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篇·问答:高血脂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血脂代谢的关联(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1. “这是保健品,没治疗作用”的轻视心理

不少患者觉得“益生菌是保健品,不能当药吃”,认为调节菌群对降脂没用。就像陈先生最初说“我吃他汀都不管用,喝酸奶补益生菌能行吗?”,这种轻视会让患者错过辅助治疗的机会。

2. “吃几天就能好”的急功近利心态

部分患者希望“吃一周益生菌就能降血脂”,若短期内没看到效果,就会放弃。实际上,肠道菌群调节需要2-3个月才能稳定,血脂改善也需要时间,急功近利容易导致干预中断。

3. “担心有副作用”的焦虑心理

有些患者听说“菌群调节可能会拉肚子”,就不敢尝试。其实,初期轻微腹胀、排便次数增多是菌群适应的正常反应,通常1-2周会消失,过度焦虑反而会影响治疗依从性。

(二)心理引导策略:用“科学科普+正向反馈”提升配合度

针对这些误区,需通过“认知矫正+情绪疏导”,让患者正确看待菌群调节,具体分两步:

1. 用“通俗科普+案例对比”矫正认知

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比喻”让患者理解:“肠道菌群就像花园里的花草,有益菌是好草,有害菌是杂草,杂草多了会影响花园(血脂),补充益生菌就是种好草、除杂草。”同时分享类似案例,比如“和你情况相似的李叔叔,补充益生菌3个月后,LDL-C降了0.6mmol/L,现在血脂已经达标了”,打破患者“没作用”的顾虑。

2. 用“短期反馈+阶段目标”缓解焦虑

把“调节菌群”的长期目标拆成短期小目标,让患者看到“进步”:

- 第一阶段(1个月):关注排便情况(如陈先生补充益生菌后,大便更规律,腹胀减少),告诉患者“菌群在慢慢变好,身体已经有反应了”;

- 第二阶段(2-3个月):复查血脂,即使LDL-C只降0.2mmol/L,也肯定“这是菌群调节和药物共同作用的效果,坚持下去会更好”,用正向反馈缓解焦虑,提升坚持的动力。

四、中医原理:从“脾胃论治”看肠道菌群与血脂的关联

(一)中医对“肠道菌群失衡与高血脂”的认知:与“脾虚湿困”密切相关

中医虽无“肠道菌群”的概念,但根据高血脂患者“血脂高、腹胀、大便黏滞”等表现,将其归为“痰浊”“湿阻”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虚湿困”——而这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病理机制高度契合:

- 脾虚是根本: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代谢水湿。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水湿就会在体内凝聚成“痰浊”(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同时,脾虚会导致肠道“气机不畅”,相当于肠道内环境失衡,有益菌难以生存,有害菌趁机繁殖(菌群失衡)。

- 湿困是关键:湿浊在肠道内堆积,会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脾虚-湿困-菌群失衡-血脂升高”的恶性循环。就像陈先生,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型,表现为腹胀、大便黏滞,这与他肠道有益菌少、有害菌多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二)中医调理:用“健脾祛湿”改善肠道菌群,辅助降血脂

中医调理不直接“补充菌群”,而是通过“健脾祛湿”改善肠道内环境,为有益菌创造生存条件,进而调节血脂,具体方法分两类:

1. 中药调理:健脾祛湿,改善肠道环境

针对脾虚湿困型患者,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包含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薏苡仁15g、陈皮10g。其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恢复运化功能;茯苓、薏苡仁祛湿,清除肠道内湿浊;陈皮理气,改善肠道气机——相当于“优化肠道土壤”,让有益菌能顺利繁殖。陈先生服用该方剂1个月后,腹胀、大便黏滞症状消失,复查肠道菌群显示,双歧杆菌数量提升了5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食疗辅助:药食同源,滋养有益菌

推荐吃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既调节菌群,又辅助降血脂:

- 山药:能健脾益气,可蒸食或煮粥,为有益菌提供营养;

- 莲子:健脾固肾,可与小米同煮,改善肠道功能;

- 冬瓜:清热祛湿,可煮汤或清炒,减少肠道湿浊堆积。

这些食材不仅能改善脾虚湿困体质,其含有的膳食纤维还能作为益生元,促进肠道有益菌繁殖,形成“中医调理+菌群调节”的双重效果。

五、临床意义:肠道菌群为高血脂治疗提供“新方向”

以往高血脂治疗多聚焦于“减少胆固醇合成、增加排出”,而肠道菌群的研究让治疗视角更全面——从“单纯用药”拓展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对患者来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关注肠道菌群,能提升血脂达标率,减少药物用量;对临床来说,肠道菌群检测可能成为高血脂诊疗的“常规项目”,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就像陈先生,通过“他汀药+益生菌+中药健脾祛湿”的综合方案,3个月后复查,LDL-C降至3.3mmol/L,TG也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检测显示有益菌数量达标。这说明,调节肠道菌群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而是高血脂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六、思考题

若一位55岁女性患者,确诊高血脂4年,服用他汀药后LDL-C仍有3.9mmol/L,TG 2.8mmol/L,肠道菌群检测显示双歧杆菌不足、肠球菌超标,中医辨证为痰湿壅阻型(表现为腹胀、大便黏滞、舌苔厚腻),患者因“担心益生菌有依赖性”不愿尝试菌群调节。结合本文“中医祛湿+心理引导”的思路,你会如何为她制定“菌群调节+血脂控制”的综合方案,缓解她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