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自己办了桩何等荒唐事,竟忘了鱼贩不识字,真是迂腐透顶!"

张苞自觉勘破玄机,拍案叫绝。

唯独诸葛川几乎要当场扶额。

这......

他原意并非如此啊!

幽怨地瞥了眼带偏节奏的黄忠,诸葛川只得临时补救。

毕竟智者贾克斯曾言:最好的兵器便是补丁。

于是他勉强笑道:"不错,那鱼贩确实不识字。"

"可他平日往来之人里,自有识文断字的。"

"故而——"

"每逢收摊后,他便提着没卖完的鲜鱼,打上二两浊酒,去拜访一位膝下荒凉的泰老先生。"

“泰老先生曾在衙门做过文书,精通文墨。”

“高姓鱼贩日日殷勤照料,泰老心生感激,不仅为他逐句讲解兵法真谛,更视他如己出。”

“后来!”

“在泰老的指点下,高姓鱼贩参透《孙子兵法》精髓,声名渐起,传遍临海小城。”

“彼时。”

“燕昭王燕职在蓟城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图谋霸业。”

“高姓鱼贩欲往投奔,却苦无盘缠。”

“更无力购置甲胄兵器。”

“恰在此时。”

“一位暗中倾慕他已久的陈姓寡妇慷慨解囊,助他前往蓟城求取功名,于是……”

“他踏上了前往蓟城的路。”

说到此处,诸葛川有意考较关平与张苞。

“你们不妨再猜,他后来成就如何?”

张苞朗声笑道:“伯治,这般考问未免小觑人了!”

“若我所料不差。”

“那鱼贩到了蓟城,必是建功立业。”

“正如燕国上大夫所期,为国征战,终成威震四方的燕国大将。”

诸葛川闻言,忽忆及穿越前所观开年大戏《狂飙》的结局……

若按他改编的这版古代《狂飙》——

怕是要让那位燕国上大夫黑化成奸佞,亲手将高姓鱼贩打入大狱!

……

沉默片刻,他含笑颔首:“不错,那高姓鱼贩,最终功成名就!”

燕昭王筑造黄金台时,有位精通兵法战阵的能人被燕王燕职所器重。他与名将乐毅同被封为将军。

正是在那里,他重逢了那位早年赏识他的燕国上大夫——当初赠予他《孙子兵法》的年轻官员。他由此得知这位伯乐姓安,名欣。

后来的故事宛如传奇话本:燕昭王挥师伐齐,拜乐毅为主帅,那位出身鱼贩的高姓将领为副将。燕军势如破竹,连克齐地百余城,兵锋直指临淄。

此后高将军独当一面,乐毅镇守南方震慑齐国时,他与安欣大夫配合默契,率军北击楼烦,打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稳固了燕国北疆。

燕王得知高将军原是安欣从市井发掘的人才后,常对人感叹:"此二人实乃寡人之肱股。"

岁月流转,燕王驾崩后,高将军厌倦朝堂倾轧,辞官返回海滨小城,娶了陈家寡妇隐居度日,渐渐淡出世人记忆。

但数百里外的上大夫府中,那位白发苍苍仍为国事操劳的安欣大夫始终记得——在那座小城里,住着他曾经的知己。

"先生!"张苞急得直拍案几,"这故事都要讲完了,您倒是说清楚那位高将军的全名啊!总不能让英雄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吧?"

诸葛亮听到张苞的回答,看到老将黄忠也露出类似的神情。

他微微一笑:"那位卖鱼将军的真实姓名,其实我也不知道。"

"这个故事,是我偶然在一部残破的春秋古籍中看到的。"

"关于他原本的名字?"

"我只在古籍中多次看到'启强'二字,但不确定这是他的名字、封地名、驻守燕北时的驻地名称,还是有其他含义。"

"或许只有当时的人才能说得清楚。"

感叹过后,诸葛亮望向关平和张苞:"定国、兴国,那位卖鱼将军叫什么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他注视着二人,"你们是否理解了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

他希望两人能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

毕竟,他讲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为了劝导他们勤奋学习。

他没有催促二人立即回答,而是给了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

"这个道理你们可以慢慢体会。"

"想明白了再告诉我也无妨。"

然而,诸葛亮话音刚落,张苞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

"伯治,我知道你的用意了。"

"你是想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成就功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遇到像安大夫这样的贵人。"

"第二,开始研读《孙子兵法》,即便出身卑微,只是个卖鱼的。"

"第三,遇到像泰老先生那样膝下无子、把自己当亲儿子看待的老人,最好能认他做义父。"

"第四,找到像陈氏那样富有的寡妇,果断娶她为妻。"

"第五,在羽翼未丰、缺乏 ** 领兵能力之前,要追随合适的上司或靠山,比如乐毅、燕昭王那样的人物。"

说完,张苞满怀期待地看着诸葛亮:"伯治,你觉得我说得对吗?"

诸葛川一时语塞,连黄忠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实在想不通,张苞这家伙怎么会联想到这些。

诸葛川深吸一口气,终于忍不住笑骂:“你这憨货!”

“我是想告诉你,勤奋好学,文武双全,才能成为当世名将啊!”

“这是个劝学的故事,懂不懂?”

谁知张苞听了,仍不服气地嘟囔:“伯治,可我从这故事里听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再说了……”他抬手一指身旁的关平。

“关伯父可是读《春秋》的!”

“你觉得——”

“你让他儿子读《孙子兵法》,合适吗?”

……

诸葛川不清楚,让关羽的儿子读《孙子兵法》是否合适。

但当他看到前方道路上一名骑士正快马加鞭向他们疾驰而来时,心里顿时一沉。

不是恐惧,而是没来由地生出一丝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