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烽火连城铁甲寒(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初春的北京城,依旧笼罩在一片料峭的寒意之中。风从北方吹来,卷起街角的尘土和碎纸,打在脸上,像冰冷的砂砾。残雪未融,堆积在宫殿的琉璃瓦檐下、衙署的石狮旁,以及寻常巷陌的背阴处,黑白斑驳,透着几分肃杀与凄清。

侯方域裹紧了身上略显单薄的官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紫禁城冰冷的石板御道上。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子,穿透衣物,直刺骨髓。他刚从山海关外的平西侯府铩羽而归,身心俱疲,此刻更觉这北地的春寒,比严冬更甚,直凉到心里去。

回想起在吴三桂府邸的遭遇,尤其是那个叫戚睿涵的门客,侯方域便觉得面皮一阵阵发烫,心头无名火起,却又夹杂着难以言喻的羞愤与后怕。那戚睿涵,言辞之犀利,目光之毒辣,仿佛能穿透他精心修饰的言辞和伪装,直指他内心最深处的怯懦与投机。每一句质问,每一次揭疤,都让他无所遁形,如同被剥光了衣服扔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有那个叫董小倩的女子,看似温婉,眼神中的鄙夷却如冰锥般刺人。

“狂徒,皆是狂徒!”他低声咒骂着,不知是在骂吴三桂、戚睿涵,还是在骂那个让他受此屈辱的命运。他本是名满江南的复社公子,风流倜傥,文章锦绣,何曾想过会在这苦寒之地,受这等腌臜气。然而,摄政王多尔衮交付的招降重任彻底失败,他必须去面对那个权势熏天、喜怒无常的主子。

想到多尔衮,侯方域的心不由得又揪紧了。他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着穿过一道道宫门,向着那座象征着权力顶峰的摄政王府邸而去。

摄政王府内,却是另一番天地。上好的银霜炭在巨大的铜盆中烧得正旺,发出橘红色的暖光,驱散了所有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与炭火温暖的气息混合,营造出一种慵懒而威严的氛围。多尔衮端坐在紫檀木雕花的太师椅上,身披一件玄色狐裘,并未戴帽,露出光洁的前额和那条标志性的金钱鼠尾辫。他神色平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思索着天下大局。

当内侍通报侯方域求见时,多尔衮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侯方域几乎是跌跌撞撞地进入殿内,暖意扑面而来,却让他打了个寒颤。他不敢抬头,疾走几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和刻意营造的惶恐:

“臣……臣侯方域,叩见摄政王殿下。臣……臣有负王爷重托,罪该万死!”

他伏在地上,感受着身下金砖传来的冰凉,与他额头上因紧张而渗出的细汗形成鲜明对比。他开始汇报,语言尽量保持着文人的修饰,但挫败感和对吴三桂、尤其是对戚睿涵的怨恨,让他难免添油加醋。

“……王爷明鉴,那吴三桂,冥顽不灵,非但不念王爷招揽之恩,反而口出狂言,说什么‘忠臣不事二主’,俨然以大明忠臣自居。其麾下兵将,亦是对我大清多有不敬之词。尤其……尤其是他府中那个叫戚睿涵的门客,此人牙尖嘴利,猖狂至极。不仅对臣百般羞辱,讥讽臣……臣贪生怕死,认贼作父,更对王爷您,对我大清基业,极尽诽谤之能事,说什么‘胡虏无百年之运’,‘窃据中原,必遭天谴’……还有一女子,名唤董小倩,亦是帮凶……臣,臣无能,未能完成王爷使命,反令王爷蒙羞,臣……罪该万死啊!”

侯方域的声音带着哭腔,将自己受的委屈放大到极致,将招降失败的责任大半推到了吴三桂的“顽固”和戚睿涵的“挑唆”上。他伏在地上,不敢抬头,耳朵却竖得老高,捕捉着上方任何一丝声响。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寂。只有炭火偶尔爆裂发出的“噼啪”声,以及多尔衮手指持续敲击扶手的“笃笃”声。那声音不疾不徐,却每一下都像敲在侯方域的心尖上,让他冷汗涔涔,仿佛等待最后的审判。无形的压力如同实质般弥漫在温暖的空气中,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良久,那敲击声停了。上方传来多尔衮听不出喜怒的声音,低沉而缓慢:

“哦?” 仅仅一个字,却让侯方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吴三桂,”多尔衮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字里行间开始渗出一丝冷意,“当真以为,凭着关宁那点残兵败将,和李自成给他的虚名,再加上一个只会耍弄唇舌的狂生,就能与我大清铁骑抗衡了?”

他微微停顿,像是给了侯方域一个反应的时间,但侯方域哪里敢接话,头垂得更低,几乎要埋进金砖的缝隙里。

“敬酒不吃……”多尔衮轻轻吐出最后四个字,声音陡然变得轻描淡写,却像一块寒冰投入暖室,让整个殿宇的温度都似乎下降了几分,“……那就只好请他吃罚酒了。”

侯方域浑身一颤,他知道,吴三桂和那个戚睿涵,已经彻底触怒了这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摄政王。

“罢了,”多尔衮挥了挥手,似乎懒得再在失败者身上浪费情绪,“既然他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本王就成全他。战场上见真章吧。后面有的是机会,让他好好尝尝我大清铁骑和火器的厉害。”

就在这时,殿外侍卫高声通报:“工部右侍郎张晓宇求见!”

多尔衮原本阴沉的脸色,在听到这个名字后,明显缓和了些许,甚至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期待。他整了整坐姿,沉声道:“宣。”

殿门再次开启,一个身着崭新二品孔雀补服的身影,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来人正是张晓宇。与当初在鳌拜府中柴房里那个衣衫褴褛、状若疯癫的落魄之人相比,如今的他可谓判若两人。官袍合身,衬托出他虽不魁梧却挺直的身形,头戴单眼顶戴花翎,脚踏官靴,行走间自有了一番气度。

然而,若仔细看去,便会发现他眼神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阴鸷与偏执,不仅未曾消减,反而随着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滋养,愈发浓重,如同暗流在平静的湖面下汹涌。他快步上前,对着多尔衮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声音平稳,却隐隐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狂热:

“臣,工部右侍郎张晓宇,叩见摄政王殿下,特来向王爷报喜!”

侯方域依旧跪在地上,偷偷抬起眼皮,打量着这位近来在朝中声名鹊起,以“奇技淫巧”深得摄政王宠幸的汉臣。他心中暗自惊疑,此人竟有如此本事?

“讲。”多尔衮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浓厚的兴趣,之前的阴郁似乎被张晓宇带来的“喜讯”冲淡了不少。

“嗻。”张晓宇应道,随即条理清晰地开始禀报,语气中带着一种近乎炫耀的自得,“启禀王爷,托王爷洪福,我军新式火器,经臣与工部同僚日夜赶工,反复试验,现已可大规模用于实战,必能助我大清,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他略微停顿,似乎在欣赏自己话语带来的效果,然后才继续道:

“其一,载人火风筝。经过数次改良,尤其是解决了平衡与操控难题后,试验已圆满成功。如今操驾士兵经过训练,可于空中自行掌控方向,虽不及飞鸟灵巧,但已能较精准地飞临敌军上空,投掷轰天雷与‘瘟癀毒气弹’。目前,坠落之虞已大大降低,可堪大用。”

“其二,连发火铳。分为两种:轻便型五十连发火铳,重不过二十斤,可单兵携带,装填便捷,利于野战泼洒弹雨;另一种稍显笨重,需木架支撑,为百发连珠铳,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可用于固守要隘或于高处伏击敌军,压制力极强。”

“其三,爆破筒。此乃臣新研制之攻坚利器,以精铁为壳,内填烈性火药,辅以特制引信。专为炸毁城墙、城门所设,可在火炮、火风筝掩护下派死士携此物前去轰炸。其威力,远超以往任何土工掘进或火炮轰击之法。任他坚城厚墙,亦难挡此物一击!”

随着张晓宇一项项报出这些闻所未闻的武器,不仅多尔衮眼中精光连闪,就连跪在地上的侯方域,也听得心惊肉跳。他虽不懂具体原理,但“载人飞天”、“五十连发”、“百发连珠”、“炸毁城墙”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已然在他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恐怖而血腥的画面。他偷眼瞧着侃侃而谈的张晓宇,只见对方脸上那种混合着自信与疯狂的神情,让他不由得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意。此人……此人手段竟如此厉害。难怪摄政王如此看重!吴三桂和那个戚睿涵,怕是真的要大难临头了。

“好,好!”多尔衮猛地一拍扶手,脸上终于露出了畅快而狰狞的笑容,“张爱卿真乃天赐我大清之瑰宝,于谦有云:‘工匠者,国之基石’,诚不我欺。有此等破敌利器,何愁南明伪帝、闯逆余孽不灭?哈哈哈哈哈!”

他朗声大笑,笑声在暖意融融的殿宇中回荡,充满了志在必得的霸气。

“传令下去,”多尔衮笑声一收,语气转为肃杀,“将这些新式火器,优先配备给多铎、阿济格、鳌拜他们所率的前线四路大军,即刻用于中原战事。本王倒要看看,那朱由崧、李自成,拿什么来挡我大清的天兵神火!”

“嗻!”张晓宇与侯方域同时应声领命。侯方域的声音,不免带上了几分颤抖。

随着多尔衮的一声令下,大清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在注入了张晓宇带来的“科技”强心剂后,以更胜从前的效率和毁灭性,轰然开动,将战争的绞索,再次狠狠地勒向了中原大地的咽喉。

战争的阴云,伴随着新式火器的厉啸,彻底笼罩了江淮大地。淮安、凤阳、汝宁三处战略要地,瞬间被推入了更加惨烈血腥的深渊,战况之酷烈,远超以往任何一场战斗。

淮安城,大运河的枢纽,江南的门户。此刻,这座繁华的漕运重镇,正承受着来自陆地和空中的双重打击。

多铎、张存仁、李率泰所率的东路军,不仅得到了来自海上倭寇大军的策应,更获得了张晓宇新式火器的重点加强。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淮安城头的守军便听到了天空中传来的异样呼啸声。那不是熟悉的箭矢破空,也不是火炮的轰鸣,而是一种低沉的、如同无数只巨大怪鸟同时振翅的“嗡嗡”声,令人心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那是什么?”一个年轻的明军士兵指着天际,声音带着恐惧。

只见数个巨大的、如同风筝般的物事,在晨曦的微光中,歪歪斜斜地盘旋而来。它们由竹木和特制的防火布制成,下方吊着一个简陋的座位,座位上依稀可见清军士兵的身影——这便是张晓宇“改良”后的载人火风筝。它们飞得不算高,也不算稳,但在当时,已是足以颠覆战场认知的存在。

“是清虏的妖法,火风筝,快隐蔽!”有低级军官声嘶力竭地呐喊,但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应对。

突然,几个黑点从火风筝上坠落,带着刺耳的尖啸,砸向明军阵地。

“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轰天雷落地炸开,破片呈扇形四射,瞬间将城头一段女墙后的十多名明军士兵吞噬。残肢断臂混合着砖石碎木飞上半空,惨叫声被爆炸声淹没。

这仅仅是开始。紧接着,又有几个陶罐被投下,落在人群稍稀疏但更为关键的区域,如炮位、指挥所附近。陶罐碎裂,释放出黄绿色的薄雾和红棕色的浓烟,带着一股刺鼻的、如同腐烂鸡蛋混合辛辣大蒜的恶臭。

“毒气,是毒气,快戴驱鬼罩!”漕运总督路振飞在亲兵护卫下,于城楼中焦急地指挥。他早已从戚睿涵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警示中,得知清军可能使用毒气,并紧急赶制了一批内衬活性炭的简易“驱鬼罩”(防毒面具)配发下去。

然而,预警归预警,实战的残酷远超想象。不少士兵慌乱中找不到面具,或者佩戴不规范。毒烟随风扩散,吸入者顿时感觉喉咙如同被烈火灼烧,眼睛刺痛难忍,涕泪横流,剧烈咳嗽甚至呕吐,严重的很快便皮肤出现红斑、水泡,呼吸衰竭,在极度的痛苦中倒地抽搐,直至死亡。即便是戴了面具的士兵,在浓密毒烟中也不敢久待,阵线一度陷入混乱。

城下,清军的进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盾车在前,后面是密密麻麻手持五十连发火铳的步兵。这种轻便连发火铳,虽然射程和精度不如弓箭,但在近距离内形成的持续火力压制,极为可怕。明军弓箭手刚在城垛后探出身想瞄准,往往就被一片泼洒过来的弹雨逼退,甚至中箭伤亡。

更可怕的是那些设置在数百步外土垒或高车上的百发连珠铳。它们被固定在木架上,由多名士兵操作,通过特制的弹匣供弹,射程远超普通火铳和弓箭。沉闷而连续的“砰砰”声中,弹丸如同冰雹般砸向城头,压制得守军几乎无法露头。城墙垛口被打得碎石飞溅,旌旗被打成碎片,任何暴露的目标都会引来致命的打击。

“稳住,炮火还击,用震天雷!”路振飞嘶吼着,命令城头旧式火炮开火。然而,火炮射速慢,精度差,对分散且有机动性的火风筝和远处的连珠铳阵地威胁有限。

郑芝龙派出的福建水师试图沿运河北上支援,却在淮安以南的水域遭遇了清军水师和部分装备了张晓宇改良舰炮的炮船拦截。炮战激烈,水柱冲天,木屑横飞,明军水师虽英勇,但在对方更胜一筹的火力和倭寇船只的骚扰下,进展缓慢,难以及时抵达淮安城下。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地面。趁着城头被火力压制,清军工兵冒着零星箭矢和滚木,将一根根沉重的爆破筒运至城门洞或城墙根薄弱处。

“轰隆——”一声远比火炮和轰天雷更加沉闷、更加巨大的爆炸声猛然响起,地动山摇。淮安城西门的包铁城门在剧烈的爆炸中扭曲、变形,最终轰然洞开!连带旁边的一段城墙也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和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