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触摸真实的脉搏(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最新章节。

赴任山城的头几天,沈青云谢绝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和汇报请示。他深知,公安工作专业性强,情况复杂,仅靠听汇报、看材料,无异于隔靴搔痒。他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才能真正触摸到这座庞大执法机器真实的脉搏。

距离上次物流园事件不到三天,沈青云再次轻车简从,只带着秘书,在下午临近交接班的时间,突然出现在南坪派出所。这次,他没有通知市局办公室,更没有让分局领导陪同。

派出所门口依旧停着几辆闪着警灯却不见警员的巡逻车。走进接警大厅,一名年轻辅警正低头玩着手机,直到沈青云走到近前才慌忙起身。接待台内,两名民警正在闲聊晚上的球赛,对走进来的沈青云二人并未过多留意。

“同志,我报案。”沈青云平静地开口。

一名民警抬起头,略显不耐:“什么事?登记一下。”随手推过来一个登记本。

沈青云没有登记,而是问道:“我想咨询一下,如果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处理?流程大概需要多久?”

那民警皱了皱眉,似乎觉得问题太泛:“先登记,完了去里面找办案队问问,他们这会儿……”他扭头看了看里面嘈杂的办公室,“可能都在忙吧。流程?那得看案子大小,快的个把月,慢的就没准了。”

沈青云没有再问,转身走向里面的办案区。只见几个办公室门开着,有的民警在埋头整理卷宗,有的则在电脑前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疲惫和懈怠的气息。一个角落里,几个年轻民警正围在一起,低声抱怨着昨晚通宵审讯的辛苦和某个难缠的嫌疑人。

他注意到,挂在墙上的办案流程示意图已经泛黄,一些环节的表述模糊不清。公示栏里的警员信息照片,也与实际见到的一些人对不上号,显然更新不及时。

这时,所长才闻讯从二楼办公室匆匆跑下来,额头冒汗:“沈局!您……您怎么来了?也不提前通知一声……”

沈青云看着他,语气听不出喜怒:“通知了,还能看到真实情况吗?王所长,接警大厅的规范接待、办案区的管理、警务公示的及时性,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些基础都打不牢,怎么让群众信任我们?”

他没有过多批评,而是让所长带着他,仔细查看了近期的接处警记录、案件受理登记簿,并随机抽阅了几份正在办理的行政案件卷宗。他发现,一些案件的取证不够规范,法律文书填写存在瑕疵,甚至有个别案件明显超过了法定的办理时限。

在一次与刑侦支队技术大队的调研座谈会上,沈青云注意到一位名叫陈岩的年轻法医在回答关于新型毒品检验的问题时,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但言谈中似乎带着一丝欲言又止的无奈。

散会后,沈青云让秘书单独留住了陈岩,邀请他到市局旁边一家僻静的茶馆坐坐。

起初,陈岩有些拘谨,面对市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显得十分紧张。沈青云没有摆任何架子,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从陈岩的专业谈起,聊技术前沿,聊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几杯清茶下肚,陈岩渐渐放松下来。

“沈局,不瞒您说,我们现在很多技术设备都老化了。比如那台用于微量物证检测的色谱仪,还是五年前的产品,精度和效率都跟不上现在的办案需求了。申请了好几次更新,报告打上去,总是石沉大海。”陈岩叹了口气,“有时候,明明知道关键证据可能就在那里,就是因为设备不行,提取不出来,或者检验周期太长,耽误了最佳破案时机,心里特别憋屈。”

沈青云认真地听着,记录着。

陈岩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说:“还有……一些案件的鉴定,上面……有时候会给暗示,要求‘加快’或者在某些表述上‘注意影响’。我们搞技术的,讲究的就是客观准确,这样……真的很难做。”

沈青云目光一凝:“‘上面’?具体指哪个层面?是支队领导,还是更高?”

陈岩面露难色,不敢明说:“这个……沈局,我也只是感觉,可能是我太敏感了。”

沈青云没有逼问,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明白了。坚持专业和原则,是技术人员的底线,也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设备的问题,我会关注。至于其他的……你放心,只要你们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有任何压力,我来顶住!”

这次谈话,让沈青云触及到了更深层的问题——装备保障的滞后,以及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技术鉴定、影响司法公正的风险。

沈青云再次来到指挥中心,这次他不再是泛泛地看,而是带着问题,直接调取数据。

他让技术人员调出了近三个月全市“盗抢骗”警情的接处警时间统计分析图。图表显示,平均接警后派警时间在标准范围内,但主城区与边缘城区、白天与夜晚的响应时间存在显着差异。

“为什么城南区的平均出警时间比城北区慢了近两分钟?”沈青云指着图表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指挥中心主任支吾着解释:“城南区老旧小区多,道路狭窄,高峰期容易堵车……”

“那凌晨时段的平均响应时间,为什么比白天还慢?凌晨并不堵车。”沈青云追问。

“这个……凌晨警力相对薄弱,有些岗位可能存在……打盹或者脱岗的情况。”主任的声音越来越小。

沈青云又让调取了近一年来通过视频监控直接发现并现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成功案例数据。结果发现,占比低得惊人。

“我们投入巨资建设的‘天网’工程,利用率就这么低?”沈青云语气严肃。

负责视频侦查的支队长硬着头皮回答:“沈局,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探头老化损坏,维修不及时;二是……缺乏专业的视频分析员,海量的录像靠人工看,效率太低,很多线索就淹没在里面了。”

看着这些冰冷的数据和牵强的解释,沈青云心中了然。山城公安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基层管理粗放,基础工作不扎实;装备更新和科技强警投入不足;指挥调度和勤务运行机制不够精细科学;队伍士气和工作效率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打防管控效能的低下。

掌握了大量一手情况后,沈青云决定与常务副局长郭勇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沈青云将几天来调研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摆在郭勇面前。

“郭局,你是老公安,经验丰富。这些问题,我相信你比我更清楚。”沈青云目光平静地看着他,“基层懈怠、装备落后、指挥失灵、数据沉睡……长此以往,我们拿什么来保一方平安?拿什么来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郭勇看着那份罗列着具体事例和数据的问题清单,脸色变幻,最终化为一声长叹:“沈局,您看的……很准。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有些还是多年的顽疾。我也着急,也想办法推动过,但是……唉,牵扯面太广,历史欠账太多,很多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经费、编制、还有……一些固有的工作惯性和思维定式,阻力很大。”

沈青云听出了他话里的无奈和潜台词——有些阻力,可能来自系统内部根深蒂固的利益群体或思维模式,甚至可能来自更高层面。

“郭局,”沈青云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凝重而坚定,“正因为是顽疾,才更需要下猛药。正因为阻力大,才更需要我们领导班子,尤其是你和我,统一思想,率先垂范,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我们不能因为难,就畏缩不前,放任问题持续恶化!这是对党和人民极大的不负责任!”

他顿了顿,给出明确方向:“我初步考虑,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件事:第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纪律作风整顿暨基础工作夯实’专项行动,从最基本的接处警规范、内务管理、执法办案流程抓起,整肃风气,提振精神。第二,成立由你牵头的‘科技信息化与装备建设攻坚小组’,全面评估现有装备和系统,制定分步更新升级计划,我会亲自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支持。第三,优化指挥调度和勤务运行机制,推动警力下沉,提升警务效能。”

他看着郭勇:“郭局,你是常务副局长,业务精通,在局里威望高。这三项工作,都离不开你的全力支持和亲自推动。我希望我们能精诚合作,共同把山城公安这支队伍带好,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挑起来!”

沈青云的话,既点明了问题,给出了清晰的路径,也将郭勇放在了关键位置,既是压力,也是信任和倚重。

郭勇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他抬起头,眼神恢复了之前的锐利和坚定:“沈局,您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郭勇要是再瞻前顾后,就不配穿这身警服了!您放心,这三件事,我亲自抓,一定落实到位!”

走出沈青云的办公室,郭勇的心情复杂。这位新来的局长,比他预想的更敏锐,更果断,也更有担当。他意识到,山城公安,或许真的迎来了一场变革的契机。而他,必须在这场变革中做出选择。

夜幕下的山城,灯火阑珊。沈青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手中拿着那份写满问题的清单。调研阶段基本结束,问题的轮廓已经清晰。接下来,将是更加艰巨的改革攻坚。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