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BIM衔接困局,暗助解燃眉(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脉之心破渊者》最新章节。

李工看着屏幕上的参数表,语气彻底变了:“苏工,没想到你们工作室对BIM的运用这么熟练——我之前还以为,你们只是随便加个BIM模块凑数呢。”

“做设计不能凑数。”苏晚笑了笑,“尤其是顾总强调的‘标杆项目’,每一个细节都得经得起推敲。”

会议进行到一半,陈特助突然加入了会议,说:“顾总刚结束跨国会议,让我旁听一下进度,有需要协调的问题可以随时提。”

苏晚心里一动,对着麦克风说:“目前进度很顺利,谢谢陈特助,也麻烦顾总费心了。”

没过几分钟,陈特助又发来一条私聊消息:“顾总说,你们提出的‘参数化关联建模’思路很好,让技术部把你们的模型作为基础模板,同步给其他竞标方参考——不过顾总特意交代,要注明‘苏晚工作室原创思路’,保护你们的设计权益。”

苏晚看着消息,指尖微微发颤。她没想到,顾沉舟不仅在资金上暗中帮忙,还在设计权益上特意维护——这在竞争激烈的竞标里,简直是“破格”的尊重。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林晓雅抱着一堆外卖走进来:“苏工,快吃饭!我刚才去楼下取外卖,看到顾氏的人送了个保温箱过来,说是陈特助让给你的,里面有 soup 和三明治,还是热的呢!”

苏晚打开保温箱,里面是一份奶油蘑菇汤,一份烟熏三文鱼三明治,还有一张手写的便签,字迹遒劲有力:“会议耗时三小时,空腹伤胃。”

这字迹……苏晚见过,昨天在顾沉舟办公室,他在报告上签字时,就是这样的字体。她拿起三明治,咬了一口,面包还是温热的,三文鱼的鲜美混着蔬菜的清爽,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她心里发颤。

“苏工,你怎么笑了?”林晓雅凑过来,看到便签上的字,眼睛一亮,“这是顾总写的吧?他居然还关心你吃没吃饭!”

苏晚收起便签,把它夹进笔记本里,笑着说:“别瞎猜,可能是陈特助安排的。快吃饭,下午还要细化方案的成本分析表呢。”

下午的工作格外顺利。升级后的BIM软件解决了所有模型衔接问题,苏晚带着团队完成了“结构-机电-运维”全周期的模型搭建,还细化了成本分析表——在之前“节省2000万核心筒成本”的基础上,又通过优化机电管线和施工工序,多省了800万,总节省金额达到了2800万,接近顾氏项目总预算的10%。

“苏工,你看这个成本分析表,咱们要是把‘光伏幕墙’的方案加进去,是不是还能再省点后期运维的电费?”小陆突然提议,“顾氏不是强调‘科技+地产融合’吗?光伏幕墙既环保,又符合科技定位,还能降低后期的能源成本。”

苏晚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咱们查一下光伏幕墙的最新技术参数,看看能不能和现有的幕墙设计结合——如果能做到‘透光率60%以上’,既不影响办公采光,又能满足大楼15%的用电需求,这绝对是竞标时的加分项!”

团队立刻分工,查资料、算参数、画草图,工作室里的氛围又热了起来。苏晚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想起三个月前工作室快撑不下去时,大家没一个人走,都愿意跟着她再拼一把——现在,他们离“拼赢”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傍晚六点,顾氏集团总裁办公室。顾沉舟看着陈特助递过来的苏晚工作室的BIM模型进度报告,手指在“参数化关联建模”那栏停了很久。

“他们加了光伏幕墙的方案?”顾沉舟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意外。

“是,下午刚加的。”陈特助点头,“技术部评估了,他们选的光伏组件透光率能达到62%,发电量足够支撑大楼18%的办公用电,比咱们预期的还高3个百分点。而且,他们还算了一笔账,光伏幕墙的初期投入能在五年内通过节省的电费收回成本。”

顾沉舟拿起报告,翻到成本分析表那页,看到“总节省金额2800万”的数字,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这个苏晚,总能给人惊喜。他原以为,她能解决结构参数的问题就不错了,没想到她不仅玩转了BIM全周期应用,还在成本控制上做到了极致。

“银行那边的贷款,她用了吗?”顾沉舟突然问。

“用了,上午就提取了5万,买了软件升级包。”陈特助回答,“客户经理说,苏小姐没问贷款的‘特殊审批’原因,只说会按时还款。”

顾沉舟点点头,心里多了几分欣赏。他最讨厌那种得了好处就沾沾自喜、到处邀功的人,而苏晚不一样——她懂分寸,知进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上,这比什么都难得。

“陈默,”顾沉舟把报告放在桌上,“明天上午,你去苏晚工作室一趟,把咱们集团最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资料给她送过去——他们加了光伏幕墙,说不定能用得上这个标准,申请绿色建筑三星认证,这对竞标更有利。”

“好的,顾总。”陈特助应道,心里却有点疑惑——顾总对这个小工作室的关注,好像已经超出了“合作方”的范畴。

顾沉舟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说:“我关注的不是工作室,是能做出好设计的人。顾氏需要这样的设计师,这个项目也需要。”

陈特助没再多问,转身离开办公室。顾沉舟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渐渐亮起的路灯,手里捏着那张苏晚团队做的光伏幕墙设计草图——草图上,苏晚用红色的笔在角落写了一行小字:“科技不是噱头,是让建筑更懂人。”

他想起昨天苏晚站在他办公室里,说“专业是最好的敲门砖”时的眼神,明亮又坚定。顾沉舟笑了笑,拿出手机,给技术部发了条消息:“明天起,全力配合苏晚工作室的模型调整需求,优先提供数据支持。”

而此刻的苏晚工作室,还亮着灯。苏晚看着电脑屏幕上完成的光伏幕墙设计图,拿起手机,给陈特助发了条消息:“陈特助,麻烦转告顾总,我们已完成方案的BIM全周期模型搭建和成本细化,后天上午会提交最终版竞标方案,感谢顾氏团队的配合与支持。”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苏晚抬头看向窗外——夜色里,顾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灯光像一片璀璨的星群,而她的工作室,就像一颗努力发光的小星,正朝着那片星群,一步步靠近。她知道,这场竞标之战,她已经准备好了;而她和顾沉舟之间,那份始于专业认可的交集,也正悄然生出不一样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