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创业的跟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爱情六十四封》最新章节。

周三的午后,阳光总是格外温柔。林知意坐在陈老师茶室的蒲团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手里的白瓷盖碗——这是她上周刚买的新茶具,胎质细腻,釉色像初春的薄雪,摸上去带着一丝微凉的温润。

陈老师正在给大家泡武夷岩茶,水流从紫砂壶的壶嘴缓缓流出,细而绵,像一条柔软的银线,落在公道杯里,发出“叮咚”的轻响。茶香慢慢弥漫开来,是带着焦糖和岩石气息的醇厚香气,不像绿茶那样清冽,却更能让人沉下心来。

“知意,你这次的手法比上次稳多了。”陈老师看着她泡完一杯茶,笑着点头,“看来你是真的用了心。”

林知意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把泡好的茶递给旁边的阿姨:“还是老师教得好,我只是跟着学而已。”

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周这两个小时的茶道课,对她来说有多重要。像是在汹涌的浪潮里找到了一块浮木,只有在触摸茶具、闻着茶香的时候,她才能暂时忘了银行卡里日渐减少的数字,忘了安安在老家视频里说“妈妈我想你”时泛红的眼眶,忘了那些压得她喘不过气的现实。

回到租来的房子时,天色已经暗了。她打开灯,空荡荡的客厅里,只有安安的照片摆在茶几上——照片里的安安穿着幼儿园的园服,举着一幅画,笑得露出了两颗小虎牙。她走过去,指尖轻轻拂过照片里女儿的脸,心里一阵发酸。

为了筹备茶馆,她把安安暂时送回了老家,让父母帮忙照看。送安安走的那天,安安抱着她的脖子哭,说“妈妈不要我了”,她强忍着眼泪,说“妈妈很快就接你回来,给你开一家有好多好多茶的店”。可现在,茶馆还没影子,她却已经开始想念女儿了。

她走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她考察市场的笔记。有市区繁华地段的铺面租金,有不同茶叶的进货渠道,还有她画的茶馆草图——草图里,靠窗的位置有一片竹林,茶桌上摆着素雅的茶具,墙上挂着“颐园”两个字,那是她早就想好的名字,取“颐养身心”之意。

苏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知意,你这么懂茶,又喜欢安静的氛围,开一家自己的茶馆多好啊。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养活自己和安安,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独立吗?”

起初,她觉得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可随着一次次去陈老师那里上课,随着对茶道越来越痴迷,这个梦变得越来越清晰。她想象着,有一天,“颐园”开起来了,安安放学后来店里,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她泡茶,客人不多,却都能静下心来品茶,聊些轻松的话题,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婚姻的一地鸡毛,只有茶香和安宁。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她开始更疯狂地考察铺面,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从城市的东边跑到西边,脚磨出了水泡,鞋子也穿坏了一双。有好几次,她都想放弃——要么租金太贵,要么位置太偏,要么空间太小,不符合她心里“颐园”的样子。

直到那天,她走到新兴文创街区的边缘,看到了那个铺面。铺面不大,只有三十多平米,租金比市区便宜一半,最让她心动的是,铺面的窗户外面,有一小片竹林。竹子长得很茂盛,翠绿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摇晃,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像星星一样落在地上。

她站在窗外,看了很久。想象着春天的时候,坐在窗边泡茶,看着竹子冒新芽;夏天的时候,听着竹叶沙沙响,喝一杯冰镇的绿茶;秋天的时候,竹子还是绿的,和茶馆里的暖光相映;冬天的时候,煮一壶老白茶,看着窗外的竹影,心里一定很暖。

“就是这里了。”她对自己说。

签租赁合同那天,她把银行卡里大部分的钱都取了出来——那是她离婚时分割到的所有积蓄。签字的时候,她的手有些抖,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这是她第一次,完全靠自己做一件这么大的事,没有赵凯的帮助,没有任何人的依靠,只有她自己。

装修开始后,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店里。每天早上七点就到工地,和工人沟通设计细节,晚上十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选地砖的时候,她跑了五家建材市场,最后选了浅灰色的仿古砖,踩上去有淡淡的纹路,像茶席上的肌理;挑灯的时候,她想起陈老师茶室里的灯光,选了暖黄色的吊灯,灯光透过磨砂的玻璃罩洒下来,柔和不刺眼;买茶器的时候,她在瓷器市场逛了一整天,选了最质朴的白瓷杯和粗陶壶,她觉得,好的茶,不需要太华丽的茶具来衬托。

有好几次,工人嫌她麻烦,说“老板娘,差不多就行了,哪有人这么较真的”。她只是笑着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店,我想把它做好。”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这不仅是一个店,更是她和安安的未来,是她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她不能马虎。

装修到一半的时候,她回了一趟老家。安安看到她,立刻扑进她怀里,哭着说“妈妈你怎么才回来”。她抱着女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话来。父母看着她瘦了一圈,眼里满是心疼,说“要不别折腾了,回来住,我们养你们娘俩”。她摇了摇头,说“妈,我想试试,我不想一辈子都靠别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市里,她更加拼命地赶装修进度。苏晴来看她的时候,她正在刷茶席上的漆,手上沾了不少油漆,头发也乱了。苏晴看着她,眼眶红了:“知意,你这是何苦呢?这么累。”

林知意笑了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不累,想到以后能在这里泡茶,能早点接安安回来,我就觉得有劲儿。”

终于,在一个飘着小雨的清晨,“颐园”的装修完成了。她站在店门口,看着“颐园”两个字挂在门楣上,字体是她请一位老书法家写的,温润而有力。店里的一切都和她想象中的一样:浅灰色的地砖,暖黄色的灯光,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外面的竹林,博古架上摆着她精心挑选的茶器和茶叶,茶桌上铺着浅灰色的茶席,上面放着干净的盖碗和品茗杯。

开业那天,没有盛大的庆典,她只是在门口立了一个小小的手写牌子,上面写着“颐园今日开业,茶品八折”。苏晴一大早就在店里等着,手里拿着相机,笑着说:“我要把我们知意的第一个店,好好记录下来。”

苏晴给她拍了很多照片,照片里的她穿着素色的茶人服,站在茶馆的窗边,手里捧着一杯茶,脸上带着一丝羞涩的笑容,眼里却闪着希望的光。那天,朋友圈里的朋友们都来捧场,有人送了花篮,有人点了茶坐了一下午,店里很热闹。

林知意忙前忙后,给客人泡茶,介绍茶叶的产地和口感,脸上一直带着笑。她觉得,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可热闹很快就过去了。

开业后的第三天,店里的客人就少了很多。文创街区的位置本来就偏,来的大多是打卡的年轻人,他们看到网上苏晴发的照片,好奇地来看看,拍几张照片,点一壶最贵的茶,坐不了多久就走了。

她常常听到客人的讨论:“这里拍照真好看,尤其是窗边的竹林,发朋友圈肯定很多赞。”“那个白瓷杯好精致,你知道链接吗?我也想买一个。”“果然是博主推荐的店,环境是不错,就是有点远,下次可能不会再来了。”

很少有人会问她,这杯茶是什么品种,产自哪里,为什么泡出来会有这样的香气;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慢慢品茶,感受茶汤在嘴里的变化;很少有人会和她聊起茶道里的“静”与“养”,聊起生活里的小确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