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老校长的心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不留神就穿越》最新章节。

“不行,我得去找叶大人。” 周鹤年站起身,“咱们不能让孩子们因为没有课本就耽误了学习,叶大人一直重视教育,肯定会帮咱们想办法。”

当天傍晚,周鹤年整理了一下衣衫,拿着一本破旧的手抄课本,往叶青云的住处走去。路过广场时,看到叶青云正和袁七、耶律娟商量事情,身边还跟着小白狐。周鹤年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前:“叶大人。”

叶青云看到他,笑着点头:“周先生,这么晚了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周鹤年把破旧的课本递过去,语气带着急切:“叶大人,您看,这是学堂的课本,已经破成这样了,还不够用。现在学堂有一百二十个孩子,却只有三十本课本,都是我们先生手抄的,太慢了。而且纸张、毛笔、墨都快没了,孩子们只能用炭在石头上写,再这样下去,孩子们的功课就要耽误了。”

叶青云接过课本,翻开一看,里面的纸页泛黄,有的地方缺了角,有的字被磨得模糊不清,还有孩子用炭补写的痕迹。他眉头皱了起来:“竟这么严重?我之前只知道学堂孩子多,却没想到课本和纸笔这么短缺。”

耶律娟也凑过来看,轻声道:“确实该解决了。孩子们愿意上学是好事,不能让物资短缺拖了后腿。只是现在吴家堡的产业刚起步,纸张和墨大多靠从青运城采购,可能需要些时间。”

袁七也道:“俺可以让暗卫去青运城多找几家商铺,看看能不能多买些纸张和墨,先解燃眉之急。”

叶青云点头,把课本还给周鹤年,语气坚定:“周先生,你放心,这个问题我一定解决。明天我就让王五去对接青运城的商铺,先采购一批纸张、毛笔和墨,送到学堂;至于课本,手抄太慢,我记得之前在旧书里看到过‘雕版印刷’的方法,咱们可以试着做几块雕版,批量印刷课本,这样效率能快很多。”

周鹤年眼睛一亮:“雕版印刷?那是什么方法?”

“就是把课本上的字,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上墨,铺上纸,用刷子一刷,就能印出字来。” 叶青云解释道,“一块雕版能印几百上千次,比手抄快多了。咱们可以先刻《三字经》《千字文》的雕版,解决低年级孩子的课本问题,后续再刻其他的书。”

周鹤年激动得连连点头:“好!好!这个方法好!要是能批量印刷,孩子们就都有课本了!”

叶青云看着他激动的模样,又想起之前暗卫说的 “周先生常和昆仑姑娘可可多丽来往”,笑着说:“周先生,听说你最近和可可姑娘走得很近?你们的事,我听说了。”

周鹤年的脸瞬间红了,有些局促地说:“叶大人,我…… 我知道我年纪大,怕您觉得不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妥什么?” 叶青云打断他,“吴家堡的规矩,就是人人自由,婚姻大事自己做主。你和可可姑娘两情相悦,又能互相扶持,这是好事。昆仑人在吴家堡不是奴隶,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伴侣。你不用有顾虑,只要你们过得好,我就支持你们。”

耶律娟也笑着补充:“是啊,周先生,可可姑娘是个好姑娘,手巧又善良,你们在一起,是天作之合。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们说。”

周鹤年心中一暖,对着叶青云和耶律娟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叶大人!多谢夫人!有您二位的支持,我就放心了!”

四、青云部署解书荒,昆仑情暖四合院

次日一早,叶青云就召集了王五、王铁匠和几个木工,在议事厅商量解决课本短缺的问题。“王五,你立刻带些银子,去青运城找最大的纸张商和笔墨商,采购五千张粗麻纸、两百支毛笔、五十斤墨,越多越好,优先供应学堂。” 叶青云吩咐道,“跟商家说,以后吴家堡的纸张笔墨都从他们那里采购,让他们给个优惠价,再保证每月供应。”

王五躬身应道:“首领放心!我今天就出发,最多三天,就能把东西运回来。”

“王铁匠,你让人打造几套刻刀,要锋利、小巧,适合在木板上刻字。” 叶青云又对王铁匠说,“再选几块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用来做雕版,梨木不容易变形,刻出来的字清晰,能印很多次。”

王铁匠点头:“好!刻刀我让工匠们今天就做,梨木我去木工坊挑,保证没问题。”

最后,叶青云看向木工李师傅:“李师傅,你找几个手艺好的木工,跟着周先生学习课本上的字体,等梨木和刻刀准备好了,就开始刻雕版。周先生是秀才,字写得好,让他在木板上写好字,你们再照着刻,确保每个字都准确、清晰。”

李师傅应道:“没问题!我们一定跟周先生好好学,把雕版刻好。”

部署完毕,众人立刻行动。王五当天就带着银子和暗卫,骑马赶往青运城;王铁匠的工匠们加班加点,打造刻刀;李师傅则去学堂找周先生,学习字体写法。学堂里的孩子们听说叶大人要给他们印新课本,都兴奋得不得了,上课更认真了,有的孩子还主动帮先生整理旧课本,盼着新课本早点来。

与此同时,周鹤年和可可多丽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可可多丽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周鹤年的四合院,帮他整理书房、抄录诗文,有时还会做些昆仑部落的吃食,比如烤羊肉、奶粥,让周鹤年尝尝鲜。周鹤年则教她读《诗经》《楚辞》,给她讲中原的故事,两人坐在院中的槐树下,一个读诗,一个听故事,墨香混着羊肉的香气,满院都是温情。

这日傍晚,可可多丽正在给周鹤年缝一件新长衫,周鹤年坐在一旁,给她讲《关雎》的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说,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君子喜欢的对象。” 周鹤年轻声道,“就像我喜欢你一样。”

可可多丽的脸颊泛红,手里的针线却没停:“先生,等新课本印出来,我也想去学堂帮忙,给孩子们教昆仑话好不好?叶大人说,咱们昆仑话也是一种学问,孩子们学了,以后能跟昆仑部落的人交朋友。”

周鹤年笑着点头:“好啊!我跟叶大人说一声,让你当学堂的‘昆仑话先生’,孩子们肯定喜欢你。”

正说着,春桃从外面进来,笑着说:“老爷,叶大人派人送东西来了!是一坛桃山白,还有一匹红色的细布,说是给可可姑娘做新衣服的。”

周鹤年和可可多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周鹤年站起身,对着叶青云派来的人拱手:“替我多谢叶大人!”

送东西的人笑着说:“周先生客气了!叶大人说,祝您和可可姑娘日子美满,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等人走后,可可多丽摸着红色的细布,眼眶有些湿润:“叶大人真好,不仅帮咱们解决学堂的问题,还想着咱们。”

周鹤年握住她的手,轻声道:“是啊,咱们能在吴家堡安稳生活,能在一起,都是托叶大人的福。以后咱们要好好教书,好好过日子,不辜负叶大人的心意。”

五、雕版初成印课本,书香满园暖人心

三天后,王五从青运城回来了,带回了五千张粗麻纸、两百支毛笔和五十斤墨,还有几个纸张商和笔墨商的承诺 —— 以后每月都会给吴家堡供应足够的纸张笔墨,价格比市场价低一成。学堂的先生们和孩子们看到这么多新纸笔,都兴奋得不得了,孩子们拿着新毛笔,在新纸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脸上满是欢喜。

与此同时,王铁匠也送来了刻刀和梨木,李师傅带着木工们,跟着周鹤年在梨木上写字、刻版。周鹤年先在梨木上用毛笔写好《三字经》的内容,每个字有核桃那么大,清晰工整;然后木工们用刻刀,小心翼翼地把字刻在木板上,遇到复杂的笔画,更是屏住呼吸,生怕刻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孝’字,左边的‘老’字,竖钩要刻得直些。” 周鹤年站在一旁,指导着木工,“刻深一点,这样印出来的字才清晰,不容易模糊。”

木工们认真听着,一点点调整刻刀的角度,经过五天的努力,第一块《三字经》的雕版终于刻成了。叶青云特意赶来查看,只见梨木上的字刻得深浅均匀,笔画清晰,没有一点差错。“好!刻得好!” 叶青云笑着说,“咱们现在就试试印刷,看看效果。”

众人来到学堂的空房里,把雕版固定在桌子上,王铁匠的工匠们早已准备好了印刷用的刷子和墨盘。周鹤年亲自上阵,用刷子蘸了墨,均匀地涂在雕版上,然后铺上一张粗麻纸,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刷了几下,再小心翼翼地把纸揭下来 —— 一张印着《三字经》的课本就成了!

纸上的字清晰工整,比手抄的还好看,而且速度快,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印了二十张。孩子们听到消息,都跑来看热闹,看到新印的课本,纷纷围上来:“先生,这是新课本吗?”“我能要一本吗?”

周鹤年笑着把新课本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捧着课本,像捧着宝贝一样,有的当场就读了起来:“人之初,性本善……”

叶青云看着孩子们欢喜的模样,对周鹤年说:“周先生,咱们再加紧刻几块雕版,把《千字文》《论语》的基础篇也刻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读。另外,你可以教孩子们学印刷,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既学了知识,又能帮忙,一举两得。”

周鹤年点头:“好!我明天就组织孩子们,教他们简单的印刷步骤,让他们也体验体验。”

接下来的日子,学堂里一片忙碌却欢乐的景象 —— 木工们继续刻雕版,先生们和孩子们一起印刷课本,有的涂墨,有的铺纸,有的刷纸,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不到半个月,就印出了两百本《三字经》和一百本《千字文》,每个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本,再也不用在石头上写字了。

可可多丽也如愿成了学堂的 “昆仑话先生”,每天下午教孩子们说几句昆仑话,比如 “你好”“谢谢”“再见”,还教他们唱昆仑部落的歌谣。孩子们学得认真,有的还会用昆仑话跟可可多丽打招呼,学堂里充满了中原话和昆仑话的混合声,格外热闹。

周鹤年的四合院,也越来越有 “家” 的味道。可可多丽把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在花园里种了几株昆仑部落的格桑花,花开的时候,五颜六色,格外好看;周鹤年则在书房里摆上了新印的课本,还有可可多丽缝的布偶,透着温馨。

这日傍晚,叶青云和耶律娟路过四合院,看到周鹤年和可可多丽在院中的槐树下,一个教读书,一个教昆仑话,小白狐趴在一旁,偶尔蹭蹭他们的脚。叶青云笑着对耶律娟说:“你看,这才是吴家堡该有的样子 —— 有书香,有温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耶律娟点头,眼中满是温柔:“是啊,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孩子们有书读,百姓们有安稳日子过,大家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咱们努力的意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四合院里,洒在学堂的窗户上,洒在吴家堡的每一个角落。周鹤年的读书声、可可多丽的昆仑歌谣、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乱世里最温暖的声音。叶青云知道,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