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高炉烈火》(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赤火汉末魂》最新章节。

水力锻锤的轰鸣尚在谷中回响,赤火社“百工院”的目光已投向了更根本的问题——铁的产量与质量。

分散各处的小型炼铁炉,效率低下,铁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整个军工与农具发展的瓶颈。

陈烬再次埋首于故纸堆与实践中,结合《赤火纲领》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合零为整,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巨炉。

龙骧谷边缘,一处依山傍水的开阔地被选定。

数以百计的社员和招募的工匠投入了这场大会战。不再是简单的泥土垒砌,而是采用耐火砖与夯土混合结构,炉体远高于以往任何炼铁炉,形似一个巨大的、底部开设着多个风口的坚挺烟囱。这便是陈烬依据记忆并加以改良设计的蜂窝式高炉。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首次点火试炼,炉温虽有所提升,但铁水流动不畅,炉壁甚至出现了裂痕。失败没有让任何人气馁,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究欲。陈烬、百工院的工匠、甚至被请来的老铁匠王锤,都围在尚有余温的失败品旁,激烈讨论。

“风口角度需再倾斜三分,助燃更烈!”

“炉膛内衬的耐火泥配方得改,要更耐烧!”

“投料口的位置太高,热量散失太多!”

一次次修改图纸,一次次调整配方,一次次重新垒砌。每一次失败都加深了对高炉冶炼规律的认识,每一次微调都向着成功更近一步。

当那座经过三次大规模改建的庞然大物最终巍然屹立,再次点燃炉火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炽白的火焰在蜂窝风口咆哮,鼓风机将巨大的风量压入炉内,炉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本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的铁矿石,在炉内迅速熔化,汇成一条灼热的、流淌的铁水河!不再是间歇式地产出海绵状的铁块,而是源源不断地将炽红的生铁水从出铁口引出,注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成了!连续出铁!是铁水!” 负责观测的年轻工匠激动得嗓音嘶哑。

整个工地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锤看着那奔流的铁水,老眼昏花,喃喃道:“乖乖……这,这哪里是炼铁,这是……这是从石头里直接榨出铁汁来啊!”

技术突破带来了产量的爆炸式增长。一座高炉的日产铁量,超过了昔日龙骧谷所有小炉的总和,且铁质更加均匀稳定。

充足的、廉价的铁料,如同血液般被输送到各个工坊,为水力锻锤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原料,使得大规模、标准化的器械制造成为可能。

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为了维持这座“吞火巨兽”的运转,木炭的消耗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龙骧谷周边的山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负责后勤的社员忧心忡忡地汇报:“社长,照此下去,不出半年,百里内的林木将被砍伐一空!”

生产力的飞跃,第一次如此尖锐地与资源瓶颈发生了冲突。 这迫使赤火社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陈烬立即下令:“组织勘探队,寻找更多煤矿!”

与此同时,铁料的充足带来了最直接的民生效益。百工院利用富余的铁料,开始大规模铸造标准化、更加坚固耐用的犁铧、锄头、镰刀。这些新式农具通过公社体系,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分发到农民手中。

北疆广袤的土地上,开荒的速度骤然加快。以往因工具限制而难以开垦的硬土荒地,在新式铁犁面前变得松软。农业生产的潜力被进一步释放,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支撑着日益庞大的人口和军队。

高炉中燃烧的,不仅是矿石与木炭,更是赤火公社突破旧有生产界限的雄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那奔流的铁水,正铸造着一个更强大、也更复杂的新世界。

高炉的铁水与水力锻锤的轰鸣,为龙骧谷带来了材料的丰沛与成型的效率,但陈烬与“百工院”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变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