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烽火照新春(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朔风如刀,自漠北而来,席卷过中原破碎的山河,裹挟着尚未散尽的硝烟与若有若无的血腥气,猛烈地扑向北京城高耸的朱红宫墙。然而,这凛冽的寒风,却吹不散紫禁城那片片琉璃瓦上积压的沉重,那是一种权力巅峰的孤寂,也是掌控天下却依旧步履维艰的滞涩。阳光透过高窗,落在冰冷似铁的金砖地面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却带不来丝毫暖意。
武英殿内,铜盆中的炭火烧得正旺,不时爆出“噼啪”的轻微声响,跳跃的火苗试图驱散这深宫大殿的阴寒。可是,殿内弥漫的那股无形寒意与滞涩,远比物理上的低温更加刺骨。那是功败垂成的余烬,是巨大代价换来的惨胜所带来的反思与压抑。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端坐在那仅次于龙椅的辅政王宝座上,身姿挺拔如松。他身着石青色蟒袍,外罩玄狐端罩,面容看不出明显的喜怒,仿佛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唯有那双深邃锐利的眼眸,偶尔掠过殿下群臣时,沉淀着化不开的阴郁与审慎。他的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敲打着光滑硬木扶手,那规律的、几不可闻的“笃笃”声,却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让本就凝重的气氛更添几分紧张。
幼主顺治皇帝福临,拘谨地坐在那宽大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上,小小的身躯在厚重的龙袍下几乎要被淹没。他似乎被这殿内几乎实质化的压力所慑,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身子微微绷直,不敢乱动。一旁,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垂着眼帘,手中缓缓捻动着一串温润的沉香木佛珠,姿态沉静如水,仿佛超脱于这殿内的纷扰之外。然而,那偶尔从长睫下泄出的、投向多尔衮方向的眸光,却透露出她内心绝非表面这般平静。
“诸位,”多尔衮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穿透寂静,传入每位王公大臣的耳中,“河南府的战报,大家都看过了。说说吧。”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殿内肃立的诸王贝勒、文武大臣,如同鹰隼巡视自己的领地。
殿内陷入了一阵更加令人窒息的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炭火的噼啪声都显得格外突兀。站在前列的肃亲王豪格和贝勒尼堪,脸色都像是笼罩了一层阴云,难看得紧。豪格胸膛微微起伏,似乎在压抑着某种情绪,而尼堪则下意识地避开了多尔衮目光扫过的方向。
最终,还是性格更为粗豪耿直的豪格硬着头皮,上前一步,靴底与金砖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底气不足:“回摄政王,河南府已克,关宁军残部溃逃,我军得胜归来,缴获……”
“八天。”多尔衮平淡无波地打断了他,语气没有任何起伏,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熄了豪格试图营造的胜势氛围。“十二万对三万二,装备精良,火器占优,打了整整八天,折损两万余我八旗精锐,换来一座几乎被打烂、十室九空的废城。肃亲王,这便是你战前信誓旦旦所说的‘旦夕可下’、‘易如反掌’?”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像冰冷的石子投入死水,激起层层涟漪。
豪格那张原本因军旅生涯而略显粗犷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一直蔓延到脖颈,青筋不受控制地微微跳动。他紧咬着牙关,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尼堪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试图辩解,语气急切:“摄政王明鉴,非是臣等不尽心竭力,实是那吴三桂部负隅顽抗,凶悍异常,远超预估。加之其利用洛河地利,构筑防线极其顽固,我军……”
“败了就是败了!”一个略带尖细,却异常清晰、充满斩钉截铁力量的声音骤然响起,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尼堪的解释。这声音在充斥着满洲贵族浑厚嗓音的大殿里显得格外突兀。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文官队列稍后的位置,工部右侍郎张晓宇操控着一架特制的木轮椅,缓缓驶出。
他双腿盖着厚厚的玄色毛毯,面容因长期伏案钻研与少见阳光而显得异常苍白,甚至有些病态的透明感。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双眼睛——锐利得像刚刚淬火的钢针,里面燃烧着某种近乎偏执的、冰冷的火焰,仿佛要将眼前的一切都剖析、重构。
“找再多理由,也掩盖不了战术僵化、临阵应对迟缓的事实!”张晓宇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倨傲和对军事传统的蔑视,“战前,我提供的武器配备清单和对应的战术手册,写得清清楚楚。火风筝集群应于黎明无风时突袭,毒气弹需借风向于敌军密集处释放,步炮协同更是关键。若前线将领能严格执行,何至于被拖入残酷的巷战泥潭,拖延如此之久,付出如此惨痛代价?”他的话语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豪格和尼堪,以及他们身后一众武将的脸上。
“张晓宇,”豪格勃然作色,猛地扭头瞪向轮椅上的身影,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你一个汉人奴才,靠着些奇技淫巧侥幸得位,也敢在此大放厥词,妄议本王军事指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岂是你这躲在后方纸上谈兵之辈所能臆测?”
“肃亲王!”多尔衮冷喝一声,声音不大,却如同寒冬里的一道冰凌,瞬间冻结了豪格的怒火。他的目光如冰冷的刀锋般扫过豪格,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张侍郎乃国之干臣,陛下亲封的工部右侍郎。他改良的火器,研制的毒气、轰天雷,乃是我大清近年来得以势如破竹、屡克强敌的关键所在。他之言,无论是否中听,自有其道理,岂容你以出身妄加贬斥?”他顿了顿,语气放缓,却带着更重的权威压向豪格和尼堪,“此战,肃亲王豪格,贝勒尼堪,虽最终克复城池,然耗时日久,损兵折将,远超预期,致使我军锐气受挫,元气有伤。功过相抵,不予赏罚。望尔等日后戒骄戒躁,深刻反省,以图后效。”
豪格和尼堪的脸色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白,胸膛剧烈起伏,显然内心屈辱与不甘到了极点。但在多尔衮积威之下,他们终究不敢再多言,只能死死攥紧拳头,从牙缝里挤出个字:“嗻!”声音沉闷如雷,充满了压抑的愤怒。
多尔衮不再看他们,目光转向轮椅上的张晓宇,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倚重与期待:“张侍郎,不必理会这些。你且详细说说,我军此次在河南府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实战效用究竟几何?有何得失?”
张晓宇操控轮椅,灵活地转向多尔衮的方向,微微躬身行礼。尽管姿态因残疾而显得不便,但他脸上那份基于知识与创造的自信,却溢于言表,甚至带着几分狂热:“回摄政王,据臣详细分析战报及前线反馈,各项新式武器,皆有所验。火风筝投掷炸弹与燃料瓶,初见成效,尤其首次大规模夜间使用,极大打击了敌军士气,并在其营地及后勤节点造成大量杀伤与混乱。毒气弹在突破洛河防线关键据点时,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迫使敌军放弃坚固工事。然,”他话锋一转,眉头微蹙,“敌军,特别是吴三桂部,似乎已对我军此类手段有所警惕,开始采用湿布蒙面、寻找高地通风等初步防护措施,加之其抵抗意志极其顽强,未能尽全功。至于连珠铳、震天雷等,已是常规利器,效用稳定。”
他稍作停顿,眼中那团狂热的光芒再次燃起,甚至更胜之前:“但,摄政王,旧器之瑕,正催新刃之锋。臣近日已有数项新得,若能投入使用,必能使我军战力再上层楼,摧枯拉朽,指日可待!”
“哦?”多尔衮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浓厚的兴趣,“细细道来。”
“其一,”张晓宇的声音带着一种创造者的自豪,“载人火风筝已初步成型,此物非昔日靠天候飘移之旧器可比。以坚韧丝绸、竹木为骨架,辅以特殊涂料防火,可载一至两名经过训练的死士,借助风力与简易舵向操控,虽不能远袭,但于战场上空盘旋,可更精准投掷炸弹、甚至小罐毒气于敌阵核心指挥所、粮草囤积处或城池防御枢纽,令敌防不胜防!”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难以抑制的哗然与吸气声。载人飞天?精准投弹?这简直是神话传说中才有的手段。不少满洲勋贵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隐隐的敬畏。就连一直闭目捻动佛珠的孝庄太后,捻动佛珠的指尖也几不可察地停顿了一瞬。
张晓宇对众人的反应恍若未闻,或者说,他十分享受这种由他带来的震惊。他继续滔滔不绝,语速加快:“其二,百发连铳已有雏形,此铳架于特制铁木合构支架之上,以转轮盘供弹,一次装填,可连续击发数十次乃至上百次。伏击敌军大队或固守城垣时,可持续倾泻弹雨,形成绝对火力压制,威力与射速远超现有任何火器。其三,各类红衣大炮、野战炮之改进从未停止,通过调整炮管倍径、优化弹药配比、加装简易标尺,其射程、精度、威力皆有显着提升。其四,”他说到这里,声音刻意压低了几分,却带着一股子钻入骨髓的阴冷寒意,“也是最重要者——瘟疫武器。”
最后四个字,让殿内原本因新奇武器而有些躁动的气氛,骤然降至冰点。
“瘟疫武器?”多尔衮重复了一遍,眼神锐利。
“正是。”张晓宇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近乎残忍的兴奋,“臣已遴选特定瘟毒,于山东、北直隶等地废弃村落进行秘密试验,效果……极为显着。一旦投放,可于敌军城池、军营内部引发大规模疫病,人员迅速丧失战力,物资污染,秩序崩溃。此乃无形之刃,杀人于无声。只待时机成熟,培养足够毒源,便可用于江南水网密布、城防坚固之地。届时,任他城墙高厚,兵甲精良,亦难挡这无形之疫蔓延。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至少大幅削弱其抵抗之效!”
这番话语,让殿内这些见惯了沙场血雨、甚至亲自下令屠城的满洲勋贵们,都感到一阵发自内心的寒意。明刀明枪的厮杀他们毫不畏惧,但这种播撒瘟疫,无形中灭人城池、断人根基的手段,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诡异与超越他们认知的狠毒。连豪格和尼堪都暂时忘却了之前的屈辱,惊疑不定地看着轮椅上的那个身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多尔衮的眼中却亮起了炽热的光芒,那是看到终极利器般的兴奋与决断。他抚掌道:“好,好,张侍郎真乃天赐我大清之福音,鬼神莫测之机杼。有此等利器在手,何愁南明伪朝与那些流寇不灭?何愁天下不定?”他站起身,伟岸的身影在舆图前更显压迫,目光扫过神色各异的众人,沉声道,“我知道尔等心中所想,或许觉得此法有伤天和。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南明与流寇,据守坚城,负隅顽抗,若不强力摧之,我八旗儿郎的鲜血,不知还要流多少。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手段。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些许代价,值得!”
他走到巨大的大明舆图前,手指有力地点向淮安、凤阳、归德、汝宁、南阳等战略要地:“去岁一战,虽未尽全功,未能一举荡平伪顺与南明,然亦已重创其生力军,使其元气大伤。今岁开春,我军休整已毕,粮草齐备,士气正旺,当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一举荡平这些依旧顽抗之据点。多铎、阿济格、鳌拜、孔有德、尚可喜等,”他每点一个名字,声音便提高一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各部需厉兵秣马,加紧操练,尤其是熟悉配发的新式火器与战术。待春暖花开,道路通畅,便是我大军南下,定鼎中原之时!届时,张侍郎的这些新式武器,尤其是那载人火风筝与瘟疫武器,便要看看其真正的、决定性的威力了!”
“嗻,谨遵摄政王令!”众将齐声应诺,洪亮的声音汇聚在一起,震得殿瓦似乎都在嗡嗡作响,冲散了先前那诡异的寒意,重新凝聚起一股锐利的杀气。
龙椅上的福临被这突如其来的山呼声吓得猛地一哆嗦,小小的身子往后缩了缩,几乎要躲进龙椅的阴影里。孝庄太后抬起眼帘,目光平静地掠过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多尔衮,又极其迅速地扫过轮椅上面容苍白却眼神狂热如火的张晓宇,手中那串沉香木佛珠被她纤细的手指紧紧捻住,捻动的速度,微不可察地加快了一丝,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与北京紫禁城中的肃杀、冰冷与步步杀机的谋划截然不同,千里之外的大顺西京(西安),虽然同样笼罩在战争挥之不去的阴云下,却因为一个特殊而古老的节日——春节的到来,而顽强地透出几分难得的暖意与生机。
此时是顺治二年,亦是南明弘光元年,正月。
尽管年号各异,政权对峙,但流淌在华夏子孙血脉中对于春节的期盼与重视,却是相通的。过去一年,战火席卷大地,山河破碎,无数人家园被毁,丧失亲人的悲痛依旧像冰冷的针,刺在许多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生活总要继续,尤其是在这万象更新、辞旧迎新的时节,人们更愿意将愁苦与恐惧暂时埋藏,用仅有的物资和最大的热情,来装点门楣,准备饭食,迎接新的一年,祈求来年能远离兵燹,获得一丝和平与安宁。
平西侯府(原秦王府)内,张灯结彩,府门前的石狮子也挂上了红色的绸花。虽不及太平鼎盛时的奢华煊赫,却也收拾得整洁喜庆,廊檐下悬挂着崭新的灯笼,窗棂上贴着手剪的窗花——多是“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这类寄托最朴素愿望的图案。府中仆役往来穿梭,脸上也带着些许节日的轻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小心翼翼的温馨。
厨房里更是热气腾腾,白色的水蒸气弥漫开来,带着面粉特有的麦香和馅料的浓郁香气。董小倩挽着袖子,露出一截白皙的手腕,正熟练地揉着面团,动作轻柔却有力。她穿着一身藕荷色的棉裙,外罩一件半旧的淡青色比甲,乌黑的秀发简单地绾起,几缕发丝垂在颊边,因忙碌而泛着健康的红晕。
戚睿涵则显得有些笨拙。他面前放着一小堆揉好的面团和拌好的馅料(主要是猪肉白菜和一些难得的干菜),正对着手里那张擀得厚薄不均、形状古怪的饺子皮发愁。他尝试着舀了一勺馅料放上去,然后学着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对折,捏合边缘。
“哎呀,戚公子,你这饺子捏的,馅儿都快跑出来啦。而且这形状……”董小倩一抬眼,正好看到戚睿涵手中那个歪歪扭扭、肚皮破裂、勉强能看出是饺子的“作品”,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清脆的笑声像银铃一样,驱散了厨房里不少沉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