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晁错削藩与七国烽烟(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个身影站了出来。他是袁盎。此人曾是吴国丞相,深谙吴国内情,更重要的是——他与晁错,是死对头!两人积怨已久,势同水火。(关键人物登场:袁盎)
袁盎敏锐地捕捉到了景帝的动摇和恐惧,更看到了一个置晁错于死地的绝佳机会。(袁盎的算计)
“陛下!”袁盎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的沉稳,“臣有计策,或可平息叛乱,使陛下高枕无忧!”
景帝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袁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谨慎地看了看四周:“此计……关乎重大,请陛下屏退左右。”(计策的隐秘性)
大殿很快只剩下景帝和袁盎两人。(密谈氛围)
关键事件:袁盎献计
袁盎凑近景帝,压低声音,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
“陛下!七国起兵,打的是什么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吴王刘濞的檄文里,句句不离晁错!他声称起兵并非反叛陛下,而是为了诛杀蒙蔽圣听的奸臣!”
他观察着景帝阴晴不定的脸色,继续说道:
“臣以为,刘濞等人,所求者无非是保住封地富贵。他们深知造反篡位,名不正言不顺,天下难服!故此打出‘清君侧’的幌子,给自己遮羞!陛下若信以为真,中了他们的圈套,与之硬拼,即使最终平定,也必然元气大伤,生灵涂炭!”(分析叛军心理)
袁盎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方今之计,若想兵不血刃,迅速平息叛乱……独有斩晁错一人! 同时下诏赦免七国起兵之罪,恢复他们被削夺的封地!如此,则七国出师无名,叛军必顷刻瓦解!将士无须流血,天下重归安定!此乃牺牲一人而安天下之上策啊陛下!”(核心毒计:牺牲晁错,平息叛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斩晁错?!”景帝浑身剧震,猛地抬头盯着袁盎,眼神复杂到了极点:震惊、犹豫、挣扎、恐惧……还有一丝被说动的心悸!(景帝的内心风暴)
袁盎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心中那个被恐惧和压力锁住的、名为“牺牲”的潘多拉魔盒。是啊,“诛晁错,清君侧”…如果满足了叛军这个“名义”上的要求,他们是不是真的就……退兵了?用晁错一个人的命,换几十万将士的命,换天下的安定……(帝王心术的冷酷计算)
景帝沉默了。时间一点点流逝,大殿里静得可怕,只有君臣二人沉重的呼吸声。袁盎屏住呼吸,等待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景帝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充满了疲惫和一种近乎残酷的决绝。再睁开时,那眼神已经变得冰冷而坚硬。(关键决策:帝王的选择)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了那句决定晁错命运的话: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千古名句:帝王心术的终极体现)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又重如千钧。它宣告了晁错的死刑,也暴露了帝王权术中那份极致的冷酷与无情——为了所谓的“大局”,至亲至信亦可弃之如敝履。
【本章启迪】:“诛晁错”(叛军的遮羞布)与帝王心术(景帝的抉择)。警示我们: 正义的口号(清君侧)常常包裹着险恶的用心(刘濞野心)。面对危机,恐慌(景帝动摇)容易催生短视的决策(杀晁错)。将复杂问题(七国叛乱)简单归结于一人(晁错),往往是逃避责任的懦弱(牺牲替罪羊)。真正的担当,是直面根源(诸侯问题),而非寻找替罪羔羊。
3:衣朝衣,斩东市 - 孤臣的绝唱(公元前154年 正月 长安)
袁盎的毒计被采纳了。一个针对御史大夫晁错的、极其隐秘而冷酷的行动,在景帝的默许下,由最信任的执行者悄然展开。(死亡陷阱的布置)
这一天,长安的天空阴沉沉的,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晁错穿着他庄严的御史大夫朝服(黑色深衣,配银印青绶),正在官署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前线战事吃紧,他忧心如焚,更是夙兴夜寐,思索着退敌之策。(晁错最后的时刻:忧国忘身)
突然,中尉(掌管京师治安的高级武官)带着一队气势肃杀的甲士来到御史大夫府邸。(死神降临)
“晁大夫!”中尉脸上挤出一丝僵硬却还算恭敬的笑容,“陛下紧急召见!事关平叛军机要务,请大夫立刻随末将入宫议事!”(骗局的开始:假传召见)
晁错不疑有诈。叛军压境,陛下深夜召见商议军情,再正常不过了。他甚至心中涌起一丝希望:难道陛下想到了什么破敌良策?或者前线有了转机?(晁错的单纯:一心为公)
“好!有劳中尉,容我更……”他想说换件便服。
“军情如火!陛下催得甚急!请大夫即刻动身,车已在门外等候!”中尉语气急促,不容分说地打断了他。
晁错看了看自己身上庄重的朝服,心想:“也罢,面君议政,着朝服亦合礼制。” 他整了整衣冠,带着一种为国事奔波的急切和一丝不祥的预感(或许只是对坏消息的担忧),毫不犹豫地登上了中尉带来的马车。(关键细节:着朝衣登车)
马车并没有驶向皇宫巍峨的宫门,而是驶向了长安城最繁华,也最令人胆寒的地方——东市!(死亡之路)
看着车窗外越来越熟悉的、属于市井的喧嚣景象,晁错的心猛地一沉,一股巨大的寒意瞬间攫住了他!
“中尉!此非入宫之路!停车!你要带本官去何处?!”晁错厉声喝问,心中那不详的预感疯狂滋长。(疑窦丛生)
中尉脸上的恭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如同看死人一般的漠然:
“奉陛下诏令,处决叛逆罪臣晁错!目的地——东市!”(关键转折:真相揭露)
如同五雷轰顶!晁错瞬间僵住了!所有的思绪、所有的热血、所有的忠诚与抱负,在这一刻被炸得粉碎!
“什……什么?!”他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中尉,“叛逆?罪臣?我晁错?!我为陛下竭忠尽智,力主削藩以固国本,何罪之有?!我要见陛下!让我见陛下!陛下!陛下!!!”(绝望的呐喊与质问)
他的呼喊声嘶力竭,充满了震惊、冤屈、愤怒和彻底的绝望!他想扑过去,却被车中早有准备的甲士死死摁住。透过车窗,他看到东市中央那片专门用来行刑的空地已经到了!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围观的民众,对着他的马车指指点点。旁边站着监刑的官员和手持环首大刀、面无表情的刽子手。(押赴刑场)
马车停稳。晁错被粗暴地拖下车。他踉跄了几步,勉强站稳。寒风凛冽,吹动他身上那象征着帝国最高监察权力、庄严肃穆的黑色朝衣(朝服)。这身他引以为傲、象征着他为国尽忠身份的朝服,此刻却成了他奔赴死亡刑场的祭服!(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衣朝衣赴死)
看着周围冷漠的人群,看着那寒光闪闪的屠刀,晁错瞬间明白了所有!什么“清君侧”!什么“兵不血刃”!原来他为之殚精竭虑、不惜背负骂名也要推行的削藩大业,他视若君父、誓死效忠的皇帝学生,到头来就混了这样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