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说完,张苞遵照诸葛川的指点,率百骑充当前哨,欲借此磨砺自身。

……

夜色渐深。

潼关与弘农之间的小城——曹阳。

曹阳以西五十里处。

行军一日的联军士卒,择地扎营休整。

与此同时。

曹阳以东的弘农城内,曹操刚率大军入城。

弘农郡。

弘农城东门。

在郡守杜畿的恭迎下,曹操踏入城门。

甫一进城,曹操未作歇息,当即召来杜畿。

一面询问民生状况,一面探查马超之乱是否引发动荡。

治安如何?可有乱民趁势生事?

曹操的担忧不无道理。

弘农乃关中东部重郡,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中原西大门的安危。

如今潼关已是最后屏障,百姓岂能毫无惶惑?

思虑间,曹操目光紧锁杜畿神色。

若察觉半句虚言,即便杜畿出身京兆杜氏,他亦不惜严惩不贷。

杜畿不敢欺瞒,将实情悉数禀明。

连马超在关中作乱时,弘农郡爆发的叛乱亦被杜畿迅速平定,这些功绩他都如实上报。

"哈哈,伯侯真乃国家柱石,杜御史家风犹存啊!"

"有卿坐镇弘农,孤便可安心东顾了。"

曹操所说的杜御史并非杜畿之父,而是其先祖杜延年。

汉宣帝年间,杜延年深得天子倚重,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去世后不仅获谥"敬",更成为辅佐汉宣帝刘询开创"孝宣中兴"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功勋彪炳绘麟阁!

青史丹心照汗青!

这正是西汉中兴之主刘询为纪念平定匈奴之功,特命人将十一位辅弼重臣画像悬于麒麟阁上。

十一功臣依次为:

首列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

次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富平侯张安世;

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按道侯韩增;

后将军少府营平侯赵充国;

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高平侯魏相;

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博阳侯丙吉;

太仆右曹给事中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

宗正阳城侯刘德;

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梁丘贺;

历任谏议大夫至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关内侯萧望之;

中郎将典属国关内侯苏武。

大汉历经武帝末年民生凋敝,能迅速恢复国力并最终臣服匈奴......

除宣帝治国之能外,首推这十一功臣之力。

后来光武帝设云台二十八将,倒有仿效先祖之嫌。

殿阶之下。

杜畿闻听曹操将他比作先祖杜延年,虽已年届五旬,仍激动得难以自持。

"愿为丞相,为陛下效死力!"

“杜畿分内之事,当不起丞如此谬赞。”

曹操见杜畿谦辞,略一莞尔便挥手令其退下。

他自信眼力不差,于人才高下自有判断。

何况。

这杜畿原是荀彧举荐之人。

只是。

忆及进位丞相后,与荀彧日渐疏离之情状......

这位枭雄眉宇间倏地掠过一丝阴翳。

"文若!"

"何故固执若此!"

所幸曹操转眼便收敛神色。

他转身望向随军主簿司马懿。

"仲达!"

"子廉、公明二将可有军报传回?"

思及前线战况,他忽作此问。

堂下,司马懿从文牍中抬首应答:"禀丞相,今日确有军报至。"

"若计驿马传讯所需时日,此封当为二将两日前所发。"

语毕。

他从袖中取出帛书,躬身奉上。

曹操并未立即接过。

那双锐目在司马懿鹰视之相上停留片刻,忽展颜道:"此番携汝出征,倒是用对人了!"

"若换作旁人,未必能如此周全。"

嘉许过后,方展卷细览。

待读完曹洪亲笔所书,神色顿松。

"看来子廉部已抵潼关!"

"如此,吾可稍安矣!"

"然为万全计,令三军今夜休整,明日午时即刻开拔。"

司马懿垂首领命,眉睫未动分毫。

曹操见无吩咐,他便退下了。

...

另一边。

东行途中,临时营地。

诸葛川未进张苞为他备好的营帐,独步至一处高坡坐下。

夏日的余温仍在地面残留,夜风时而拂过,带来丝丝凉意。

诸葛川只觉心神畅快。

来时听闻兵卒睡梦中的磨牙与鼾声,他不禁失笑。

幸而自己并不苛求洁净,否则今夜怕是难熬。

这般想着,他便仰面躺下。

身侧野草散着无名清香,空中皓月繁星交辉——

诸葛川初次体味到,这烽火乱世中的夜色,竟也能如此动人。

"月出惊山鸟,风来泛夜蝉。"

"稻香丰岁语,蛙鼓遍田间。七八星天外,两三雨山前。"

"呵——"

"当年辛稼轩,想必也是这般心境吧。"

"乱世飘摇中,偶得这难得的片刻安宁。"

"辛稼轩何人?某为何从未听闻?"一道魁梧身影忽笼罩上方,俯身望向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