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沈画倾&孟鹤堂(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最新章节。

沈画倾第一次见到孟鹤堂,是在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午后。

她刚结束在美院为期三周的客座教学,抱着装满学生作业的画夹,匆匆穿过校园里那片老槐树林。雨丝细密,她没有带伞,只得加快脚步,额前的碎发已被雨水打湿,黏在光洁的额头上。

就在图书馆的转角处,她与一个高大身影撞了个满怀。画夹脱手飞出,里面的画作如雪片般散落一地,被雨水迅速浸湿。

“对不起!”两人几乎同时开口。

沈画倾慌忙蹲下捡拾那些被雨水晕染的学生作品,心疼得蹙起眉头。这些虽然不是她的画作,却是学生们辛苦三周的成果。雨水已经让彩色铅笔的线条模糊成一片,水彩画的颜色也相互渗透,失去了原本的形状。

那个撞到她的男人也立即蹲下帮忙,他的动作迅速而有条理,先拾起尚未被完全浸湿的画作,用手拂去上面的水珠,然后将它们叠在一起,压在画夹底下避免被进一步淋湿。

“真的很抱歉,我走得太急了。”他说,声音温和而沉稳,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磁性。

沈画倾抬头,第一次看清对方的面容。他约莫三十出头,面部线条清晰利落,鼻梁高挺,眉毛浓密却不显粗犷,一双眼睛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明亮。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呢子大衣,已经被雨水浸出深色的斑点。

“不,是我没看路。”沈画倾轻声回应,手上的动作没有停。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快,不知是因为匆忙还是别的什么。

他们很快收拾好了散落的画作,男人站起身,向她伸出手。沈画倾犹豫了一下,还是搭着他的手站了起来。他的手掌宽大而温暖,与她冰凉的手指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画...很重要吗?”他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湿透的画作夹回画夹,关切地问。

“学生的作业,下周要讲评的。”沈画倾简短地回答,同时快速打量了他一眼。他比她要高出一个头,站姿笔挺,肩背宽阔,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

“看来我造成的损失不小。”他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歉意,“让我补偿一下吧。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咖啡馆,我们可以把这些画稍微晾干一下,至少不要让情况更糟。当然,作为赔罪,咖啡我请。”

沈画倾本想拒绝,但看了看手中湿漉漉的画夹,又感受到越来越密的雨丝,最终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您了。”

“孟鹤堂。”他突然说,见她面露疑惑,又补充道:“我的名字。”

“沈画倾。”她轻声回应。

孟鹤堂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那位办过‘城市记忆’画展的沈画家?我看过您的展览,那组老北京胡同的水彩系列令人印象深刻。”

沈画倾有些意外,轻轻点了点头。她没想到他会知道自己的作品。

孟鹤堂带着她来到校园外不远处的一家咖啡馆。店面不大,但布置得很有情调,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的香气和轻柔的爵士乐。他们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服务员很快走过来。

“一杯拿铁,谢谢。”孟鹤堂点完,看向沈画倾。

“美式就好。”她说。

孟鹤堂将湿掉的画作小心地铺在桌面上,动作轻柔而专业。沈画倾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

“希望不会太糟。”他仔细查看一幅被水晕染的风景素描,“看起来其实有种朦胧的美感,雨水的效果意外地增添了意境。”

沈画倾微微挑眉,“您对绘画有研究?”

孟鹤堂笑了,眼角泛起细纹,“不敢说有研究,只是从小被家母逼着学了几年国画,略懂皮毛。现在我在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绘画算是半个专业需求。”

他从大衣内袋取出名片夹,抽出一张递给沈画倾。名片设计简洁大方,上面印着“经纬建筑设计事务所 高级设计师 孟鹤堂”。

沈画倾接过名片,指尖无意中触碰到他的手指,一阵微妙的电流感让她迅速缩回了手。她假装专注于查看名片,掩饰突如其来的慌乱。

“我们事务所曾经参与过美院新图书馆的设计竞标,可惜最终没有中标。”孟鹤堂说道,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的不自然。

沈画倾想起来了,大约两年前,美院确实计划建造新图书馆,举办了一次设计竞赛。“我记得最终入选的是个很有创意的方案,外形像一摞随意堆叠的书本。”

孟鹤堂点头,“那是‘风岩团队’的作品,确实出色。我们的方案排名第四,差一点就能进入最终轮选拔。”他语气平和,没有一丝不甘或嫉妒,仿佛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

服务员送来咖啡,孟鹤堂自然地帮她把糖和奶精移到手边,这个小动作显得体贴而不逾矩。

“沈老师平时都在美院教学吗?”他问。

“不,我只是客座教授,这学期带一门选修课。平时更多时间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沈画倾轻轻搅拌着咖啡,“您怎么知道我的画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孟鹤堂的笑容加深了些,“我有个朋友是艺术评论人,开展那天硬拉我去的。说实话,本来不太情愿,但看到那组《胡同时光》系列后,觉得很值。您捕捉光影的方式很特别,尤其是那幅《夕照南锣》,几乎能让人感受到夕阳的温度。”

沈画倾惊讶于他记忆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那组画作是她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在北京各个胡同转悠,捕捉不同时间的光线效果创作而成的。其中《夕照南锣》确实是她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

“您过奖了。”她谦虚地说,但内心有一丝被理解的喜悦。

他们聊了约莫半小时,主要是关于艺术和建筑的话题。孟鹤堂知识渊博但不卖弄,见解独到却不偏激,交谈起来让人感到舒适。沈画倾发现自己难得地放松,甚至在他讲到一个客户要求把房子设计成“后现代与巴洛克风格结合体”的趣事时,轻轻笑出了声。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中透出,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画倾意识到时间不早,准备告辞。

“这些画,我真的很抱歉。”孟鹤堂再次表示歉意,“如果有什么我能补偿的,请一定告诉我。”

沈画倾摇摇头,“意外而已,不必放在心上。而且...”她顿了顿,“聊天很愉快。”

孟鹤堂的眼睛亮了起来,“那我能否冒昧地要个您的联系方式?也许...下次可以再聊聊艺术什么的。”

沈画倾犹豫了。平心而论,她对孟鹤堂的第一印象相当好。他英俊、礼貌、有学识,交谈起来也愉快。但正是这种好感让她警觉——她早已决定不再轻易涉足感情领域。

最后,出于礼貌,她还是与他交换了电话号码,但内心已决定不会主动联系。

然而孟鹤堂显然不打算止步于此。

第二天,沈画倾就收到了他的短信,问候的同时再次为前一天的事道歉。她简短回复后,对方又发来一条,问她是否知道城里新开的当代艺术馆。

沈画倾没有回复。

一周后,孟鹤堂又发来消息,说事务所拿到了一个艺术中心的设计项目,想请教她一些专业意见。这次沈画倾不好意思再无视,只得回复了几句建议性的意见。

令她意外的是,孟鹤堂并没有借此纠缠,而是礼貌地表示感谢后就不再打扰。这种分寸感让沈画倾放松了警惕,甚至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又过两周,沈画倾在美院附近的画廊偶然遇到了一位收藏家朋友,交谈中对方突然向她身后招手。她回头,看见孟鹤堂微笑着走来。

“周先生,沈老师,真巧。”他自然地打招呼,仿佛这次相遇纯属偶然。但沈画倾敏锐地察觉到太过巧合了。

果然,在与收藏家朋友交谈过程中,孟鹤堂适时地提到即将举办的建筑与艺术跨界论坛,并自然地邀请两人参加。收藏家朋友欣然答应,沈画倾也不好当场拒绝。

论坛当晚,孟鹤堂表现得体而专业,他的演讲尤其给沈画倾留下深刻印象。他展示了一个将传统水墨画意境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案例,讲述如何捕捉画中的“留白”与“气韵”,并将其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

演讲结束后,他找到站在会场后排的沈画倾。

“沈老师能来,我很荣幸。”他说,眼睛里有着明亮的光彩。

“演讲很精彩。”沈画倾诚实地评价,“特别是关于虚实转化的那部分。”

“灵感来自于您的《胡同时光》系列。”孟鹤堂微笑道,“那组画让我开始思考空间与光影的关系。”

沈画倾感到心跳漏了一拍。这种专业上的共鸣比任何恭维都更能打动她。

然而就在这时,一段不愉快的记忆突然闯入脑海——前任男友最初也是被她的才华吸引,称赞她的画作如何令他震撼,但最后却指责她“太过沉浸于艺术世界,不懂现实生活”。

“我想起来了,还有个约。”沈画倾突然说,语气变得疏离,“先告辞了。”

没等孟鹤堂回应,她转身快步离开,留下他困惑地站在原地。

此后,孟鹤堂又尝试联系了几次,邀请她参观建筑展或新开的画廊,但沈画倾总是以忙碌为由拒绝。她甚至考虑过更换电话号码,但又觉得太过小题大做。

深秋的一天,沈画倾接到美院教务处的电话,说是有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代表想邀请她参与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希望面谈细节。不疑有他,她答应了会面。

当在约定地点看到孟鹤堂时,她立刻明白自己中了圈套。

“我很抱歉用这种方式邀请您。”孟鹤堂开门见山地说,表情诚恳中带着忐忑,“您一直拒绝我的邀请,但我真的有个合作提案,觉得您可能会感兴趣。”

沈画倾本想立刻离开,但职业素养让她留了下来。“请说。”

孟鹤堂拿出一份计划书,详细解释了一个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项目。他所在的团队中标了该项目,希望邀请一位艺术家合作,将公共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中。

“我向团队强烈推荐了您。”他说,“您的作品既有现代感又保留传统元素,非常适合这个项目的定位。”

提案本身很有吸引力,报酬也相当优厚。沈画倾犹豫了,一方面是职业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对与孟鹤堂合作的担忧。

“我需要考虑一下。”最后她说。

孟鹤堂点头,“当然。无论您的决定如何,我都希望...”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我们至少能成为朋友。我很欣赏您的艺术见解。”

沈画倾没有承诺什么,但带走了计划书。

那晚,她辗转难眠。理性告诉她这是个好机会,孟鹤堂也表现得专业诚恳。但情感上,她对发展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都感到恐惧。

最终,在咨询了一位业内前辈后,她决定接受合作邀约,但明确表示这纯粹是专业合作。

项目持续了三个月,期间他们有很多共事的机会。孟鹤堂始终保持着专业态度,从不越界谈论私人话题,但总会细心注意到她的需求——会议时准备她喜欢的咖啡类型,在她熬夜赶稿时提醒她注意休息,在她遇到创作瓶颈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建议。

沈画倾不得不承认,与他共事很愉快。孟鹤堂思维敏捷,富有创意,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在艺术表达与实用功能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的是,他尊重她的专业意见,从不试图主导或贬低她的贡献。

项目接近尾声时,客户举办了一场庆功宴。那天晚上,孟鹤堂邀请她跳舞,沈画倾找不到合理的拒绝理由,只得接受。

他的舞步流畅而自信,手礼貌地轻扶她的腰背,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