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印度博帕尔D 气泄漏案(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一、致命的凌晨

1984年12月3日凌晨0点56分,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上空,突然腾起一股巨大的蘑菇状气柱。这不是普通的烟雾,而是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气体。伴随着隆隆声,约40吨MIC以高温气体的形式从610号储罐喷出,直冲到33米以上的高空。

工厂周围的空气中立即弥漫着一股浓烈、酸辣的气味。首当其冲的是工厂员工。控制室迅速被毒气吞没,正在轮班的一百多位工人抢着氧气面罩和氧气瓶,大喊着"泄漏",惊慌失措地试图逃往逆风处。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泄漏,他们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毒雾首先袭击了毗邻工厂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数百居民在睡梦中直接中毒身亡,没有丝毫挣扎的机会。随后,毒气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南飘散,很快笼罩了整个博帕尔市区。

凌晨1点左右,毒 气到达了博帕尔火车站。那里有不少乞丐和流浪者挤在一起取暖。毒 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随着毒 气的扩散,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他们摸索着前行,跌跌撞撞,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街道上,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既有人类,也有牲畜。有些人在奔跑中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被撞倒、践踏致死的人不计其数。

博帕尔市区有70万居民,其中20多万人在寒冷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四散奔逃。毒气刺伤了人们的眼睛,许多人呼吸困难,咳嗽声、呕吐声、呼喊声、哭叫声在街上连成一片。

这场灾难造成的后果极其惨重。据统计,直接死亡人数高达2.5万,间接死亡人数约为55万,另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被公认是世界"十大人为环境灾害"之首。

二、毒气背后的工厂:致命隐患的积累

2.1 跨国公司的逐利选择

博帕尔毒气灾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印度人口开始急剧飙升,但恰逢1964年印度蝗灾四起,农业受到重大打击,粮食供不应求,导致印度境内饥荒不断。印度政府想通过大规模喷洒农药来应付蝗灾,但自身化工实力不足,连农药都无法大规模生产。

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简称UCC)正面临美国国内对化工行业税收增加和环保标准提高的压力。该公司迫切希望在海外建立代工厂,以获取廉价劳动力并规避美国的高标准废物排放要求。

一拍即合之下,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表示愿意帮助解决虫害问题,提出在印度建立杀虫剂工厂。印度政府由于自身化工基础薄弱,为了挽救农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

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尔北郊投资建厂,生产杀虫剂。印度政府与联碳公司的合作看似是双赢:印度可以提升粮食产量,解决就业,增加税收;而联碳公司则可以利用印度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占据广阔的印度市场。

经过4年努力,该公司在印度新建了大量农药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农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粮食危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昆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公司不得不向农药中加入更多的甲基异氰酸酯。

2.2 危险物质的生产与储存

甲基异氰酸酯是一种化工原料,具有剧毒。只要空气中含有一点点,就能使人的眼睛感到疼痛;如果浓度稍大,就会致人死亡。在此之前,该公司所有工厂所需的甲基异氰酸酯都需要从美国运来,但随着需求量增加,运费也随之上升。

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公司决定在印度博帕尔工业区生产甲基异氰酸酯。但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工业区旁边就是博帕尔市区,如果这种剧毒原料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获得印度政府的批准,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保证,他们已经采取了四项安全措施,绝对不会让毒气泄露:

1. 在地下建立了三个液化罐,将甲基异氰酸酯液化储存,前两个用于日常生产,第三个作为备用;

2. 在出气口安装空气净化器,即使有毒气体泄漏,也能在污染环境前被净化;

3. 一旦检测到有毒气体泄漏,立即喷洒大量水用于中和;

4. 最后一道防线是烟囱内的点火装置,可以将有毒气体点燃分解成无毒的二氧化碳。

面对信誓旦旦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政府认为这些防范措施足够可靠,于是批准了在博帕尔生产甲基异氰酸酯的计划。然而,这些安全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却形同虚设。

2.3 安全措施的逐步失效

进入1980年代后,博帕尔农药厂的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市场逐渐饱和,杀虫剂销量越来越不如人意,1982年出现赤字,1984年面临停产风险。为了节约成本,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高管全部换成了印度人,以降低人力成本。其次,农药厂大量削减雇工人数,70多只仪表盘、指示器和控制装置仅由1名操作员管理。更严重的是,MIC生产工人的安全培训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了15天。

最关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安全设备或被关停,或在发生故障后无人维修。储存罐中安装的冷却系统可以使MIC始终保持在0.5℃左右,但为了节约每天30美元的费用,冷却系统在事故发生前6个月就已经停用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工厂的内部文件中,已经列出了近100个安全不达标的情况,但出于成本考虑,管理方未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机构监督执行。

三、灾难之夜:致命连锁反应的展开

3.1 异常征兆与忽视

1984年12月2日晚上23点,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名维修工发现贮有45吨甲基异氰酸酯的3号地下贮罐温度和压力异常上升,温度达到38℃(当时室温是11℃),而压力表指数很快从5磅增加到355磅。

维修工试图通过手工操作来减压,但由于罐内压力太大未能成功。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上级,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大约在同一时间,工厂的另一名工人在检查完70多块仪表盘后回到值班室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眼睛不自觉地流下眼泪。这位工人瞬间察觉异常,立即返回车间检查,发现大量汽化后的甲基异氰酸酯形成的滚滚白烟正从工厂的烟囱不断冒出。

此时,工厂工作人员才发现,空气净化器由于常年失修,早已无法工作,就连点火系统和洒水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行。四项防范措施在灾难来临时竟无一项能发挥作用,工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毒气向外蔓延而无能为力。

更令人绝望的是,事故发生在凌晨时分,博帕尔市的大多数居民还在睡梦中,根本无法及时发现逼近的毒气。当刺激性的毒气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时,逃跑已经为时已晚。

3.2 毒气扩散与人员伤亡

1984年12月3日凌晨0点56分,一股浓烈、酸辣的乳白色有毒气体冲出安全阀,直喷到33米以上的高空。4名抢救工人做的种种排除险情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毒气首先在厂区上空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状气柱,然后随风向四周迅速扩散,烟云笼罩面积达40平方公里,波及11个居民区。毒雾首先经过毗邻工厂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数百居民在睡梦中直接死亡。

毒气以超过安全系数1000倍的超高浓度悄然无声地扩散到商店、寺庙、街道、居民区,博帕尔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毒气库。由于当时空气相当清凉,几乎没风,并且有极重的雾气,使得毒气能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传播着死亡。

伴随着毒气的不断扩散,博帕尔市70万居民中有20多万人漫无目的地在寒冷的夜色中四散奔逃。毒气刺伤了人们的眼睛,许多人呼吸困难,咳嗽声、呕吐声、呼喊声、哭叫声在街上连成一片。

成百上千的人在奔逃中倒在路旁,再也没有爬起来,被撞倒、践踏致死的人不计其数。整个博帕尔市区横尸遍地,疏散居民的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事故发生后,博帕尔市警察关闭了这家工厂,逮捕了该厂的经理穆卡及另外几名工作人员,罪名是"过失杀人"。

3.3 医疗救援的困境

事故发生后,大量中毒的人涌入医院,但医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们不知道毒源是什么,只能按常规方法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医生们给农药厂打电话询问情况,厂方先说是氨气,之后说是光气,最后才承认是甲基异氰酸酯,但没有向医院提供任何解毒剂或相关信息,医院一片茫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

不久,美国联合碳化物总公司打来电话,告知可用硫代硫酸钠进行治疗,但这一信息被农药厂卡住,没有对外公布。农药厂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为了维护公司形象和商业秘密,一再强调甲基异氰酸酯"仅仅是一种催泪瓦斯",即使几千人已经死去,公司的口径都没有改变。

几天后,西德毒理学专家自带了5万支硫代硫酸钠来到博帕尔,说明该药物对治疗甲基异氰酸酯中毒有较好的疗效,但当地政府却要求西德专家离开博帕尔。

这种医疗救援的混乱和延误,进一步加剧了伤亡人数的增加。事故发生后3天,死亡人数超过了8000人,12月底死亡人数突破2万,致残接近20万人。

四、调查与追责:真相与谎言的博弈

4.1 事故原因的初步调查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发生后,印度政府立即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也迅速组织了自己的调查团队。

根据印度政府的初步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水进入了装有甲基异氰酸酯的储罐,引发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最终造成毒气泄漏。

调查发现,在事故发生前的两个小时,一名工人冲洗过一根和甲基异氰酸酯储罐相连但未完全密封的管道,水有可能在此时流入储罐。工人发现微量气体外泄并打电话通报后,操作员前往仓储区查看,判断为气体轻微外泄,但并未重视。

更令人震惊的是,泄漏发生后,紧急警报仅拉响几分钟就关闭了,市民以为是平日发生的小事故,也没有引起警觉。

然而,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公司首席执行官沃伦·安德森在回国后发表调查报告,认为事故是印度员工故意破坏导致的。他指责印度员工为了逃避责任而伪造证据,还声称印度政府包庇印度人,阻碍美方调查。

这一"人为破坏理论"遭到了印度政府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美国公司为了推卸责任而编造的谎言。

4.2 印度政府的诉讼与赔偿谈判

1985年,印度政府代表毒气泄漏受害者向美国联邦法院纽约法庭状告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并提出赔偿要求。1986年,印度博帕尔地区法院启动审判程序。

印度政府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的最初赔偿要求高达33亿美元。而代表受害者的美国律师则要求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150亿美元。

然而,美国法院在1986年5月作出裁决,称根据当地法律,事故发生在印度,根据属地原则应由印度法院审理。这一裁决意味着案件将转回印度审理。

1988年,受害者就赔偿问题上诉。1989年2月,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印度政府和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达成附条件的和解协议,由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支付4.25亿美元(减去先前已支付的500万美元的临时救济金),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支付4500万美元。

所附条件包括:免除被告所有过去、现有或未来的民事责任,取消所有刑事指控。这意味着,一旦接受这一赔偿方案,受害者将永远失去对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起进一步诉讼的权利。

1990年,印度最高法院举行了对该和解协议的听证活动。同年10月,印度最高法院维持了原先4.7亿美元的和解协议,并要求印度政府从结算基金中购买集体医疗保险,以覆盖未来可能出现症状的10万人。

然而,这一赔偿金额与受害者的实际损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据计算,受害者收到的人均赔偿金只有500美元,不足以支付五年的基本医疗费用。

4.3 对责任人的刑事追究

尽管民事赔偿问题已经通过和解协议解决,但印度政府仍试图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刑事追究。

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沃伦·安德森在保障其旅行和出境自由的条件下抵达印度。但他还是被当局逮捕,在被保释后逃离印度。

1991年,安德森被印度法院缺席指控谋杀,但他从未回到印度面对该指控。1992年,他因缺席审判而被印度法院认定为逃犯。2009年7月,博帕尔市首席检察官对安德森签发了逮捕令,但美国以缺乏罪证为由拒绝引渡。2014年7月,印度地方法庭对安德森发出逮捕令,并要求印度中央政府向华盛顿施压要求引渡,但一直没有下文。

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数名员工在1984年之后也面临着谋杀的指控。在这些案件的法院审理过程中,印度最高法院将指控降低为"过失杀人",与该指控相应的刑罚更轻。

2010年6月,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的8名前雇员包括公司的前董事长被认定犯有过失杀人罪,其中7人(另一人已经死亡)分别被判处最高两年的监禁和每人卢比(约2125美元)的罚金。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仅仅过了两个小时,被判有罪的7个人就在每人交了500美元的保释金后出狱了。

4.4 公司的后续处理与责任转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