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数据为刃,初叩顾氏门(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脉之心破渊者》最新章节。
“我找同济大学的风洞实验室做了简化模型测试。”苏晚从文件袋里拿出另一份报告,“这是测试报告的复印件,虽然不是完整的风洞试验,但足够支撑1.23这个系数。如果顾总需要,我可以联系实验室,出一份完整的报告——不过需要三天时间。”
顾沉舟接过测试报告,翻了几页,突然笑了——这是苏晚第一次看到他笑,不是那种客套的微笑,是嘴角真的向上弯了弯,眼神里的冷意也淡了些。
“苏小姐,”他把报告放在桌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很多竞标方来跟我谈,要么说‘我能做出最好的设计’,要么说‘我能帮你省最多的钱’,但你是第一个,上来就说‘你的方案有问题’。”
苏晚心里松了口气,但还是保持着冷静:“顾总,我不是来挑错的,是来解决问题的。您要的是‘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项目,我要的是能落地的好设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目标一致?”顾沉舟看着她,“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家设计院在抢这个项目吗?十五家,其中有三家是国内排名前十的。苏晚工作室成立才两年,你凭什么觉得,你能赢?”
“凭数据。”苏晚指着报告里的成本分析表,“如果按我修正后的参数设计,核心筒的用钢量可以减少12%,同时保证结构安全——这意味着,单核心筒这一项,就能省近两千万。而且,我在方案里加入了BIM技术的全周期应用,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运维,至少能再省5%的成本。”
顾沉舟的目光落在成本分析表上,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他做地产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只会画漂亮图纸的设计师,能把“设计”和“成本”结合得这么精准的,很少——尤其是一个才三十岁出头的女设计师。
“陈默。”顾沉舟按下内线电话,“通知第三方设计院,立刻根据苏小姐的报告,修正核心筒的风荷载参数,重新出补充文件,下午五点前发给所有竞标方。另外,把苏小姐的成本分析表复印一份,给成本控制部的人看看。”
电话那头的陈默应了声“好的,顾总”。苏晚听到这里,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她知道,这一步,她走对了。
“苏小姐,”顾沉舟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我不管你以前做过多少项目,也不管你的工作室有多小,在这个项目上,我只看两点:一是设计能不能达到‘标杆’的标准,二是成本能不能控制在预算内。你今天给我看的东西,让我觉得,你可能比那些老牌设计院,更懂我要的是什么。”
苏晚也站起身:“谢谢顾总认可。我会把方案调整好,竞标会上,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不是给我满意的答复。”顾沉舟转过身,看着她,“是给顾氏,给这个项目,一个满意的答复。”
苏晚点点头,拿起自己的文件袋:“那我不打扰顾总了,先回去调整方案。”
走到门口时,顾沉舟突然叫住她:“苏小姐。”
苏晚回头,看到他手里拿着那份风洞测试报告的复印件:“同济大学的风洞实验室,测试费用不低吧?”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他的意思——一个小工作室,花这么多钱做测试,肯定有压力。她笑了笑:“为了准确的数据,值得。”
顾沉舟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后,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陈默敲门进来:“顾总,第三方设计院那边已经联系了,说下午就能出修正后的文件。另外,我查了一下苏晚工作室的情况——他们去年做的城西科技园项目,回款有点问题,现在工作室的流动资金,大概只够支撑两个月。”
顾沉舟没说话,拿起苏晚的成本分析表,目光落在“BIM全周期应用”那栏。他知道,BIM技术的前期投入不小,以苏晚现在的资金状况,要做全周期应用,很难。
“陈默,”他突然开口,“联系一下银行,以‘顾氏合作方扶持’的名义,放一笔低息贷款——不要让苏晚知道是我安排的。另外,把咱们集团的BIM团队资料,整理一份,下午发给苏晚工作室。”
陈默愣了一下:“顾总,您这是……”
“她是个好设计师。”顾沉舟看着窗外,“不能让资金,毁了一个好方案。”
苏晚回到大厅时,林晓雅立刻跑过来:“怎么样怎么样?顾总有没有为难你?”
“没有。”苏晚笑着晃了晃手机,“陈特助刚才发消息,说下午就能出修正后的补充文件,还把顾氏BIM团队的资料发过来了——咱们不用自己找BIM团队了!”
林晓雅欢呼一声,拉着苏晚的胳膊:“太好了!苏工,你太厉害了!刚才我在大厅里,听到两个顾氏的员工说,顾总从来没让哪个竞标方直接上十五楼,你是第一个!”
苏晚心里微微一动,想起顾沉舟最后问她“测试费用不低吧”时的眼神。她拿出手机,看着陈特助发来的BIM团队资料,突然觉得,这个看似冰冷的顾氏集团,好像也没有那么难打交道。
回到工作室时,老周和其他成员已经在等着了。苏晚把好消息一说,整个工作室都沸腾了。老周拿着修正后的参数,激动地说:“有了这个参数,咱们的方案就能更精准了!苏工,你真是咱们工作室的福星!”
苏晚看着眼前欢呼的团队,心里暖暖的。她想起三年前,自己从大设计院辞职,成立这个工作室时,只有老周一个人愿意跟着她。现在,工作室慢慢壮大,虽然有资金压力,但大家都在为了“做好设计”这个目标努力。
“好了,大家先别高兴太早。”苏晚拍了拍手,“修正后的文件下午才到,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BIM技术的应用细节再抠一抠——顾氏给了咱们BIM团队的资料,咱们要拿出最好的方案,不能辜负这个机会。”
“好!”所有人齐声应道。
苏晚坐在电脑前,打开陈特助发来的BIM团队资料。资料里详细写了团队的过往项目经验,还有针对超高层项目的BIM应用案例。她看着屏幕,突然想起顾沉舟在办公室里说的那句话:“是给顾氏,给这个项目,一个满意的答复。”
她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顾氏总部项目——精准、高效、降本。”然后,她又加了一行小字:“专业,是最好的敲门砖。”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烈,照在工作室的蓝图上,将那些线条和数据,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苏晚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她和顾氏,和这个项目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她有信心,用自己的专业,在这场竞标里,闯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