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南天烟瘴蔽日月,五路秦军下岭南(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剧痛传来,屠睢身形一晃。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那名如战神般的西瓯首领译吁宋,从一块巨石后猛地跃出,手中沉重的铜钺带着凄厉的风声,当头劈下!

“将军小心!” 亲卫的惊呼被淹没在喊杀声中。

“噗嗤!”

血光迸溅!大秦帝国南征军主帅,国尉屠睢,竟被越人首领阵斩于这无名山谷之中!那颗曾经意气风发的头颅,被译吁宋高高挑起!(屠睢战死,震撼性场面)

“主帅死了!屠将军死了!” 这绝望的呼喊如同瘟疫般迅速传遍整个山谷。本就陷入绝境、损失惨重的秦军彻底崩溃了!残兵败将丢盔弃甲,拼命想从被堵塞的谷口找出路,却在越人疯狂的追杀下纷纷倒下… …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传回后方大营和各路秦军。主帅阵亡!精锐部队近乎全军覆没!整个南征行动瞬间跌入冰点。恐慌、绝望、对未来的迷茫笼罩着剩余的秦军将士。南征,似乎走到了失败的边缘。(南征陷入最低谷)

咸阳宫收到八百里加急战报。嬴政震怒!但愤怒之余,更多的是震惊与反思。屠睢之死,用鲜血证明:征服岭南,绝非想象中的摧枯拉朽。

“赵佗何在?” 嬴政强压怒火询问。

“回陛下,赵佗副将所部因谨慎行军,驻于后方,未受重创。现各路残兵正向其靠拢。”使者回禀。

嬴政凝视着地图上那片吞噬了大秦主帅的土地,沉默良久,最终下旨:

“擢升赵佗为南征军主将!统领诸军事! 命其收拢残部,稳固阵线,暂取守势。另… … 急诏监御史禄(史禄),火速南下!朕要他为朕在南岭劈开一条水路!”(临危换将,启动第二方案)

前线,赵佗临危受命。他没有沉浸在悲痛或愤怒中,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惨败的根源。屠睢的悲剧警醒了他:对付岭南,必须换一种打法!

他召集残存将领,语气沉稳却不容置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位!屠将军之殇,痛彻心扉!然悲痛不能复仇,急躁只会重蹈覆辙!百越之地,非中原可比。越人散居山林,熟悉地利,强攻硬打,徒耗兵力!自今日起,我军策略改为:‘剿抚并重,筑城屯田’!”

“传我军令:

停止大规模攻势! 收缩战线,扼守已占要道、河谷。

择险要处修筑壁垒(城堡)! 以点控面,步步为营。每占一地,务必稳固!

尝试与部分愿意归附的越人部落接触! 晓以利害,赐予财物官职,使其为我所用,分化瓦解百越联盟(‘以越制越’策略萌芽)。

最重要一条:各部利用占据的河谷平地,就地屯田! 能种多少种多少!缓解粮草压力!”(赵佗的战略转变,务实而长远) 赵佗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征服,开始思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存。同时,他也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人——那位被皇帝陛下寄予厚望、据说能劈山通水的监御史,史禄!

【本章启示】 冒进之殇(屠睢阵亡)与临危转舵(赵佗掌兵)。这警示我们:骄兵必败(屠睢轻敌),哀兵未必胜(需理性);挫折当头(主帅陨落),冷静转向(赵佗策略)比愤怒冲锋更重要;征服土地(军事打击)易,征服人心(分化屯田)难,后者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3:斧劈南岭通江河,灵渠涓涓活三军(公元前217-214年,湘漓分水岭)

主要事件: 水利专家史禄临危受命,主持开凿灵渠。他巧妙利用湘漓二水最近距离仅1.7公里的地理优势,设计出包括铧嘴(分水坝)、大小天平(溢洪坝)、陡门(船闸)等创举的水利工程。军民合力,克服万难,最终凿通湘漓,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

一骑快马冲入赵佗的大营,带来了一位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的文官——监御史史禄。他没有披甲,只穿着沾满泥点的官袍,身后跟着一群同样精悍干练的工师和水工。

“赵将军!”史禄不卑不亢地拱手,“下官奉旨而来,为我大军开出一条水上粮道!”

赵佗紧紧握住史禄的手,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史大人!盼君久矣!不知陛下所言之‘劈开水路’,从何入手?南岭群山,如何通舟楫?”(救星到来)

史禄不答,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一个关键位置——湘桂走廊的咽喉,兴安(今广西兴安县)附近:

“将军请看!此处为南岭豁口,地势相对平缓。湘江北去入长江(洞庭湖),漓水(漓江)南流归珠江(西江)! 二水源头在此相距甚近,最近处仅三里余(约1.7公里)!然中间隔着一道低矮的分水岭(越城峤/太史庙山)。若能在此劈开分水岭,再建分水、蓄水、通航之工,引湘水部分入漓,则北船可自长江入湘江,经此渠入漓江,顺流直下珠江水系,深入岭南腹地!千里粮道,一朝可通!”(灵渠核心构想,一语中的)

赵佗听得心潮澎湃,但也深知其中艰难:“史大人,此计甚妙!然劈山引水,工程浩大,绝非易事!这荒山野岭,粮草转运本就艰难,哪有余力再征发无数民夫?”(现实的困难)

史禄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坚定的光芒:“将军勿忧!下官已有通盘筹划。工程虽艰,然人力可巧取,天工可巧夺! 所需工匠民夫,无需远调中原,可就地招募归顺之越人,取其熟习水土、善操舟楫之长!再辅以将军一部士卒协助护卫、搬运。粮草… …还需将军尽量周济,支撑数月。待水通一线,则万斛粮米,顺流而至矣!”(就地取材,务实方案)

赵佗咬牙:“好!本将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粮… …挤也要给史大人挤出数月所需!” 南征成败,系于此渠!

兴安,湘漓之源的分水岭上。 一场与山河争夺通途的史诗级工程拉开序幕。史禄亲自踏勘选线,定下了最合理的路径。他设计的三件“法宝”,将闪耀千古:

铧嘴(分水坝): 在分水岭顶端的河道交汇处,修筑一个如同巨大犁铧(犁头)前端的石坝,尖端劈水分流——七分湘水北归故道,三分入南渠引入漓江。这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枢纽!

大小天平(溢洪坝): 在铧嘴两侧,用巨大的条石砌筑成两道人字形石坝(大天平连接北渠与湘江故道,小天平连接南渠)。它们既是挡水坝,抬高水位引水入渠;坝顶又略低于正常水位,洪水时可漫顶而过,成为天然的溢洪道,保护渠道安全!其断面设计成斜坡状,能有效消能。这种设计在当时绝对是天才的构想!(水利史上的创举)

陡门(船闸): 在渠道落差较大的地段,修建一系列有木闸门控制的船闸(史称“陡”)。当船行至此时,关闭下游闸门,打开上游闸门引水入闸室,水位抬高至上游水平,船便可轻松“爬”上高坡;反之亦然。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船闸系统之一,解决了梯级通航的关键难题!(古代“电梯”)

工程之艰,不亚于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