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最新章节。
其余诸侯则作壁上观,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这场交锋。在他们看来,无论何方胜出都无伤大雅。
若由燕王统率联军反而更好——毕竟王室贵胄坐镇中军,讨伐董卓时更能彰显义师威名,自己说不定也能借此机会名留青史。
刘凤始终保持着温和笑容,目光扫过俯首帖耳的韩馥时却闪过一丝轻蔑。这条袁氏门下的老走狗,简直愚不可及!
正如前世史书记载,袁绍迟早要夺取冀州疆土。古人诚不欺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今因他暗中布局,冀州牧早由宗正刘虞兼任,韩馥不过是个小小魏郡太守。看这蠢货摇尾乞怜的模样,只怕不得善终。
这些庸人难道不明白?乱世安身立命全靠实力。真以为本王会在意那个虚名?就算当上盟主,难道指望本王听其调遣?
"共推盟主?"刘凤突然剑眉倒竖,森然杀气直逼袁绍:"莫非尔等要效仿董贼自封相国?袁本初,你这是要当第二个乱臣贼子!"
凛冽杀意瞬间笼罩全场,诸侯们背后冷汗涔涔。袁绍慌忙辩解:"殿下明鉴!我等俱怀扶汉之心,天日可表啊!"
众诸侯纷纷跪地,向着洛阳方向赌咒发誓:"吾等奉诏讨逆,赤胆忠心天地可鉴!"
----------
"燕王殿下,您为何将我等比作董卓第二?"袁绍强压着心中惶恐问道。他清楚若燕王刘凤此刻拔剑相向,在场诸侯绝不会有人为他主持公道。
刘凤目光如炬扫过众人,肃然道:"我大汉律法明文禁止朝臣结党营私,诸位皆位极人臣,难道不知?官职任免乃朝廷权柄、天子圣裁,岂容尔等私相授受?此举将天子威仪置于何地?"
"诸位共襄义举讨伐董贼,本王甚慰,此乃青史留名之举。然会盟推选之事大可不必!当今天子尚在董卓掌控之中,臣子私结盟约岂非僭越?若如此,我等与董卓何异?"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令诸侯纷纷低头。他们此番会盟本就各怀心思,何曾真正考量过朝廷纲纪?论及法理,唯有燕王身兼骠骑将军、太尉等职,掌兵权、任免权皆名正言顺。其余诸侯中,袁绍的渤海太守之职更是董卓所授,竟妄居盟主之位。
此刻最尴尬的莫过于曹操。那道矫诏正是出自他手,讨董檄文亦由他所发。面对燕王训斥,他只能默默垂首。
看着一众垂头丧气的诸侯,刘凤对他舌战群雄的表现十分满意,心中暗笑:"这帮人的那点小心思,真当本王看 ** 么?"
正暗自得意时,忽见一人出列高声道:"燕王殿下既召天下英雄共襄义举,讨伐 ** 董卓,此乃千秋大业。可那董贼坐拥三十万西凉精锐,更有吕布这等猛将效忠。若不推举盟主统一号令,我等岂非任人宰割?"
"古人云:蛇无首不行,鸟无首不飞!今日会盟若无人统领,纵有百万大军亦如散沙。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立盟主正是当下要务啊!"
刘凤闻言瞳孔骤缩,死死盯着这个侃侃而谈的男子——正是那位以哭闻名、擅长逃跑、走到哪灾祸就跟到哪的草鞋贩子,日后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刘玄德。
他前几日还与谋士们议论此人,万没想到竟在酸枣相逢。据密探所报,刘备果真如史载那般:因 ** 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后逢朝廷整顿吏治。那中山郡督邮故意刁难,刘备怒鞭督邮弃官而走,如今正寄居北海太守孔融帐下,随军前来会盟。
燕王刘凤威震全场,压得各路诸侯不敢吭声,刘备见机想在人前显圣,眼珠一转便有了主意。他不管刘凤是皇亲贵胄还是权势滔天,竟梗着脖子顶撞起来。
说来也怪,这刘备总自称中山靖王苗裔、孝景皇帝玄孙,按道理该和燕王穿一条裤子才对。可他偏不——自忖既无名望又无战功,虽与燕王有过照面,想来人家早忘了他是哪根葱。即便腆着脸凑上去,也不过是往锦缎上绣朵花,白费功夫。
这般盘算下来,若站燕王这边,非但开罪十六路诸侯,还讨不着半点好处。要是投靠袁盟主可就不一样了,这分明是给炭火盆里添柴禾。到时候袁本初青眼有加,借他四世三公的势头,何愁大业不成?
至于得罪燕王?顾不得许多了!刘备把心一横,当场跳出来唱反调。
刘凤那双眼珠子毒得很,早把对方的小九九看得透亮。好个刘玄德,当真令人作呕!想明白这点,他当即沉下脸,目光如冰刀般剜过去:"你算哪门子东西?朝堂议政也是你配插嘴的?区区白身,还不给本王滚!"
要论脸皮功夫,刘备堪称三国第一人。被当众骂得这么难听,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反倒慢条斯理道:"殿下何必恶语相向?备乃汉室宗亲,不过想为江山社稷尽份心力。方才所言,难道不是句句在理?"
看着正气凛然的刘备,刘凤嘴角浮现讥讽的笑意:"呵!如今姓刘的,都敢自称汉室宗亲了?"
"你可知道,我刘氏皇族子弟出生便载入金册玉牒。你,可有皇室谱牒为证?"
"若敢假冒宗亲,按律当以谋逆论处,诛九族!"
"若拿不出证物——"刘凤按剑冷笑,"寡人这柄斩过十万胡虏的宝剑,今日就要为皇族清理门户!"
凛冽杀意扑面而来,刘备只觉脊背发凉,冷汗浸透重衫。他死死攥紧发颤的双拳,勉力维持站立之姿。
殿中诸侯猛然惊觉:这位笑若春风的燕王,正是那个让草原尸横遍野的"帝国杀神"。韩馥想起方才的冒犯,顿时面如金纸。
袁绍却在暗自盘算:这刘备既然站队于我,岂能让刘凤当众斩了?盟主颜面何存!至于宗亲真假——谁在乎?
这是
天下刘姓皇亲如此之多,少说也有数千之众!即便刘备确属汉室血脉,身份地位也未免太过低微。若其冒充宗亲之名,袁绍倒也不甚在意。
袁绍跨步上前,挡在刘备身前拱手道:"燕王明鉴,玄德公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师从大儒卢植。虽家道中落未入宗谱,然其汉室血脉不容置疑。今我等响应义诏共讨董贼,皆为匡扶汉室江山,此心天地可证。燕王何必计较身份尊卑?"
曹操闻言立时警醒,此刻绝非联盟内讧之时。虽说刘备不知天高地厚触怒燕王,但新盟初立,正当戮力同心讨伐董卓之际。若燕王当真斩杀刘备,这诸侯联盟恐怕就要分崩离析,反让董卓坐收渔利。
念及此处,曹操急忙圆场:"燕王明鉴,诸公皆为清君侧而来,共诛 ** 。不若暂且搁置此事,待剿灭董卓之后再做定夺?"
曹操并非善类,自不会为区区刘备开罪权倾朝野的燕王。此番斡旋只为维系联盟,却也埋下伏笔,使燕王不便再寻刘备麻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