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药痕留影 · 致命配方溯源一(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林一探案集:第一季》最新章节。

这是他熟悉的领域,如同将军指挥着精密的军团。

1. 纯度分析:

林一首先取B样(空瓶结晶),置于精密电子天平承重区。

读数显示仅0.5mg。但这微乎其微的样本已足够。

他用极细的铂金刮针将其转移至高倍显微晶体观测仪的载玻片上。

强光斜射下,结晶形态在放大视野中呈现近乎完美的无色透明立方晶体形态!

棱角锐利,纯净度高得惊人、这绝非工业级氰化钠常混有的灰白或淡黄色块状物!

同时,将B样溶解后进行分光光度比色分析

(测定溶液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间接反映物质浓度和纯度)。

检测结果与高纯度标准品(来自林一自带的标准库)曲线几乎完美重叠。

“晶体形态及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样本B纯度极高,保守估计≥99.8%。

非工业用途常见的低纯度产品,属医药、试剂或特殊化工用分析纯级。”

林一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响起,平静得如同在读仪器说明书。

2. 物证比对与排除:

? 与A样比对: 林一提取A样(盘中毒液)浓缩后结晶形态观测及光谱分析,其物理化学特征与B样完全一致。

确认盘中毒物来源即为此空瓶内氰化物。

? 与显影粉溯源: 助手将浓缩显影粉样品配置成水溶液后检验,完全不含氰根离子。

? 与残留药包纸袋关系: 林一将显影浓缩粉包装袋内壁刮取的粉末进行严格氰化物检测。

结果:阴性!

? 与水样对比: 厨房水龙头及暗房专用配液容器采集水样均阴性。

“排除氰化钠掺杂于原始显影粉包装内或水源引入的可能性。”

林一结论明确,毒物是后期被人为、准确地投入或掺入了显影工作液之中。

3. 包装疑云:

林一的目光转向工作台上那个作为关键容器的无标签白色玻璃小药瓶。

它被小心地放置在一个特制的防震、防滑夹具中。

? 瓶身: 林一用强倍放大镜及投射光源仔细检查瓶身内外。

5ml容量,玻璃壁厚薄均匀,透明度极高,

瓶底平整无气泡或沙眼。是标准的实验室试剂瓶材质。

? 新发现:

1. 在瓶内侧接近瓶肩处的玻璃内壁表面,灯光特定角度下,

极其不易察觉地残留着几道极其细微、相互平行的、非自然形成的新月形划痕。

这种划痕通常是极其锐利的医用针头反复旋转插入胶塞取样后,

抽出时在瓶内壁留下的细微金属刮擦痕!

2. 瓶口外缘靠近螺旋纹处,使用棉签蘸取特制提取溶剂轻轻擦拭后,

在紫外灯照射下,溶剂中显出极其微弱的蓝色荧光,

这荧光物质需要特殊荧光检测仪捕捉,林一示意助手进行微痕荧光光谱分析。

结果:特征峰提示可能为某种含硅酮成分的特种密封用惰性油脂残留物,

少量硅酮成分常被用于密封极其精密昂贵的医药制剂瓶口橡胶塞,防止挥发性物质溢出和空气侵入。

“结论:此瓶曾盛装高纯度氰化钠,其密封方式非普通软木塞或简单蜡封,

而是使用内配精密橡胶塞(需专用注射针头穿刺取药)、

瓶口螺纹涂抹特种惰性密封油脂的严格密封方式。

这几乎是现代生物制品、特殊注射药物或分析纯标准品保存的顶级标准。

绝非普通途径可获得或使用!”

林一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这种包装,指向极为特殊的来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