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马来西亚航空M370失踪案(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第三,飞机上的221公斤锂离子电池是否是导致事故的原因?有观点认为,如果这些电池起火,可能会烧毁飞机的电路系统,导致失联并坠机。然而,波音777被称为"最安全客机",故障时会自动调整姿态并发送警报,但MH370全程没触发任何求救信号,残骸也无爆炸痕迹。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
第四,为什么在飞机失联后,副驾驶的手机曾被使用?调查人员与电信服务提供商进行了交谈,确认在失联的早晨确实有一个"热量信号"出现,但这个"热量信号"只是表明手机开机,而并无电话出入。这一发现引发了对副驾驶是否与外界有联系的猜测,但最终没有得到证实。
最后,为什么在发现的残骸中,有些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例如,在留尼汪岛发现的襟副翼上附着的藤壶显示,这块残骸在水中的时间比MH370失踪的时间要短得多。这一发现引发了对残骸真实性的质疑,甚至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人为放置的假证据。
四、从信号追踪到残骸鉴定
4.1 卫星"握手"与定位技术
MH370失踪案中最关键的技术分析来自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的卫星"握手"信号分析。这一技术成为了追踪飞机最后轨迹的唯一线索,也是确定搜索区域的主要依据。
在MH370与地面失去联系后,飞机上的通信系统仍然定期向卫星发送信号,这些信号被称为"握手"信号。虽然这些信号不包含位置信息,但可以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多普勒频移,来确定飞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通过7次卫星"ping"信号,反推出飞机的可能位置。这些计算结果形成了7条弧线,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七条弧线,它位于南印度洋,被认为是飞机最可能坠毁的区域。根据这些分析,专家们推断飞机可能在燃油耗尽后坠入南印度洋(坐标33.177°S, 95.300°E附近)。
然而,这种定位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据估计,误差范围达到2400公里×200公里,这也是为什么搜索区域如此巨大的原因。此外,由于卫星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不同的专家对同一数据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导致了搜索区域的多次调整。
2024年8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在《航海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分析这架失踪波音777客机发出的最后信号,可以推断出飞机在消失前的飞行模式。这架载有239人的飞机,可能是在机长的故意操控下消失的。这一研究再次引发了对机长是否蓄意操纵飞机的讨论。
4.2 残骸鉴定与分析
自2015年第一块残骸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对这些残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有关MH370失踪真相的线索。
如何确定残骸属于MH370?专家们主要通过三种方法进行鉴定:首先是序列号,每架飞机的部件都有唯一的序列号,这是最直接的证据;其次是喷绘图案,马航飞机有独特的喷漆和标识;最后是通过分析残骸上的藤壶等海洋生物,可以推断残骸在水中的时间和漂流路径。
在留尼汪岛发现的襟副翼上标有"657BB"的编号,确认属于一架波音777客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代表与波音公司沟通后,根据颜色、结构和连接处等细节,确认这架波音777的残骸与MH370有关联。此外,残骸上的喷漆和标识也与马航的飞机相符,进一步证实了其归属。
然而,残骸分析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例如,在留尼汪岛发现的襟副翼上附着的藤壶被鉴定为莱帕斯藤壶(也叫鹅颈藤壶),这种生物的年龄只有30天左右。如果这块残骸是2014年3月8日入海,然后在海里飘荡了15个月,那么上面的藤壶就不可能这么年轻。这一时间上的矛盾引发了对残骸来源的质疑。
此外,模拟实验显示,残骸如果要从坠机区域飘到发现地点,其绝大部分应该是露出水面的。但现在藤壶几乎覆盖了整个残骸,说明残骸是完全浸没在水下的。这一发现让法国研究小组的专家们感到困惑,也为MH370失踪案增添了更多谜团。
五、科技与希望的新篇章
5.1 技术进步与搜索计划
尽管官方搜索行动在2017年暂停,但对MH370的搜寻从未真正停止。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MH370失踪事件的深入研究,新的搜索计划逐渐形成。
2025年2月25日,对马航MH370的新一轮搜索正式开始。此次负责搜索的是一家名为"海洋无限"(Ocean Infinity)的美国水下探测公司,他们与马来西亚政府签署了"无发现无收费"的合同,这意味着只有在找到MH370残骸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才需要支付费用,费用高达7000万美元(约5亿元人民币)。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搜索的区域更为精确。经过深入分析与精确计算,新搜索区域将大幅缩减至原先范围的13.4%,这一更为集中的区域囊括了此前从未涉足的潜在地带。新划定的搜索范围位于南纬33度至36度之间的狭窄海域,将覆盖第七弧线以南45海里(约83.34公里)的区域,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千米。
此外,这次搜索还采用了最新的海洋机器人技术,包括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遥控水面舰艇(USV)。据悉,"海洋无限"公司的远程操控船队已壮大至23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水面舰队"。更重要的是,这次搜索还采用了"双AUV协作系统",能在6000米深海自主避障,AI算法还能根据洋流模型优化搜索路径,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
5.2 搜索进展与挑战
新的搜索行动开始后,"海洋无限"公司迅速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约1500公里处展开了搜索工作。这一区域的海洋深度约4000米,水温保持在1℃-2℃,且水流相对稳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航班残骸在历经十年后仍有可能保持相对完好的状态,增加被发现的概率。
然而,深海搜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搜索区域的地形复杂,海底火山、峡谷密布,残骸可能被沉积物掩埋。其次,黑匣子的水下定位信标电池仅维持30天,2014年搜索舰队抵达时已失效,无法通过传统的声呐探测找到黑匣子。此外,南印度洋的气候条件恶劣,经常出现狂风巨浪,给搜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025年4月3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海洋无限"公司在印度洋南部搜寻马航370航班客机残骸的工作因天气原因再度暂停,并将于2025年底重启。这一消息让人们对短期内找到MH370的希望再次落空,但也表明搜索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海洋无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奥利弗·普克特(Oliver Plunkett)表示,自2018年以来,公司的探测技术明显提升。他们与众多专家重新分析现有数据,确定了新的可能发现残骸区域,无人驾驶水下航行器此前已前往现场扫描。这些技术进步为找到MH370带来了新的希望。
六、从阴谋论到科学推断
6.1 主流理论与分析
MH370失踪案引发了无数猜测和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机械故障论、人为操控论、外部干预论和其他特殊情况论。
机械故障论:这一理论认为,飞机可能遭遇了严重的机械故障,导致失去控制并坠毁。一个被反复讨论的细节是:机上221公斤锂离子电池若起火,可能烧毁系统,但为何没触发自动报警?此外,失联前刚完成大修,是否有维修疏漏?然而,波音777被称为"最安全客机",故障时会自动调整姿态并发送警报,但MH370全程没触发任何求救信号,残骸也无爆炸痕迹。这些因素使得机械故障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人为操控论:这是最受关注的理论,尤其是机长操控飞机的可能性。调查发现,机长扎哈里曾在模拟器上飞过类似南印度洋的航线,这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其家人始终否认:"他热爱飞行,不会伤害任何人"。此外,飞机失联前曾进行椭圆形飞行,需手动操控,目的成谜。调查已排除劫机,因未触发紧急代码,副驾驶也无明确嫌疑。这一理论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直接证据,官方报告称机长"无行为异常"。
外部干预论:这一理论包括被军事击落、被恐怖组织劫持或被远程控制等多种猜测。有人猜测"被军事击落"或"远程控制",但残骸无弹孔,波音的"自动飞行系统"也未启用;还有人认为马来西亚政府隐瞒证据,但均无实据。2014年,有报道称在MH370调查小组中存在"权力斗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专家被缺乏事故调查经验的军方人员取代,这引发了对调查公正性的质疑。
其他特殊情况论:这类理论包括外星人劫持、时空隧道、黑洞吞噬等超自然解释,但这些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更多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想象。
6.2 家属诉求与社会影响
MH370失踪案对239个家庭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154个中国家庭。在过去的11年里,这些家属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再到希望重燃的情感过山车。
许多家属无法接受官方的结论,坚持认为没有找到MH370,就不算结束。154名中国乘客家属中,有1/4拒绝领取250万赔偿金,坚持"真相高于赔偿"。他们成立了家属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求真相,甚至自费前往海外,辗转多地寻找线索。
2023年11月27日,马航MH370失联乘客家属与马航、波音等公司的航空运输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在北京开庭审理。这是事故发生9年后,包括姜辉在内的多名中国失联乘客家属接到的第一次正式开庭通知。姜辉表示,家属们希望尽快恢复对失联者家属们的心理援助,恢复与家属之间的联络机构,并将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的,在事故发生后无条件支付的"特别提款权",优先支付给家属。此外,家属们还希望能由官方成立基金,由家属进行监督继续运行对失联亲人的搜索工作。
MH370失踪案也对全球航空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事件发生后,全球航空界立刻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禁止机组人员在驾驶舱中独处,即仅有2人的驾驶舱当中,如果有1人需要外出,则必须先另请其他工作人员入舱替换,以最大限度避免单个机组人员蓄意或无意间制造不良事件。
此外,MH370事件还推动了实时航班追踪系统的发展。目前,美国星链星座已经可以提供覆盖全球大多数区域的不间断高速上网服务,而中国的类似星座"星网"也已开始部署。这些卫星系统未来还将融合导航以及遥感等其它功能,大大提高人类对航空器的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