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给河北一点小小的蜂房震撼(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无冕之相》最新章节。
培训结束后,蜂房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准度运转起来。
根据周晏与贾诩制定的策略,针对河北的渗透与舆论攻势被分成了数个层级和方向。大量经过“培训”的精干细作,携带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的“流言包”,利用各种身份掩护,如同水滴渗入沙土般,悄无声息地潜入河北各州郡。
在邺城以及河北士族聚集的城池,流言的核心围绕着“继承”与“猜忌”:
“听闻显甫公子(袁尚)近日频频出入主公寝帐,进献谗言,欲废长立幼啊!”
“审配、逢纪等近臣,早已投靠三公子,正罗织罪名,欲构陷大公子(袁谭)及其麾下将领。”
“郭图先生为大公子据理力争,却遭主公申斥,唉,长此以往,河北岂有宁日?”
“曹公丞相在许都,唯才是举,不拘门第,听闻对河北名士仰慕已久啊……”
在袁谭驻守的青州等地,流言的风向则更为直接和具有煽动性:
“三公子欲夺世子之位,已得邺城诸多文武支持,大公子您功高震主,需早做防备啊!”
“主公偏爱幼子,恐对您不利。昔日刘景升之事,莫非要在河北重演?”
“曹丞相遣密使来,言若大公子肯……必以高位相待,共图大事。”
而在军队驻扎地和普通民众之间,流传的则是另一套说辞:
“官渡之战,全因主公(袁绍)偏信谗言,不用田丰、沮授之谋,致使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多少河北儿郎枉死黄河!”
“听说曹公麾下,士卒能得饱饭,将领赏罚分明,哪像我们……”
“曹丞相颁布《屯田令》,流民皆可得田耕种,赋税亦轻。若曹公至河北,我等或许能有口安稳饭吃……”
这些流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精准地利用了袁绍集团内部固有的矛盾(袁谭、袁尚的继承权之争、谋士间的党派倾轧)、官渡新败后的恐慌情绪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它们如同精心调配的毒药,被蜂房的细作们通过酒肆闲谈、市井议论、“无意”中泄露的“机密”、甚至伪装成敌方阵营的“自己人”的忧心忡忡,巧妙地植入到河北的肌体之中。
周晏要求的“让自己成为‘真相’的一部分”被严格执行。细作们往往先谈论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如袁绍确实更喜爱袁尚,官渡战败确实损失惨重),再自然而然地引出那些精心编织的“推测”和“担忧”,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贾诩强调的“利用人性弱点”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袁谭、袁尚,激化的是他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婪与对被夺走的恐惧;对谋士将领,利用的是他们站队后的不安以及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对普通士兵和百姓,诉诸的是他们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渴望。
效果,在以惊人的速度显现。
十数日后,来自河北各地的情报,如同雪片般通过蜂房独有的渠道,摆放在周晏和贾诩的案头。
情报显示,邺城之内,气氛诡异。官员们往来之间,眼神闪烁,言谈谨慎,生怕一言不慎便卷入嗣位之争的漩涡。袁谭从青州发往邺城的文书变得频繁,语气中试探与不满之意渐浓;而袁尚一党针对袁谭及其支持者的打压动作,也愈发明显和急切。兄弟二人之间往来的文书,充满了猜忌与指责,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在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正加速扩大。
河北各地的驻军中也出现了不稳迹象,中下层军官和士卒对上层的不满在累积,对未来的迷茫在加剧。
一颗名为“猜疑”的种子,已被蜂房以最高效的方式,深植于河北的沃土之中。它正汲取着袁氏集团内部的养分,悄然发芽,疯狂滋长,等待着最终破土而出、撕裂一切的那一天。
周晏翻阅着这些情报,脸上并无多少得意之色,反而轻轻叹了口气。贾诩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他,洞悉一切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了然。
“都督可是不忍?”贾诩平静地问。
周晏摇摇头,将情报放下,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片即将因这些“流言”而再起波澜的土地。
“非是不忍。”他低声道,“只是……有些感慨。这不见刀光剑影的厮杀,有时,比真刀真枪的战场,更显残酷。”
但他眼神中的那一丝迷茫很快散去,重新变得坚定。
因为我知道,这是结束乱世,最快,也是代价最小的路。为了那个目标,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
“走吧,文和。尚书台那边,怕是又堆起新的公文了。这骡马的命,是逃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