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

赵云未曾遇见马云禄,与樊氏相守一生,倒也美满。至于马云禄……还是交给他人照料吧。

时间线上,有些人物无法强求。就如貂蝉登场时主角尚未穿越,大小乔更不必说——即便再过数年,她们始终是未嫁之身。

---

**厅内,诸葛川与姜维陪坐于赵云身侧。赵云未摆长辈姿态,只如友人闲谈般询问姜维近况。得知其出身凉州天水姜氏时,赵云神色如常——他向来不重门第。若徒儿家世显赫,前程或能顺遂;若出身寒微,他亦会尽力扶持,但求行事无愧于心。

诸葛川静听师徒对谈,见赵云教诲姜维淡泊名利,眼底笑意渐深,早先未能习武的遗憾已烟消云散。

常山赵云,不慕荣华,不争权势,恪尽职守——这般人物,恰是天下人心中真正的武将楷模。

赵云在蜀汉政权中地位特殊,外可出任太守要职,内能随侍君主左右。若用一句话概括他在五虎将中的定位,既非最强也非次席,更非武力超群之辈,其真正优势可归结于四个字:简在帝心!

后世常有人借刘备称帝后赵云未获封四方将军一事,质疑其能力或与刘备关系不佳。对此观点,作者诸葛川始终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种安排实为政治平衡之需:

首先关羽、张飞作为结义兄弟,位列四方将军乃情理之中;马超作为西凉诸侯投效,刘备需要以此示范招揽天下豪杰;黄忠则代表着对荆州势力的安抚。在这种多方考量下,赵云虽功勋卓着,却只能屈就翊军将军之职。事实上若单论资历战功,赵云完全有资格与黄忠、马超一争高下。

即使不论资历与功绩……

单凭两次救主、护驾勤王的赫赫战功,也足以让赵云位列四大将军了吧?

功高莫过救主!

这岂是虚言?

然而……

赵云对未能获封四将军之位,始终毫无怨言。

诸葛川确信,历史上的刘备不可能不对这样的赵云心怀愧疚。

正因这份愧疚,才让赵云更得 ** 信赖!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坐镇汉中。

而赵云——

以翊军将军之职统领蜀汉禁军,戍卫帝都!

不仅是赵云。

其子赵统后来也执掌过蜀汉禁军。

这无疑展现了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对赵家父子的信任,岂非简在帝心?

若这还不足以说明赵云的地位……

那么当刘备夷陵兵败,退守永安,临终白帝城时——

第一个赶来守护的武将仍是赵云,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 将星陨落,托孤之际,唯有子龙守护在侧!

这是以生死相托!

诸葛川甚至带着强烈揣测:

倘若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动荡,或诸葛亮、李严等人意图废立刘禅……

赵云很可能就是那个手持"先主遗诏",率军平定乱局,扶保幼主登基的关键之人。

道理很简单。

诸葛亮等人是从成都得知兵败消息后,才赶赴白帝城。

在此之前……

自知大限将至的刘备,有充足时间向身边唯一的老兄弟赵云交代后事。

至死!

赵云都是先主最信任的人啊!

念及此处。

诸葛川不禁为赵云深深叹息。

叹赵云未能同入桃园之盟,若然,荆襄与汉中戍守之选,必添子龙之名。

惜哉,

关张先登!

按下心中憾意,诸葛川趁赵云训导姜维将毕,捧盏饮茶之际——

忽插言道:"伯约!"

"子龙将军箴言,当铭刻五内。"

"若得将军处世为将之真传,来日皇叔麾下定有你立足之地。"

"待皇叔龙飞九五,子龙将军外可镇守雄藩,内能拱卫京师。"

"汝既承其衣钵,兼得家父真传,位列大将军亦非虚望。"

赵云闻言摇头失笑:

"好个诸葛伯治,竟敢调侃长辈!"

"某自知斤两,岂如你所言这般了得。"

"依某之见——"

"这分明是在说你自己。"

笑斥过后,赵云当即以诸葛川为鉴:

"伯约当谨记,万不可效伯治这般狂傲!"

"持重守谦方为正道。"

"凡事但遵主公钧命,不可强求!"

诸葛川闻言挑眉:

"若皇叔执掌益州后,命叔父镇守荆州当如何?"

图穷匕现。

此问既出,恍如昨日江上与徐庶论政再现。

"让某守荆州?"

"伯治休得妄言!此位非云长莫属。"

赵云乍惊后断然否决。

其态,

与昨日徐庶如出一辙。

惟徐庶推举孔明士元,而赵云首荐云长。

见此情形,诸葛川毫不耽搁。

他将先前对刘备及昨日向徐庶陈述的话语,再次完整转述。

厅内仅三人议事,自然无须忧虑机密外泄,也不必顾虑赵云与姜维会四处张扬。

言毕许久。

听完叙述的赵云面露无奈笑意。

"伯治,你这是将叔父置于炉火上炙烤啊!"

"幸得你说服徐军师首肯,否则我真不知该如何说你才是!"

诸葛川含笑道:"叔父不必过分忧虑。"

"侄儿眼下不过是提出初步构想。最终是否由您与徐伯父留守荆州,仍需皇叔亲自定夺。"

"唯有皇叔首肯,方算最终决策。"

"提前告知叔父,只是让您有所准备。"

"免得届时侄儿举荐您镇守荆州时,您反倒顾虑重重推辞不受。"

"若真如此..."

"侄儿这番苦心岂不付诸东流?"

听闻这番说辞,赵云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