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刘凤决不允许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陷入这般境地。这才有了《汉语字典》、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创举,就是要打破世家对文化的垄断,遏制这些日益骄纵的门阀。

虽说倚仗世家之力更容易重整山河,但后患无穷。江东孙氏建立的吴国就是前车之鉴——靠着与世家结盟迅速崛起,却终因处处受制,只能偏安江南,坐视魏蜀争夺中原。

身为穿越者,刘凤心中从无世家门第之见。推行义务教育,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应有之义。

实施全民教育的国策,自然招致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但他原以为反对者不会太多。

谁能料到,现实给了沉重一击!

刘凤万万没想到,殿中争执的官员竟包括荀彧等股肱之臣。

这令他勃然大怒,当场宣告:不愿遵从者,尽可退出燕国朝堂。

他虽视这些人才如珍宝,可若执意阻拦新政,纵使心中万般不舍,亦绝不挽留。

君王震怒,百官骇然。这是群臣首次见识到刘凤如此雷霆之怒。

眼见龙颜大怒,众臣战战兢兢低垂头颅,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即便是世家大族的官员,此刻也无人敢生去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燕国前途似锦,这位君主堪称高祖、光武之后第三位雄主。

登临洛阳皇城御座不过时间问题,谁愿在这等时刻自毁前程?

文官队列齐刷刷抬头,目光聚焦于领袖荀彧身上。

作为文官之首,荀彧深受王上信赖。此刻君王盛怒,自然该由他出面周旋。

更何况荀彧本就站在文官阵营,理当上前陈情。

感受到身后灼灼目光,荀彧苦笑摇头。既居首席之位,此刻不得不挺身而出。

若真让君王怒气蔓延,满朝文武皆难逃责罚。

想到此节,荀彧再无迟疑,手执玉笏上前躬身:"请王上息怒!是臣等不识大体,触犯天威。"

"王上胸怀苍生,愿为百姓谋福。臣等愿弃陈腐之见,誓死追随王上造福万民,恳请王上恩准!"

朝堂之上,群臣眼神都聚焦在荀彧身上。只见荀彧拱手禀道:"王上容禀,臣等之所以不赞成即刻实施【教化新政】,实乃为燕国长远计。若要在全国郡县推行免费进学,须得广建学堂,招募夫子,这需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正如王上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策非十载之功难以见效。"

他稍作停顿,见众人都在倾听,便继续道:"而今我国方才平定北疆之乱,正着力恢复民生经济。加之王上颁布的鼓励生育之策,已是竭尽国库所能。若再强行推行教化新政,恐国力难支啊!"

荀彧说着偷眼观察君王神色,又补充道:"况且当下国内初定,实在不宜操之过急。"话毕,他恭敬地退回队列中。

陛下,关于百姓对新政的接受程度,臣等尚未充分掌握。若仓促在全国推行,恐适得其反。

臣建议暂缓新政实施,待燕国局势稳定后,先选一郡试行。

若试行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广至全国。

此举有三利:

其一可积累施政经验,避免重大失误;

其二可减轻官府行政压力;

其三能缓解财政负担。

微臣拙见,不知当否,请陛下明鉴。

荀彧立于殿中,静候圣裁。他内心矛盾交织:作为臣子,他深知【免费教育】乃利国利民之策;但身为世家子弟,又不得不顾虑家族利益。此刻他只能以朝臣立场,思虑如何最小化新政冲击。

这番谏言确是从燕国实际出发,望陛下三思而行,切莫操之过急。若强行推行政令,恐于国无益。

满朝文武皆屏息凝望,等候圣意决断。众人都明白,这个决定关乎燕国未来国运,也系着百官前程。

刘凤端坐龙椅,沉思良久:"荀爱卿所言确有道理。以燕国现状,立即推行【免费教育】确实欠妥。"

若欲推行全民教化,绝非瞬息可达之事。

若无十数载之积淀,乃至数十年之功,此事便如空中楼阁。

莫道汉末乱世,百姓目不识丁者十之 ** 。即便当世,华夏亦历经数十寒暑,仍未使天下稚童尽入学堂。

而今刘凤欲以十载光阴,令治下万民皆通文墨,实属痴人说梦!

况且当今天下烽烟未熄,正逢群雄逐鹿之时。

纵为一方之主,钱财粮秣、兵甲民力,岂能尽付诸文教之策?

燕境方平内乱,诸郡县正休养生息。刘凤此念,未免操之过急。

若欲广设学堂,须待山河一统,海晏河清之时,徐徐图之方可。

思及此处,刘凤长舒胸中郁气,神思渐明:「既知此策不切实际,自当及时更易。」

虽未明言,然殿中凝重之气可察。方才所言,确伤及众臣之心。

此刻文武皆屏息以待,盼君主明断。

倘若执意孤行,罔顾群臣谏言,硬推「免费塾学」之新政......

恐真有朝臣挂印而去,另投他处。

寻常官吏倒也罢了,若连荀彧、顾雍等经纬之才亦辞官远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呵呵!届时燕国将失擎天玉柱,何处再寻这般治国良相?

若令此等贤才转投敌营,岂非助纣为虐?

此等荒唐事,唯有袁氏兄弟那等庸主方会为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