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弈局舌战(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书房内,炭火同样烧得暖和,却驱不散那股由内而外的寒意。吴三桂独自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手中虽拿着一卷《孙子兵法》,目光却空洞地落在虚处,并未聚焦在任何字句之上。窗外,院中的几株老槐树和银杏已然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在微凉的春风中轻轻摇曳,透露出些许生机。但这盎然的春意,似乎完全无法触及他的内心。他的心,仿佛还牢牢地禁锢在河南府那个血与火交织、冰冷彻骨的寒冬。
四万关宁子弟,自山海关随他转战千里,如今能披甲执锐、堪堪再战者,已不足三万。杨铭、邓从武……这些从辽东就跟随着他,名字熟悉得如同自己手足的老兄弟,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最终都凝固成了战报上冰冷的数字,永远地留在了山西、河南那片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一次闭上眼,他似乎还能听到洛河畔,清军释放的毒烟弥漫时,将士们撕心裂肺的痛苦咳嗽与呕吐声;还能看到最信任的副将杨铭,被清军那种诡异的“火风筝”炸得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的躯体;还能感受到在那个混乱的雪夜,自己亲手斩杀临阵脱逃、还试图蛊惑军心的潘化云时,那喷溅到脸上的、带着背叛者恐惧与温热的鲜血……
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巨大的悲愤,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心。为何浴血奋战,换来的总是友军的冷漠与背叛?为何舍生忘死,却似乎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信任与认可?父亲的仇,兄弟的血,麾下数万将士的性命,这一切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
“侯爷。”书房门外,响起了管家吴良小心翼翼的声音,带着一丝迟疑,“府外来了个游方和尚,风尘仆仆,说是侯爷的故人,有要事想要求见侯爷。”
“和尚?故人?”吴三桂从纷乱的思绪中被惊醒,蹙紧了眉头。他在佛门之中,并无什么深交情的故旧,更别提在这西京之地。“可报了法号?来自何方宝刹?”
“回侯爷,未曾。那和尚只说……只说侯爷见了他自然认得,有缘相见。”
吴三桂本欲直接拒绝,连日来的心绪不宁和对当前局势的警惕,让他对任何不速之客都抱有极强的戒心。但转念一想,如今自己身处漩涡中心,各方势力耳目众多,见一见这个神秘的“故人”,或许真能探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息,或是某些势力递过来的试探?他沉吟片刻,沉声道:“知道了。请他到西偏厅等候,小心看守,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是,侯爷。”吴良应声退下。
约莫一炷香后,吴三桂整理了一下衣袍,收敛起脸上过于外露的情绪,恢复了往日那种沉稳威严、不怒自威的神态,迈步踏入西偏厅。厅内陈设简单,只有几张酸枝木椅子和一个茶几。只见一个身着灰色僧袍,头戴宽大僧帽,身形略显单薄的僧人背对着他,似乎正在欣赏墙上悬挂的一幅仿倪瓒笔意的山水画。听到脚步声,那僧人缓缓转过身来,露出一张清瘦文雅、略带风霜之色的脸,约莫三十上下年纪,眉眼间依稀有些熟悉,只是那双眼睛,虽然努力做出平和之态,却仍掩不住几分游移与深入骨髓的算计。
“阿弥陀佛,侯爷别来无恙?贫僧这厢有礼了。”僧人合十行礼,声音温和,带着一种刻意模仿的出家人特有的从容。
吴三桂停下脚步,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般仔细地打量着对方,那张脸确实有几分面熟,像是在某个酒宴、某次文会上见过,但一时之间,竟想不起究竟是谁。而且,此人身上总有一种违和感,那僧袍似乎过于崭新合身,举止间也缺少真正高僧大德那种超然物外的气度。“大师是……?恕吴某眼拙,一时未能认出故人。”他语气平淡,带着明显的疏离和警惕。
那僧人闻言,嘴角微微牵动,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他忽然抬手,动作利落地摘掉了头上的僧帽,随即又毫不犹豫地解开了僧袍的系带,将外面那件灰色的僧袍如同蜕皮般迅速褪下,露出了里面穿着的一件质地精良、绣着暗纹的宝蓝色锦缎长衫。而最刺眼的,是他脑后那条梳理得油光水滑、严格按照清廷规制剃结的——金钱鼠尾辫。
“侯方域?是你!”吴三桂瞳孔骤然收缩,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如同覆盖了一层寒霜。他岂会不认识此人,复社四公子之一,曾经名动江南的才子,与他虽无深交,但在南京时也有过数面之缘,听过他高谈阔论,见过他流连风月。没想到,昔日慷慨激昂的复社名士,如今竟剃发易服,做了清廷的走狗。一股被欺骗、被侮辱的怒火,混合着对汉奸的鄙夷,瞬间冲上吴三桂的心头。
“正是在下。朝宗一别经年,侯爷风采更胜往昔,威震中原,力抗强虏,朝宗虽身处北地,亦时常听闻,佩服不已。”侯方域毫无愧色,反而坦然自若地整理了一下因为脱去僧袍而略显褶皱的衣襟,然后拱手,行了一个标准的汉家揖礼。这个动作,与他脑后那根象征着屈辱与投降的辫子形成了极其荒诞而刺眼的对比。
吴三桂心中警铃大作,强压下立刻唤来亲兵将其当场拿下的冲动。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主位坐下,目光如冰冷的刀锋般直刺侯方域,声音冷硬如铁:“侯先生如今这身建州打扮,不远千里,潜入我这危机四伏的西京平西侯府,有何贵干?莫非是替你那位摄政王新主子,来做说客了?”他特意在“建州打扮”和“新主子”这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与杀意。
侯方域仿佛完全没有听出吴三桂话中的杀机和讥讽,他自顾自地在客位坐下,甚至还顺手理了理袍袖,这才迎向吴三桂那足以杀人的目光,坦然道:“侯爷明鉴,快人快语。方域此次甘冒奇险,乔装改扮前来,确是受大清摄政王多尔衮殿下殷殷所托,前来拜会侯爷,欲向侯爷陈说天下大势,指明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康庄大道?”吴三桂嗤笑一声,笑声中充满了悲凉与不屑,“吴某倒想洗耳恭听,你和你的摄政王,能给我指一条什么样的‘康庄大道’?是让我吴三桂也剃了这满头烦恼丝,梳起这么一条辫子,像你一样,对着关外的蛮夷主子三跪九叩,摇尾乞怜吗?”他的话语如同鞭子,狠狠抽向侯方域的脸面。
侯方域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与怒意,但迅速被他压了下去。他深知此行任务重大,不能因一时之气而坏了大局。他调整了一下呼吸,脸上重新挂上那种诚恳而又带着蛊惑的表情:“侯爷何必出言相激?方域此来,实是怀着莫大的诚意,为侯爷之前程性命着想。摄政王惜才爱才,深知侯爷乃当世罕有的英雄豪杰,智勇双全,却屈居于李自成、朱由崧此等庸碌之辈之下,动辄得咎,屡遭排挤,实乃明珠暗投,龙困浅滩,虎落平阳!故而特命方域前来,许以重诺,以示诚意。”
他稍微前倾身体,压低声音,如同分享一个巨大的秘密:“只要侯爷肯认清时务,弃暗投明,归顺我大清,摄政王即刻便可上奏我皇,册封侯爷为——平西王。位极人臣,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并赏赐黄金万两,于京师赐予豪华府邸一座。更重要的是,摄政王承诺,侯爷可独领一军,授十万兵权,待大清一统,开府建衙,永镇云南。此等殊荣,此等实权,此等保障,岂不远胜于侯爷如今在这所谓抗清联盟中,左右支绌,动辄得咎,流血拼命却还要被自己人背后捅刀、鸟尽弓藏的险恶境地?”
吴三桂面无表情地听着,仿佛一尊石雕,只有放在膝盖上那只骨节发白、微微颤抖的手,泄露了他内心绝非平静。“就这些?”他声音依旧冷硬,如同冰碴,“侯先生莫非是健忘,还是以为我吴三桂是那等见利忘义、数典忘祖之徒?你莫非忘了,家父吴襄,是在太原如何力战不屈,城破殉国的?我麾下数万关宁儿郎的鲜血,又是洒在谁人之手?河南府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洛河水被染红的颜色,此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你,侯方域,一个读了圣贤书,却甘为异族驱使的汉奸,竟敢踏入我的府邸,堂而皇之地来此劝降?”最后一句,他几乎是低吼出来,磅礴的杀气瞬间充斥了整个偏厅。
侯方域被这股沙场宿将的凌厉杀气逼得呼吸一窒,脸色微微发白,但他毕竟也是见过风浪之人,强行稳住心神,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种极其逼真的悲悯与痛心疾首之色:“侯爷,侯爷息怒,杀父之仇,丧师之痛,山河破碎之恨,方域岂能不知?岂能不痛?每每思之,亦感同身受,扼腕叹息,夜不能寐。然而,侯爷,请侯爷暂熄雷霆之怒,冷静下来,细想一步。”他猛地提高了声调,如同醍醐灌顶,“害死吴老将军,害死那数万忠心耿耿的关宁将士的,当真仅仅是我大清的雄师利炮吗?”
他不等吴三桂回答,便用更加激昂、更加尖锐的语调,如同连珠炮般轰击着吴三桂的心防:“非也,非也啊侯爷。真正将吴老将军置于太原孤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真正让关宁铁骑一次次陷入绝境,孤立无援,血流成河的,难道不是那些口口声声与您同仇敌忾、共保华夏,却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友军’吗?”
“山西潞安,您率部猛攻,阮大铖、田仰之流就在左近,他们可曾发一兵一卒来援?他们非但不援,反而闻敌先遁,保存实力。泽州被围,情况万分危急,左良玉拥兵数十万,坐视您部苦战,迟迟不至,最后反而倒打一耙,诬陷您擅离职守,致使朝廷问责,邓从武将军因此含恨殉国,所部儿郎全军覆没。这血债,难道不该算上他们一份?”
“还有最近的河南府,那马吉翔,受命协防伊川,结果呢?未等我军主力到达,他便望风而逃,弃守要地,致使您侧翼洞开,陷入重围。苦守八日,八日啊,弹尽粮绝,伤亡惨重。他马吉翔可曾有过半分愧疚?南京朝廷,可曾对他有过像样的惩处?没有,他们甚至可能还在暗中庆幸,借此削弱了您的实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侯方域言辞恳切,句句如同淬毒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刺向吴三桂心中那道从未愈合、一直在流血化脓的伤口。“这所谓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名头喊得震天响,什么‘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内里实则是一盘散沙,各怀鬼胎,互相倾轧。他们何曾真正将侯爷您视为生死与共的自己人?无非是利用侯爷之勇,消耗我大清之力,待到两败俱伤,他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侯爷,您为他们,为这个虚伪的联盟,流尽了鲜血,拼光了家底,可曾换来半分真心实意的尊重与信任?可曾得到过公平的对待?”
他观察着吴三桂那微微抽动的脸颊和愈发阴沉的脸色,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继续趁热打铁,将矛头指向另外两方:“再说此次中原大战的部署,四路烽烟起,处处是关键。南京朝廷,史可法、马士英,可有一路敢放心启用您和您的关宁军?没有,他们宁愿用那些不堪一击的杂牌,宁愿依靠黄得功等嫡系,也不敢再让您这头猛虎出柙。为何?只因侯爷您战功赫赫,威名太盛,又非他们朱明正统嫡系,他们怕您,忌您,防您,此次不用,下次呢?待天下稍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日,侯爷您自问,可能安睡?”
“还有那李自成,”侯方域话锋一转,指向大顺,“流寇出身,格局有限,猜忌心重。当初在京城迫您归降,后又封侯,不过都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如今您与南明往来渐多,虽说联合抗清,在他李自成看来,难免有脚踏两只船之嫌。加之您接连损兵折将,实力大不如前,他难道就毫无猜忌?就还能如当初那般信任重用?能将身家性命、战略要地完全托付?还有那孙可望、李定国等张献忠旧部,与您并肩作战时,难道就真心实意,毫无保留?而非存了利用之心,让您顶在前头做炮灰,既消耗我大清,也削弱您这‘非嫡系’的力量?”
“侯爷,”侯方域站起身,走近两步,声音充满了极致蛊惑,目光灼灼地盯着吴三桂那剧烈变幻神色的眼睛,“您细想,您留在这边,得到了什么?是无休止的猜忌,是明目张胆的排挤,是背后捅来的刀子,是鸟尽弓藏的深深隐忧!是父亲和数万兄弟白白牺牲,却无人真正铭记的悲凉。而大清这边,摄政王求贤若渴,心胸广阔,许您的是裂土封王,是执掌十万雄兵的实权,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是子孙后代都可安享的尊荣,是实实在在的尊重与倚重。大势在我,天命在我,孰优孰劣,何去何从,以侯爷之英明睿智,难道还看不清楚吗?还需犹豫吗?”
“杀父之仇固然难忘,然则,让亲者痛仇者快,让自己和麾下幸存下来的将士们,继续陷入这无尽的内耗、背叛与绝望的漩涡,这难道就是吴老将军在天之灵愿意看到的吗?这难道就是那些为您战死的关宁子弟,希望看到的结局吗?侯爷,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大清一统天下之势,已如江河奔海,不可阻挡。顺势而为,方是英雄本色,可保身家性命,可创不世功业。逆势而动,螳臂当车,只怕……身死族灭,为天下笑,悔之晚矣啊!”
一番长篇大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悲悯,时而尖锐如刀,时而蛊惑如蜜。如同冰水浇头,又似烈火焚心。吴三桂坐在那里,如同一尊瞬间失去了所有生气的雕像,一动不动,只有胸膛在剧烈地起伏,面色在烛光下变幻不定,苍白与潮红交替出现。
侯方域的话语,像是一把精准而残忍的钥匙,不仅仅是在试图撬开,更像是在强行撕裂他内心深处那扇封闭着巨大犹豫、积累如山怨愤与不甘的大门。父亲吴襄血战到底、城破被乱箭射死的悲壮身影;杨铭、邓从武等老兄弟喋血沙场、死无全尸的惨烈景象;阮大铖、田仰、左良玉、马吉翔等人那或冷漠、或奸诈、或畏缩的丑恶嘴脸;南京朝廷那看似倚重、实则隐含猜忌与提防的冷漠诏书;李自成那深沉难测、偶尔掠过一丝审视的目光……还有麾下将士们疲惫而信赖的眼神,那些跟随他转战千里、埋骨他乡的英灵……无数画面、无数声音在他脑海中疯狂冲撞、撕扯,几乎要将他的理智彻底撕裂。
偏厅内陷入了死一般的长久沉默,空气凝固得如同铅块,沉重得让人窒息。只剩下两人轻重不一、粗重可闻的呼吸声。窗棂外透进来的些许春光,似乎也无法穿透这凝厚得化不开的沉重气氛。吴三桂的未来,大明、大顺乃至大清命运的走向,仿佛都悬于这紧绷的一线之间,在忠诚与背叛、家仇与私利、民族大义与现实困境、信念与生存的剧烈撕扯中,如同狂风暴雨中的孤舟,剧烈地摇摆、颠簸,随时可能倾覆,也可能驶向一个未知的、充满争议的彼岸。
侯方域不再言语,他知道火候已到,过犹不及。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垂手而立,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稳操胜券的笑意。他知道,那颗名为“背叛”的种子,已经带着毒液,深深地播撒在了这片充满怨怼与绝望的土壤里。他现在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等待它在吴三桂的内心挣扎中,生根,发芽,最终破土而出,长成那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妖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