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篇·问答:长期失眠、睡眠差,会增心脑血管病风险吗?(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一、开篇案例:两个“失眠者”的不同结局,揭开睡眠与心脑血管的隐秘关联

“医生,我这半年总失眠,要么到凌晨2点还睡不着,要么睡3小时就醒,最近总觉得胸闷、头晕,不会是要得心脏病了吧?”35岁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林女士坐在心内科诊室,手里攥着刚做完的心电图报告——报告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也比去年升高了10mmHg。追问生活状态,她因项目压力大,长期凌晨1点后入睡,即使躺下也满脑子工作,睡眠质量差到“感觉没睡过”。

而62岁的退休教师赵大爷,则是另一种更严重的情况:他失眠近10年,总说“夜里醒了就再也睡不着”,却一直没当回事,既没就医也没调整作息。上个月,他凌晨4点突然胸痛难忍,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后才脱离危险。医生分析,长期失眠导致的血压波动、代谢紊乱,是诱发心梗的重要诱因之一。

这两个案例并非个例。《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失眠患病率已达38.2%,其中约60%的失眠者未接受任何干预。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的研究证实:长期失眠(每周≥3次,持续≥3个月)或睡眠质量差(睡眠效率<85%)的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正常睡眠者的1.5倍、1.6倍、1.4倍。很多人以为“失眠只是小毛病,补觉就行”,却不知道长期睡眠问题正在悄悄“侵蚀”心脑血管健康。

二、科学解析:长期失眠为何会盯上心脑血管?从生理机制到中医逻辑

要理解失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需从“现代医学代谢机制”和“中医脏腑调理逻辑”两个维度拆解——长期失眠并非单纯“缺觉”,而是会通过多种途径打乱身体平衡,最终指向心脑血管损伤。

(一)现代医学视角:长期失眠从3个维度“攻击”心脑血管

1. 血压调节紊乱:让血管长期“紧绷”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会随睡眠呈现“昼夜节律”:夜间入睡后,血压逐渐下降,比白天低10%-20%(称为“夜间血压谷”),这是血管的“休息时间”。但长期失眠者的血压节律会被打乱:要么夜间血压不降反升(“非杓型血压”),要么频繁波动(如入睡困难时血压骤升,短暂入睡后又因多梦惊醒再次升高)。

这种持续的血压异常,会像“反复拉扯的橡皮筋”一样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皮是保护血管的“屏障”,长期高压冲击会导致内皮破损,让“坏胆固醇”(LDL-C)更容易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林女士的血压升高,正是长期失眠导致血压节律紊乱的早期信号。

2. 代谢失衡: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给血管“添堵”

睡眠是身体代谢的“修复期”,长期失眠会同时打乱血糖和血脂代谢:

- 血糖方面:夜间是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关键时段,失眠会导致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节奏紊乱,同时降低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胰岛素抵抗”)。就像“钥匙打不开锁”,身体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而过量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同时升高血压,形成“失眠→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风险升高”的闭环;

- 血脂方面:失眠会影响肝脏代谢胆固醇的功能——夜间肝脏本应将多余胆固醇代谢排出,失眠却会导致肝脏合成“坏胆固醇”(LDL-C)增加,“好胆固醇”(HDL-C,负责清除血管内多余胆固醇)减少。临床数据显示,长期失眠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比正常睡眠者高23%,LDL-C高18%,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

3. 神经与炎症反应:让血管“发炎”的“隐形推手”

长期失眠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一方面,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加重心脏负担;另一方面,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而慢性炎症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和破裂。

赵大爷的急性心梗,正是长期失眠导致的慢性炎症+斑块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炎症让斑块变得“脆弱”,夜间血压波动时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最终引发心梗。

(二)中医视角:长期失眠的核心是“心神不宁”,根源在“脏腑失调”,最终累及心脑血管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核心病机是“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长期不寐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影响气血运行,最终损伤心脑血管,具体可从3个脏腑拆解:

1. 心脾两虚:失眠的“常见根源”,也是心脑血管的“隐患起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气血生成)。长期熬夜、思虑过度(如林女士因工作焦虑失眠),会同时耗伤心血和脾的气血生成功能——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难以入睡;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血管。气血亏虚会导致血管失去“滋养”,变得脆弱易损;同时,脾失健运还会滋生“痰湿”,痰湿随气血运行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瘀阻”,这正是中医眼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2. 肝火扰心:失眠的“急证诱因”,直接升高心脑血管风险

长期情绪暴躁、压力大(如职场人群常因工作矛盾失眠),会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上扰心神,引发“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而肝火旺盛会进一步导致“肝阳上亢”——类似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肝火上冲会冲击血管,导致血压骤升;同时,肝火会灼伤津液,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血瘀”,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如脑梗死)。

3. 肾阴不足:失眠的“慢性根源”,加速心脑血管老化

“肾主藏精,精能生血”,随着年龄增长(如赵大爷62岁)或长期熬夜,会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不足则无法濡养心神,引发“失眠、早醒”;同时,肾阴不足会导致“水不涵木”,进而加重肝火上亢(血压升高),还会因精血亏虚导致血管失去濡养,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不仅会加重失眠,还会从根本上削弱身体对心脑血管的保护能力,让疾病风险倍增。

三、危害警示:长期失眠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比“没精神”更严重

很多人把失眠当成“小问题”,觉得“白天补觉就行”,但长期失眠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是“累积性、不可逆”的,具体有3大严重后果:

1. 高血压:长期失眠者的“标配风险”

如前文所述,长期失眠会打乱血压的“昼夜节律”,导致“非杓型血压”或“反杓型血压”。《高血压杂志》的研究显示,失眠持续1年以上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45%,是正常睡眠者的2.3倍;且失眠时间越长,血压控制难度越大——即使服用降压药,若失眠不改善,血压也容易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2. 冠心病与心梗:长期失眠的“致命后果”

长期失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慢性炎症、血脂异常,会共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长期失眠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60%,发生心梗的风险高1.6倍;尤其是“早醒型失眠”(如凌晨3-4点醒来再也睡不着),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凌晨是血压、心率的“晨峰期”,加上失眠导致的斑块不稳定,更容易引发斑块破裂和心梗(如赵大爷的案例)。

3. 脑梗死:长期失眠的“隐形杀手”

长期失眠会通过两个途径增加脑梗死风险:一是失眠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促进脑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二是失眠引发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升高,会导致脑血管堵塞。《Stroke》(卒中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证实,长期失眠者脑梗死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40%,且失眠越严重(如每天睡眠<5小时),风险越高。

四、解决方案:改善失眠、保护心脑血管,中西医结合给出“可落地方法”

改善失眠不能只靠“吃安眠药”,需从“生活习惯调整、心理调节、中医调理、必要时药物干预”四方面入手,既改善睡眠质量,又保护心脑血管,具体可分3个:调整“睡眠卫生习惯”,从源头减少失眠,保护心脑血管

这是改善失眠的“基石”,同时能直接降低心脑血管风险,适合所有失眠人群,尤其是轻度失眠者(如偶尔入睡困难):

1. 固定作息:重建“生物钟”,稳定血压与代谢

- 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如23点前入睡,7点起床),即使周末也不熬夜、不补觉,让身体形成稳定的“昼夜节律”——这能帮助恢复正常的血压“夜间谷”,减少血压波动;同时让肝脏、胰腺等代谢器官在固定时间工作,改善血糖、血脂代谢。

- 案例参考:林女士在医生指导下,每天22:30就放下手机,坐在沙发上读纸质书,23点准时躺下,坚持1个月后,入睡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2. 优化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 卧室保持“黑暗、安静、凉爽”:黑暗环境能促进“褪黑素”分泌(褪黑素不仅助眠,还能调节血压、抗炎),可用遮光窗帘;安静环境避免交感神经兴奋,可用白噪音机掩盖外界声音;温度控制在18-22℃,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换成听轻音乐、泡脚(40℃左右温水,泡15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神经,同时辅助降低夜间血压)。

3. 调整饮食:避免“睡前刺激”,同时护血管

- 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吃辛辣、油腻、过甜食物(如火锅、蛋糕),这些食物会刺激肠胃,影响睡眠,还会升高夜间血糖、血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