,一起踏上了前往广州府的路。

她要去那个遥远的地方,给她男人的男人,洗衣服,擦汗,晚上给他慰籍,跟他一起耕耘。

她要去澳洲,去找他。

她知道,这一路会很苦,很远,很危险。

可她更知道——

海的那边,有她的男人,有他们的地。

1813年年底,移民总数第一次突破百万,海船一艘接一艘抵达澳洲海岸。

李珠江都要忙疯了,可他很高兴。

第一,他手里不缺银子,妈祖军按照人头给他银子安排所有人的生活。也就是说,那个城市人头越多,手里的银子就越多,多多益善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城市人口多起来了,终于有了一点城市的样子,人气越来越旺,让他也觉得自己有了市长的感觉了。

第三,那满仓的海鱼,终于快速消化了,好事情啊!

第四,和南美的生意开始越来越频繁,南美洲的银铜,南美洲的牛马,南美洲的棉花,每个月都有海船进港,贸易码头也该建起来了。

第五,陈怀远的东望布厂,现在越做越大。除了煤矿,布厂已经成了城市第二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买卖必须支持,要啥给啥!

而且有消息传来,妈祖军威武啊,他们居然一路打到了一个叫“好什么角”的地方。

听说沿路所有城市的贸易权全部拿下,还能有二分之一的税金收入,难怪现在妈祖军豪横啊!

能按人头给银子,一个人三十两银子,够养活他移民一年,还有余头,可以购买南美洲的马匹和牛种。

最重要的是,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妈祖军一律给足。

李珠江现在靠着煤矿,布厂和南美贸易,一年就能给城里赚十万两白银。

现在这些钱主要是购买南美的马匹,种田还是要帮手,可惜南美的牛蠢,脾气大,不怎么会耕地,看来还是要买一些中华的牛种回来。

这日子可以啊!

这日子美滋滋!

1813年的亚洲海面,只有一个霸主,那就是妈祖军!

是的,就是妈祖军,而不是兰芳国。

妈祖军已经分出了三个舰队:

现在第一舰队是李海在管,驻地加尔各答,他负责印度洋的所有海域的安全,麾下有40条飞剪战船和二十条武装运输船;

第二舰队由牛野统管,四支战列舰全部在他麾下,拥有50艘500吨级三体船,20艘四级和五级战舰,50艘千吨武装运输舰,此时正在进攻开普敦的港口,

第三舰队,驻扎兰芳国,陈老豆和陈阿生负责管理,麾下有缴获的英国和西班牙的战舰30艘,武装运输船30艘,三体快船20艘。

在围剿东印度沿海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俘获了大约150条大大小小的东印度公司武装运输船,现在这些船在改装完成后,全部在从事亚洲各地的海运任务。

飞剪船每年在以12条的速度下水,五百吨三体运输舰每年下水30艘。

两条1500吨主船体的复仇者级战舰已经在安装发动机和大炮。

这是第一种全船龙骨全部采用钢铁制造的大型海船,第一次看见镀锌的钢铁龙骨成型时,雨儿就像看见一条巨大的银龙。

船体的水下部位还包裹了从利马运来的铜,制作的铜皮,用来防止海洋生物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