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咸阳殿议藏锋刃,弱民策动帝王心(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与此同时,在原齐国临淄郊外的一个铁匠村,气氛更加压抑。老铁匠田锤,世代以打铁为生。他望着郡吏张贴在村口亭舍墙上的巨幅诏令,脸色惨白如纸。他赖以生存的铁锤、钳子,尺寸都远超“农夫所需”的标准!更让他心如刀绞的是,角落里那几把他倾注心血打造的、锋利无比的环首刀和短矛——那是他为儿子悄悄准备的,想着若有兵灾,也能护家人周全。(平民的实用考量与担忧)
“爹!这…这锤子和刀都要交?”儿子田铁年轻气盛,满脸不甘,“没了锤子,我们怎么打犁头镰刀?怎么活?还有这刀…万一…”
“住口!”田锤厉声喝止,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儿子的胳膊,声音带着绝望的颤抖,“你没听见吗?谋反论处!三族!你想害死你娘,害死你刚出生的娃吗?…交吧…都交吧…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底层民众的无奈求生)
他佝偻着背,亲手将那些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曾敲打出无数农具也打造过兵器的铁锤、钳子,以及那几把藏匿的刀矛,一件件丢进郡吏带来的巨大木箱里。金属撞击的哐当声,像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围观村民的心上,也敲碎了一个普通手工业者最后的尊严和安全幻想。
帝国新建立的郡县官僚系统,此刻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郡守严令,县令督办,乡啬夫带着亭长、伍长(基层最小编户单位负责人)像梳篦子一样,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大搜查。登记造册、清点封箱、武装押运…一条条由各种材质、形态各异的兵器组成的“金属洪流”,开始从帝国四面八方向着都城咸阳汇聚。关中的驰道上,装载着巨大木箱的车队络绎不绝,在沉重的车轮碾压声中,诉说着一个强硬时代对反抗能力的彻底剥夺。(收缴行动的全国性场景)
【本章启示】 法令如山(严酷诏令)与执行如梳(基层官吏)。这警示我们:国家意志(消除隐患)的执行力有时无比强大;个体抗争(藏匿祖剑)在铁腕面前往往苍白无力;生存本能(老铁匠交武器)常是普通人面对强权的最终选择。
3:渭水河畔熔兵火,百工巧铸擎天柱(公元前220年春 - 公元前219年冬,咸阳渭水畔铸场)
主要事件: 海量兵器运抵咸阳,在渭水河畔开辟巨型铸场。帝国顶尖工匠汇聚,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匠首公输辙提出“分铸叠熔”法破解巨像铸造难题,十二金人雏形渐显。
咸阳城外,渭水南岸。一片辽阔的空地被森严的秦军圈禁起来,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金属坟场和再生之地——帝国铸金人之所。
堆积如山的兵器被源源不断地运来,景象令人窒息:
断折的长戈、生锈的矛头堆积成丘;
断裂的青铜剑、扭曲的铁戟像废弃的荆棘丛;
破碎的甲片、锈蚀的箭簇如同暗红色的沙砾;
甚至有成捆的弓臂、损坏的弩机夹杂其中…(兵器废弃场的视觉冲击) 这些曾经沾染过鲜血、承载过仇恨与荣耀的杀伐之器,此刻失去了主人的温度,在炽热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而杂乱的光。
负责统领这史无前例工程的,是帝国少府(掌管皇室手工业)属下的匠作大监,以及被征召而来的天下最顶尖的冶铸巨匠公输辙。公输辙年逾五旬,出身鲁班世家,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透着精明的光芒。他站在一座由无数兵器堆砌成的“小山”前,眉头紧锁,压力如山。
“大监,”公输辙捻着胡须,声音凝重,“陛下旨意,铸十二金人,各重… 千石(约合今30吨)!高五丈余(约合今11.5米)!此等巨铸,亘古未有!熔炉、范模、燃料、鼓风…无一不是惊天挑战!”
匠作大监擦了擦额头的汗:“公输先生!陛下之命,重于泰山!无论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务必成功!所需铜料铁料,乃天下之兵,堆积如山,尽可取用!所需工匠民夫,各郡县悉数调拨!所需薪炭,骊山、北山之木任尔砍伐!帝国之力,尽在此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帝国意志)
真正的困难在于技术。千石重的铜像,如何一次成型?现有的熔炉最大只能熔千斤铜水,远远不够。若分段铸造,如何保证衔接坚固、浑然一体?巨大的泥范如何制作?如何在青铜冷却过程中防止开裂变形?这些问题,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公输辙心头。
他日夜围着临时搭建的小熔炉试验,观察铜水流动、凝固的特性,测算所需热量。图纸画了又改,改了又废。一次偶然看到工匠用坩埚接力浇注一个大型礼器组件时,他脑中灵光一闪!
“有了!”公输辙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分铸叠熔!”
他召集所有大匠,激动地比划着:
“吾等无需妄想一次铸成!可将金人分作数段——底座、躯干、头部、双臂!分段制模,分层浇铸!”(核心技术的突破)
“底座最巨,先铸!在其顶部预留巨大榫卯与浇口!”
“待底座将凝未凝之际,立刻在其上叠合铸造躯干之巨大泥范,将铜水通过预留浇口灌入!如此,两段铜水在高温下熔接一体,宛若天成!”
“躯干之上,再叠铸头部、双臂!关键在于火候与时机的掌控!段段相叠,熔铸相接!”
“最后,再以精铜整体浇铸铠甲纹饰、面目细节!如此,则巨像可成!”(公输辙阐述“分铸叠熔”法)
这个方案点燃了工匠们的希望!巨大的工程随即启动:
选址筑基: 渭水之滨,平整出十二个巨大的圆形场地,以巨石和夯土筑起坚固基础。
制模工场: 数千名技艺精湛的泥范匠人,在公输辙的亲自指导下,用特选的黏土混合谷壳、毛发,反复捶打揉捏,制成坚硬无比、高达数丈的巨型分体泥范内芯与外范。范模上精心雕刻出甲胄纹路、腰带、甚至发髻的雏形。
熔炉森林: 在铸场四周,数百座改进过的大型鼓风熔炉如同钢铁怪兽般耸立!炉火日夜不息,将源源不断投入的兵器熔炼成赤红的铜铁洪流(以铜为主)。强劲的牛皮囊鼓风机由成队的刑徒或征发的民夫奋力踩踏拉动,发出沉闷而持续的轰鸣。温度高得扭曲了空气,靠近炉子的人影都变成了滚动的热浪中模糊的剪影。(宏大艰辛的铸造场景)
浇铸奇观: 到了关键的分段浇铸日,整个河谷如同沸腾的熔岩地狱。成百上千名工匠在震耳欲聋的声响和灼人的热浪中,如同蚂蚁般协作。巨大的陶制坩埚(多人才能抬起)或特制的耐高温沟槽,将炽热刺目、亮如太阳的金红色铜水,源源不断地倾泻进那巨大无朋的泥范之中!每一次倾倒,都伴随着冲天而起的蒸汽和刺鼻的气味,场面惊心动魄! 公输辙如同战场上的统帅,嘶哑着嗓子指挥着每一步,汗水浸透衣衫又瞬间被烤干。紧张地盯着铜水注入的速度与高度,判断着熔接的时机。稍有差池,便是前功尽弃,甚至引发灾难! 时间在火焰与金属的咆哮中流逝。不知过了多少日夜,当最后一勺滚烫的铜水,小心翼翼地注入最后一座金人头顶的发髻范模时… “合!”公输辙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出声! 十二座庞大的、尚包裹在厚重泥范和保温草木灰中的巨人雏形,如同沉睡的巨神,静静地伫立在渭水河畔。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本章启示】 技术攻坚(分铸叠熔)与人力伟观(百工协作)。这警示我们:宏大的目标(千石巨像)需要巧思的智慧(公输辙方案);集体的力量(万千工匠)能克服个体的极限(分段铸造);冰冷的器物(金人)背后,是无数炙热的汗水与智慧(铸造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