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流放交州,我靠帝国系统暴》最新章节。

这五人皆是青史留芳的栋梁之才。荀彧自不必说,这位日后曹操的"王佐之才"至死都秉持着匡扶汉室的信念,最终在许昌黯然离世。而四位武将更是威名赫赫,并称"河北四庭柱"。

张合的将帅之才尤为难得,虽武艺仅列二流,却善治军征战,后来更成为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高览的刀法则更为凌厉,曾三合斩刘辟于马下,若非遭遇赵云的突袭,定能再创战绩。

至于颜良文丑兄弟,若非关云长仗着赤兔马之利加之二人轻敌,岂会早早陨落?颜良二十回合便击败能与许褚抗衡的徐晃,令曹营众将胆寒;文丑亦是骁勇善战之辈。这二人的武艺,实乃超一流之列。

但即便拥有如此强悍的战力,当年刘备在袁绍麾下时,曾向颜良透露曹操阵营中有位面如重枣的猛将乃是自家二弟,见到后必来归顺。

不料这句话让颜良在阵前遭遇关羽时,刚要开口询问,就被疾驰而来的赤兔马上的关羽一刀斩首。颜良可谓死得最冤,满身武艺尚未施展便命丧黄泉。

文丑的武力同样惊世骇俗。早年界桥之战中,他率军对决公孙瓒,不到十合就杀得公孙瓒败逃。公孙瓒帐下四员骁将上前掩护,皆被文丑一枪一个挑 ** 下,最后更与少年赵云激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文丑最辉煌的战绩是在袁曹大战时,独战张辽、徐晃二将,先是一箭射落张辽,又率军追击徐晃。可惜这位猛将遭遇关羽后,仅三合就心生怯意拨马逃窜,终因坐骑不及赤兔马快,被追上一刀毙命。

此二人若未早逝,必能在三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可惜他们成了关羽威名的垫脚石,世人只记"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却不识二将之勇,实为可惜。

如今这五位豪杰竟齐至帐下。望着跪拜的荀彧等人,刘耕难掩激动。虽有系统能无限募兵,但兵马过多终需良将统领。原本还打算派遣剑士寻访在野英才,现下已无此必要。得此五人相助,霸业可期。

刘耕简单接见众人后便径直离去,河北四庭柱见状,满脸愤懑地向荀彧抱怨起来。荀彧却未应声,只是眯起双眼,若有所思地望向刘耕的背影——能对麾下文臣武将如此淡漠,此人究竟暗藏何种底气?

他侧目扫过张合等人,语气淡然而不容置疑:"遵旨行事便是。尔等莫非想抗命?"话虽平静,眼底却闪过锐利寒光。张合四人闻言色变,他们忌惮的不止是这位"王佐之才"的智谋,更因他背后盘根错节的荀氏门阀。

待刘耕与士燮身影渐远,荀彧立即策马跟上。四将面面相觑,最终叹息着率兵前行。刚过隘口,众人骤然勒马——脚下竟是可容万马并驰的宽阔马道!这等工程绝非交州区区万户汉民能建,更遑论那些桀骜的异族。

张合等人盯着青石路面惊疑不定时,荀彧的视线始终锁在刘耕身上。这位皇子简直像无底深渊:沿途屋舍俨然,往来尽是孔武有力的汉家青壮。交州何时潜藏如此实力?

'呵...'

荀彧突然回首望向逐渐消失在尘雾中的关隘,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缰绳。

眺望陡峭关隘,荀彧嘴角忽然浮现意味深长的笑容。

"大皇子殿下的防备之心,当真令人叹服。"

"这道关卡,防的不是外敌,而是锁住交州内外的消息往来吧?"

随行的张合等人闻言如遭雷击,呆立当场。他们深知"荀彧"二字的分量——这位智者所言,岂会有假?

四道震惊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远处刘耕的背影。谁能想到,这位被汉灵帝放逐交州的皇长子,竟在短短时日内将荒蛮之地经营得如此强盛?

当军队缓缓入驻广州港新建的营地时,更令众人骇然。排列整齐的屋舍显然是连夜赶工而成——从刘耕前往关隘相迎至今,不过数个时辰,万人大营已然拔地而起。

无暇接见荀彧等人的刘耕,正专注发展势力。闲来无事的五位谋臣便自行巡视广州港,所见所闻却令他们几欲直奔大皇子府:

高耸的城墙、严密的防御、驻扎的精兵,还有熙攘的街市。最震撼的是沿海码头——运输船往来如织,庞大的舰队静静停泊。

"老天!这真是当年那个仅剩万人的交州?"张合的声音带着颤抖。

望着满载粮食的船只,众人彻底失语。此刻,所有因被怠慢而产生的不满都烟消云散。面对如此雄厚的势力,他们只余下深深的敬畏,与誓死追随的决心。

**起初,或许是奉了汉灵帝刘宏的旨意前来,可如今,五人已再无离去之意。

荀彧心中对刘耕的探究愈发强烈。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仅有一万余汉民的交州,怎会被刘耕经营至如此繁盛之景。更令他不解的是,从码头守军口中得知,刘耕在遥远的幽州竟还握有一支精锐铁骑。

这般实力,终于让荀彧下定决心——此生当追随于交州!

如此雄才大略的大皇子,刘耕,必是兴复汉室的天命之人!

……

**自荀彧五人彻底归心后,刘耕当即调阅了他们的信息。

五人忠诚皆至顶峰,其中荀彧智力高达九十七,堪称惊世。颜良、文丑武力分列九十四与九十五,高览亦有八十八之勇。

而张合尤为特殊——武力、智力、统帅皆至八十五,且统帅一栏竟标注着"可成长"。

如此良才尽入麾下,刘耕自然不会虚度光阴。中原动荡在即,交州的发展必须争分夺秒!

荀彧被委以总揽内政之责,士燮辅佐其侧。这位"王佐之才"甫一接手,便令交州政务效率陡增,资源调度更是精准至极。每当刘耕遇有疑难,荀彧总能直指要害,献上良策。

看着荀彧的卓越表现,刘耕暗自赞叹——治国,终须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