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建材风波与深夜改稿(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脉之心破渊者》最新章节。

苏晚指尖还停留在手机屏幕上,通话结束的忙音像是还缠在耳边,她抬眼时,恰好对上顾沉舟望过来的目光。办公室里的落地窗外是渐沉的暮色,将他周身的冷调轮廓晕得柔和了些,可他眉峰间那丝不易察觉的锐利,还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她神色里的紧绷。

“恒信建材那边出了问题?”顾沉舟放下手中的项目进度表,指节轻轻敲了敲桌面——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不急促,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

苏晚走到会议桌旁,将手机放在桌角,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建材清单,调出标注着“优先采购”的那行条目:“他们刚才说,下周要交付的第一批低碳混凝土,单价要涨15%。理由是上游骨料供应商限产,成本上涨。”

她指尖顿在“低碳混凝土”几个字上,抬眼看向顾沉舟时,眼底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专业的冷静分析:“这款混凝土是咱们项目外墙保温层的核心材料,符合最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果换用其他品牌,要么环保指标不达标,过不了住建局的预验收;要么需要重新调整墙体结构设计,至少要延误两周工期——现在项目已经进入地基回填阶段,耽误不起。”

顾沉舟闻言,伸手拿过她的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目光快速扫过材料参数和供应商资质文件。他看的不是单价,而是恒信建材的合作年限和过往履约记录——页面最下方标注着,这家供应商是项目招标初期,苏晚团队经过三次实地考察后选定的,当时还附了一份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其中明确提到“上游骨料供应不稳定”的可能性,并给出了两家备选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你当时做的风险预案,备选供应商能立刻顶上吗?”顾沉舟抬眼问,语气里没有丝毫责备,只有对解决方案的关注。

苏晚摇摇头,指尖按在那份风险评估报告上:“备选的两家,一家在邻市,运输成本会增加8%,而且他们的混凝土初凝时间比恒信的长2小时,咱们的墙体浇筑工艺要调整;另一家虽然在本地,但上周刚被曝出环保检测不合格,还在整改期,暂时不能用。”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怀疑恒信不是真的因为成本上涨,而是听说咱们项目是市中心标杆工程,想坐地起价。毕竟他们是本地最大的低碳建材供应商,知道咱们短期内不好替换。”

顾沉舟听完,没有立刻下指令,而是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拨通了特助林舟的电话。电话接通后,他只说了三句话:“查一下恒信建材最近的资金流和上游骨料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半小时后给我结果;另外,联系住建局建材管理科的张科长,问清楚下周预验收的具体流程,重点确认低碳材料的检测标准有没有变动;最后,备车,半小时后去恒信建材的工厂。”

挂了电话,他转身看向苏晚,目光里带着明确的尊重:“去不去?你是项目总设计师,对材料的技术要求最清楚,去了能更准确地判断他们的实际生产情况。”

苏晚没想到他会主动邀请自己——按常理,这种涉及供应商谈判的事,大多是企业老板或高管单独处理,设计师只需等待结果。她愣了愣,随即点头:“当然去。我还得带几份材料检测报告,现场核对他们的生产批次参数,避免他们用次标品糊弄。”

半小时后,黑色轿车平稳地驶出顾氏集团地下车库。苏晚坐在副驾,手里翻着恒信建材的生产资质文件,顾沉舟则在看林舟发来的初步调查结果:“恒信最近在扩产,新建了一条生产线,资金有点紧张;上游骨料供应商确实限产了,但只是减少了10%的供应量,不足以支撑15%的涨价幅度。”

他将手机递给苏晚,屏幕上是恒信的财务报表摘要:“他们是想借着咱们项目的紧迫性,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

苏晚快速扫过报表,指尖在“应收账款”那栏停了停:“他们有笔三千万的应收账款还没收回,刚好是扩产投入的金额。看来是想从咱们这里先套一笔钱。”

车子抵达恒信建材工厂时,厂长周明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蓝色工装,脸上堆着热情的笑,伸手想和顾沉舟握手:“顾总,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还劳您跑一趟。”

顾沉舟没伸手,只是淡淡点头:“听说你们的混凝土要涨价,过来看看实际情况。苏设计师是项目总设计师,对材料技术要求高,一起过来核对下生产参数。”

周明的目光落在苏晚身上,眼神里带着几分轻视——之前和顾氏对接时,他一直以为苏晚只是个负责画图的设计师,没想到顾沉舟会让她参与这种核心谈判。但他还是很快收敛了神色,笑着引两人进了生产车间。

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水泥的粉尘味。苏晚戴上提前准备好的白手套,走到生产线末端的检测区,拿起一份刚出炉的混凝土试块,对照着手里的检测报告核对参数:“周厂长,这批试块的抗压强度是38MPa,比合同约定的40MPa低了2MPa,怎么回事?”

周明脸色微变,连忙解释:“苏设计师,这只是试生产批次,正式交付的肯定能达标。”

“试生产批次也要符合标准,”苏晚放下试块,语气坚定,“咱们合同里明确写了,每一批次的材料都要附带检测报告,且必须符合GB/T -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如果正式交付的材料还是这个水平,不仅过不了住建局的检测,还会影响墙体的结构安全——顾氏的项目,不能有任何安全隐患。”

顾沉舟站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目光锐利地看着周明。周明被苏晚的专业态度和顾沉舟的气场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只好坦白:“其实……涨价确实不全是因为上游成本,主要是我们新建的生产线还没完全调试好,产能跟不上,想通过涨价减少一点订单压力。”

“减少订单压力,不是靠坐地起价,”顾沉舟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扩产需要资金,我可以让顾氏的供应链金融部门给你们提供低息贷款,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混凝土单价维持原合同价格,且必须保证每批次材料都符合检测标准;第二,未来三年,顾氏旗下所有绿色建筑项目,优先采购恒信的建材。”

周明愣住了——他以为顾沉舟会要么同意涨价,要么直接换供应商,没想到会提出这样的方案。低息贷款能解决他的资金难题,而长期合作更是能稳定恒信的订单,这比短期涨价划算多了。他连忙点头:“没问题!顾总,您放心,我们肯定保证材料质量,按时交付!”

苏晚看着顾沉舟,眼底闪过一丝惊讶——她原本以为顾沉舟会用强硬的方式压制供应商,没想到他会用双赢的方案解决问题,既保住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也给了供应商台阶下。

离开恒信工厂时,夜色已经深了。车子行驶在回市区的路上,苏晚忽然开口:“顾总,刚才谢谢你。没有直接否定我的专业判断,还让我参与谈判。”

顾沉舟侧头看她,路灯的光影在她脸上流动,显得格外柔和:“你是项目总设计师,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你的设计落地效果,你当然有权利参与。而且,你的专业判断很准确,没有你现场核对参数,周明未必会说实话。”

他顿了顿,补充道:“顾氏要的是‘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项目,不是靠强权压出来的面子工程。你的设计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我不会干涉你的专业决策,只会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苏晚心里忽然泛起一丝暖意。之前和其他企业合作时,她总被当成“画图的”,决策权全在甲方手里,可顾沉舟不一样——他尊重她的专业,把她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

车子刚驶入市区,苏晚的手机就响了,是工作室的助理小夏打来的:“苏姐,不好了!住建局刚才发了最新的《绿色建筑预验收补充通知》,要求所有外墙材料的碳排放量再降低5%,咱们之前选定的那款保温板不符合新标准了,明天就要提交调整后的材料清单,不然预验收会延误!”

苏晚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外墙保温板是和低碳混凝土配套使用的,碳排放量降低5%,意味着要么换用更环保的材料,要么调整保温层的结构设计——无论是哪种,都需要重新计算参数,还要和供应商重新对接,时间非常紧迫。

顾沉舟见她脸色变了,立刻问:“怎么了?”

“住建局提高了碳排放量标准,保温板不符合要求了,明天就要交调整后的材料清单。”苏晚揉了揉眉心,“现在时间太晚了,大部分供应商都下班了,而且重新计算保温层结构参数需要时间,恐怕要熬夜了。”

顾沉舟没有犹豫:“去顾氏总部,那里有完善的设计软件和数据库,还有24小时的行政服务,比你工作室方便。我让林舟把住建局的补充通知和最新的材料数据库发过来,再安排人准备夜宵和咖啡。”

苏晚有些不好意思:“这不太好吧,耽误你休息了。”

“项目进度要紧,”顾沉舟发动车子,转向顾氏总部的方向,“而且,我也想看看,你怎么在一夜之间解决这个难题。”

顾氏总部的顶层设计室里,灯火通明。苏晚坐在电脑前,快速浏览着住建局的补充通知,顾沉舟则坐在她旁边,帮她整理最新的材料数据库。设计软件运行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两人偶尔交流几句,默契得像是合作了很久的伙伴。

苏晚先是对比了十几种保温材料的碳排放参数,最终选定了一款新型的石墨烯保温板——碳排放量比原来的低8%,刚好符合新标准,而且保温效果更好。但这款材料的厚度比原来的薄,需要重新计算保温层的铺设密度和墙体承重参数,避免影响整体结构安全。

顾沉舟见她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便递过一杯热咖啡:“遇到问题了?”

“石墨烯保温板厚度变薄,保温层铺设密度要增加30%,担心会增加墙体承重,影响地基负荷。”苏晚指着屏幕上的结构计算模型,“需要重新核对地基的承载数据,看看能不能承受增加的负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