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文景黄老治世平 儒道暗流争显学(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最新章节。

御史大夫晁错,习法家刑名之学,性格峭直刻深,得景帝信任,号为“智囊”。其目睹诸侯僭越,深以为忧,上《削藩策》,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神魂之中,法家锐利之气与幽冥地府一丝审判道韵相结合,使其行事果决,不畏权贵。景帝从其言,开始削夺楚、赵等国封地。

此举顿时引爆矛盾!吴王刘濞联合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号称五十万,直指长安!朝野震动,景帝惊恐,误信袁盎之言,企图舍车保帅,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然晁错已死,叛军不退,景帝方知七国实欲夺位,乃决心平叛。

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临危受命,率军出征。亚夫深得兵家之要,坚壁清野,避敌锋芒,断其粮道,待其自溃,后一举击破叛军。三月而平乱,七王皆死,诸侯王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景帝趁机收回诸侯王治民权及大部分封地,推行“推恩令”之前身,进一步削弱诸侯。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此平乱过程,虽兵戈再起,然天庭视之为人道内部秩序整合之必然阵痛,未予干预。周亚夫用兵如神,其兵家战魂之气凛冽纯正,得天庭斗部星力隐隐加持。晁错虽冤死,然其削藩之策,符合巩固中央集权、强化法度**的天道趋势,故其魂入地府,功过相抵后,判其转生法吏之家。

经此一乱,纯任“黄老无为”的弊端显露无疑。 朝廷意识到,对内的诸侯割据、对外的匈奴威胁,绝非单靠“无为”可以化解,必须辅以更积极、更有为的手段。法家“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与兵家“重视武备”的理念,重要性再次凸显。

与此同时,儒家并未沉寂。

河间献王刘德(景帝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于封国内大肆搜集先秦古籍,“得书多,与汉朝等”,尤重儒家经典。许多在秦火中幸存、由儒生口耳相传或藏于壁中的《诗》、《书》、《礼》、《易》等得以重新整理面世。

鲁地大儒申公、辕固生,燕地韩婴,皆广收门徒,传授经学。虽未直接参政,然其影响力在士林与宗室中逐渐扩大。儒家“尊王攘夷”、“大一统”、“礼乐教化”的思想,与中央集权的需求隐隐相合。

而道家黄老之学,亦在演变。

景帝母窦太后,极好黄老之言,命景帝及诸窦子弟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然其所谓“黄老”,已渐趋保守僵化,成为维护既得利益、反对变革的工具。其对儒家等学派,持排斥态度。史载辕固生因贬低《老子》为“家人言”,触怒窦太后,竟被命入兽圈刺野猪,险遭不测。

故文景之治后期,朝堂思想呈现复杂格局:

1. 官方主导:黄老无为思想,然内部渐分化为“积极顺应(文帝初期)”与“保守僵化(窦太后)”。

2. 暗流涌动:

- 儒家:通过民间讲学、典籍整理,积蓄力量,其“大一统”、“礼治”思想暗合中央集权需求。

- 法家:通过晁错等人实践,彰显其“强化君权、削藩弱枝”的现实效用。

- 兵家:通过平叛御侮,证明其不可或缺。

天庭观此格局,亦有所动。

“黄老独尊之势将衰,百家复苏之机已显。儒家之气运,似有勃发之兆,然其能否契合新帝之心,犹未可知。”太白金星奏曰。

昊天上帝淡然道:“静观其变。人道思潮,亦如潮汐,涨落有时。下一帝星,似有雄才大略、更张改制之志。届时,方是百家真正争鸣于庙堂之刻。”

幽冥地府,功过司记录: 文景之治,民生得以休养,大量生灵免于饥馑战乱,总体功德大于业力。然诸侯之乱、边患之扰,亦产生杀孽与怨气。

西方极乐世界, 则继续默默传播其教义,于乱世中收获信众。

文景之治,以黄老思想抚平创伤,积累国力,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其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与思想分歧也已积累至临界点。一个需要更强有力指导思想、更具开拓精神的时代,呼唤着一位能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北击匈奴、开拓疆土的雄主降临。

未央宫深处,那温润的赤龙之气,已开始悄然酝酿一丝凌厉与扩张的锋芒。洪荒人道的又一场巨变,即将在一位年轻帝王的雄心壮志中,拉开帷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