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老君显圣紫气东来 孔子问礼犹龙之叹(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最新章节。
孔丘早已听闻守藏室之史李耳学识渊博,见解深邃,故特来拜访问礼。
步入守藏室,只见典籍如山,弥漫着陈旧墨香与岁月气息。一位清矍老者正伏案翻阅竹简,神态宁静,仿佛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孔丘整肃衣冠,上前恭敬行礼:“鲁国孔丘,冒昧叨扰,久闻先生博古通今,特来请教周礼之要义,先王之道精髓。”
李耳(老子化身)缓缓抬起头,目光温润,落在孔丘身上,仿佛一眼便看透了他那忧国忧民、急于恢复周礼秩序的迫切心情,更看到了其身上那丝源自天庭文曲星的本源灵光。
老子并未直接回答关于礼仪细节的问题,而是微微一笑,声音平和却直指人心:“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丘闻言,浑身一震!老子此言,犹如暮鼓晨钟,敲击在他心灵最深处。他毕生追寻的先王、周公,确实早已化为尘土,只剩下他们的言论和制度流传下来。
不待孔丘细思,老子继续淡然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此言更是精辟。老子是在告诫他:君子遇到时机就施展抱负,遇不到时机就如蓬草般随风飘转,顺其自然。善于经商的人深藏财货,看起来好像一无所有;君子德行高尚,外表却显得愚钝。这是在点拨孔丘,不必过于执着于恢复具体的周礼形式,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应天道自然;更要收敛锋芒,内敛光华,不要过于外露急切之心。
接着,老子目光愈发深邃,其言语直指孔丘内心深处的执着根源(那文曲星使命感的过度显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对您自身没有好处——老子的话语,如同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孔丘内心潜藏的“我执”。
孔丘如遭雷击,僵立当场。周身那隐含的文华清气剧烈波动,却又在老子的言语道韵中渐渐平复、沉淀。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礼乐的外在形式和社会功用的“器”,而忽略了其背后那个无形无象、生化万物、自然无为的“道”。老子所站的境界,远超他对“礼”的追求,那是一种与天地万物本源相合的宏大与深邃。
他原本急于求成、欲凭一己之力匡扶天下的心态被彻底洗涤,震撼与清醒交织,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浩瀚的宇宙真理。
良久,孔丘深深一揖到底,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与叹服:“丘……谨受教!”他退出守藏室,心神依旧激荡不已,对弟子们由衷感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此言,不仅是对老子学识的钦佩,更是对其“神龙见首不见尾”、深不可测的“道”的境界的由衷敬畏。孔子意识到,在老子所代表的玄奥大道面前,自己所钻研的礼乐人伦,虽是根基,却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理。
此次问礼,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日后儒家学说中融入“天命”、“中庸”等观念,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守藏室内,老子化身目光平静,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深知,此次点拨,犹如在文曲星转世的灵根上,植入了一丝“道”的基因,将在未来百家争鸣的宏大画卷中,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又数年,周王室内部倾轧加剧,王子朝之乱将起。老子化身感知到洛邑将逢大乱,且传道时机渐熟,遂辞去守藏室之职。
离去之日,他并未惊动任何人,只身西行。出了洛邑城关,一路行去,观山悟水,体察民情,感悟自然天道。其周身道韵与天地交感,竟引动紫气浩荡三万里,自东向西,弥漫天际!此异象惊动沿途修道之人,皆言有圣人西行。
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并非寻常官吏,乃是一位修为有成的修道者,善观天象。是夜,见东方紫气如龙,滚滚而来,知有圣人将至,大喜过望,遂沐浴斋戒,清扫道路,恭敬等候。
次日,老子化身至函谷关。尹喜见其风采,知非常人,倒身下拜,恳求道:“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喜慕道久矣,愿得圣人教诲,以明大道!”
老子感其诚,遂在函谷关停留,将自身对大道本源的感悟,凝聚为五千言,阐述“道”生万物、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之至理,书成《道德经》,授于尹喜。此书一出,天道感应,霞光万道,瑞彩千条,无尽玄黄功德之气涌入书简之中,使其成为一部蕴含无上道韵的后天功德至宝!
传书之后,老子化身继续西行,其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于茫茫流沙之地。其最终去向,乃至那更为深远、涉及西方气运的“化胡”缘法,皆成为后话,暂且不表。
唯知其此行,已为人族播下了“道”的至高火种。《道德经》之思想,必将如涓涓细流,汇入即将到来的百家争鸣大潮,成为其中最为深邃、也最为超脱的一脉,影响着后世万千载。
天庭、西方教、幽冥地府…各方势力皆默然关注着老子化身的离去,深知人教已布下关键一子。而真正的百家时代,即将拉开它波澜壮阔的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