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开局绑架貂蝉,我成大反派》最新章节。
城头残兵还未冲下,便被劲弩射成刺猬。
背嵬军弃马登城,见持械者立斩不饶。
宇文成都、赵云等五员虎将率燕云十八骑横推城头,所过之处尸骸枕藉。
田楷望着城墙上层层叠叠的自家将士尸首,而敌军伤亡寥寥,心头涌起无尽悲凉。
公孙兄弟皆已战殁,再战何益?
徒增亡魂罢了。
“罢了......”田楷长叹,“都放下兵器。”
残兵如蒙大赦,纷纷抛却刀枪。
仍有人嘶吼:“将军!我们还能打!”
田楷望着满地尸骸摇头:“胜负已分。”
降令既下,最后顽抗者也颓然跪地。
见城头再无抵抗,众将这才收势。
赵云看向田楷:“公孙氏已绝,何必执迷?”
田楷苦笑:“承蒙主公提拔,田楷岂能负恩?”
“虽今日兵败,田某誓不叛主。”
“然士卒何辜?既不能玉石俱焚,岂忍多添亡魂。”
赵云眉宇紧蹙:“既知兵卒无辜,为何纵容劫掠粮草?”
“黎民百姓,岂非尔等本该守护之人?”
田楷怔然,忽觉往昔权谋纷争中,早将太多抛诸脑后。
面对诘问,竟无言以对。
“莫非……我错了?”
呢喃间,他眼底蓦地澄明:“原来如此!你便是投效林辰的赵子龙!”
“哈哈哈!此等虎将不得用,主公败得不冤!”
笑声骤敛,他拾起长刀横刃于颈:
“对错已无谓!田楷誓随主公赴黄泉——”
刀光闪过,血溅三尺。
四周将士目睹其忠烈,无不掩面悲泣。
赵云、岳飞等诸将亦肃然。
林辰策马而至:“不惜死节者,当敬。”
“惜乎明珠暗投。”
“将他与公孙瓒同葬。”
众将拜伏间,林辰已连下数令:
“张榜安民,凡兵卒扰民者,全队连坐。”
“喏!”
诏令如风,顷刻传彻范阳。
血色残阳下的城垣故事
街头巷尾渐渐响起喧闹声,得知林辰新政的人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
夕阳西斜,城头经人打扫却仍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息。
林辰凝视晚霞不由心生感慨。今日之战已算伤亡最轻,可尸骸仍堆积如山,伤者不计其数。每具冰冷躯体,每个伤残将士,都意味着一个破碎的家庭。
"盛世黎民苦,乱世百姓艰!"林辰长叹一声。
叹息传入贾诩耳中,这位谋士心有戚戚。"以少数牺牲换取更多人生存,未尝不是值得之事。"贾诩正色道,"主公心怀慈悲,但成大事者需刚柔并济。有时候,流血反而是减少死亡的最佳方式。"
林辰闻言大笑:"文和此言颇有深意。只不过那些逝者的亲眷,怕是难以体会你这番道理。"
"欲开创亘古未有之盛世,必须要有雷霆手段。"贾诩肃然应答,"汉室倾颓皆因法度废弛,各阶层蛀虫丛生。要肃清这些弊端,流血在所难免。主公日后还将面临更多类似抉择,战场上容不得妇人之仁。"
林辰先是一怔,继而朗声笑道:"文和不必多虑。我自有抱负与追求,战场之上无是非,唯有胜负生死。若我似公孙瓒那般败亡,追随者亦将同遭厄运。故绝不会心慈手软。方才感慨不过是站在普通人立场,以如今身份,确实不该存此怜悯。"
此刻的林辰已将过往所学种种道理尽数抛开。他突然醒悟:有些事,明白反不如糊涂。只是这些心思,贾诩又如何能全然知晓?
夕阳西沉,晚风轻拂。
贾诩沉吟良久,眉宇间流露出困惑不解的神色。
林辰俯瞰山河,心中平定天下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他不只想保全华夏免受战火荼毒,更要为那些饱受苦难的黎民百姓谋求福祉。
"杀一人不过罪犯,屠万人可称豪杰,若灭百万方为至尊。"
霎时间,林辰周身散发出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气。
这磅礴气势深深震撼了贾诩,他不由自主地跪伏在地,高声宣誓:"愿追随主公征战四方,纵使伏尸百万,也要还天下太平!"
林辰仰天长笑,豪迈的笑声穿云裂石,回荡在天地之间。
......
许昌城内,司空府。
书房中,曹操与戏志才促膝对坐。
"志才,蔡德珪已有回音。"
戏志才轻抚胡须:"不知信中作何答复?"
曹操唇角微扬:"自然应允。我们手握天子这张王牌,本就占尽先机。加上我与德珪的私交,他别无选择。"
"只是...蒯氏在荆州势力盘根错节,异度、子柔皆非等闲之辈。若想避开蒯家掌控荆州,恐怕..."
戏志才从容一笑:"蒯氏兄弟皆是聪明人,岂会将全部身家押在景升身上?依我看,荆州早晚是明公掌中之物。"
曹操神色依旧凝重:"志才,我更忧心河北战事。"
戏志才眼中也浮现忧虑:"本该同心协力剿灭林辰这头猛虎,可惜本初见识短浅,不知其厉害。我总觉得...河北之战会有出人意料的结局。"
曹操眉头深锁:"我亦有此预感。正因如此,才觉得荆州之事进展太慢。"
【河北惊变】
曹操眉头紧锁,指尖轻叩案几:“若林辰在河北搅动风云,天下棋局恐生大变。”
戏志才方欲应答,忽闻廊外脚步疾响。曹仁携卷尘闯入,嗓音沙哑:“主公!河北急报!”
二人霍然起身。曹操袍袖带翻茶盏:“子孝,速道详情!”
“林辰佯攻并州占太原,旋即奇袭范阳。”曹仁喘息未定,“袁绍正与公孙瓒议和,突遭背刺。公孙瓒趁势 ** ,袁军十五万众溃败……袁绍当场呕血亡故!”
“眼下冀州田丰、沮授已投林辰,邺城政务尽归其掌控。”话至此处,曹仁忽呛咳不止。
戏志才与曹操对视,俱见彼此眼底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