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港口迷局与暗礁重重(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最新章节。
“作风建设年”与“营商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如同在滨州这潭沉寂多年的水面上投下了巨石,涟漪不断扩散,官场风气为之一振。然而,沈青云深知,这仅仅是清除了表层的浮萍,水下的暗礁依然坚硬。他将目光投向了调研中发现问题最为集中、也最为关键的领域——滨州港。
带着专项行动形成的初步声势,沈青云再次来到滨州港务集团。这一次,他没有在码头上过多停留,而是直接走进了集团会议室。与上次相比,董事长彭玉林和班子成员的神色明显紧张了许多。
沈青云没有绕圈子,直接将一份材料放在桌上:“彭董事长,上次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关于货种结构优化、集疏运体系瓶颈、新港区建设滞后,你们提交的报告我看过了,还是空话套话多,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少。今天,我需要听到具体的困难、具体的原因,以及你们班子自己认为,到底能不能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
彭玉林擦了擦额角的汗,硬着头皮开始汇报,依旧试图用“历史原因复杂”、“协调难度大”、“资金缺口”等理由来解释。
“彭玉林同志!”沈青云打断他,语气严厉起来,“历史原因是客观存在,但我们是现任的领导集体,我们的责任就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是拿它当挡箭牌!协调难度大,是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卡住了?资金缺口,除了向上级伸手,集团自身有没有想过市场化融资的办法?有没有考虑过引入战略投资者?”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班子成员:“我看过集团的财务报表,每年巨额的投资,都投到哪里去了?设备更新换代缓慢,信息化建设滞后,但管理费、招待费却居高不下!港区内部那些效率低下的装卸队、运输公司,和集团是什么关系?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这几个问题,如同几把尖刀,直接刺向了港务集团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利益藩篱。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几位副总低着头,不敢与沈青云对视。彭玉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支吾着无法给出清晰回答。
沈青云心中了然,滨州港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发展思路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可能涉及到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和长期形成的“独立王国”心态。
就在沈青云准备对港务集团动真格的时候,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他的办公室——省政协副主席,前北阳省副省长,罗志恒。罗主席是北阳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虽然退居二线,但在北阳政商两界依然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罗志恒笑容和蔼,以关心滨州发展的名义前来,寒暄过后,话题便有意无意地引向了滨州港。
“青云同志年轻有为,一来滨州就大刀阔斧,令人钦佩啊。”罗志恒呷了口茶,慢条斯理地说,“滨州港是咱们北阳的门面,也是老港口了,情况比较复杂。彭玉林同志在那里经营了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港口业务还是很熟悉的。有些事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固然重要,但稳定更是大局。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大,容易伤筋动骨啊。”
这番话,看似是前辈好心的提醒,实则充满了暗示和警告:彭玉林根基深,动他可能引发不稳定;港口利益盘根错节,强行改革风险大。
沈青云面带微笑,恭敬地听着,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他清楚,这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更高层面的施压和试探。
“感谢罗主席的提醒。”沈青云语气诚恳,但立场坚定,“滨州港的问题,确实复杂,但也正因为复杂,才更需要下决心去解决。省委省政府对滨州的发展寄予厚望,港口龙头舞不起来,滨州振兴就是空谈。请罗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坚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的原则推进改革,既敢于动真碰硬,也注意方式方法,确保港口健康发展和队伍稳定。”
他不卑不亢的态度,既给了对方面子,也明确表达了推进改革的决心。罗志恒深深看了沈青云一眼,知道这个年轻的市委书记并非易与之辈,便不再多言,又闲聊几句便告辞了。
罗志恒的到访,反而更加坚定了沈青云彻查港口问题的决心。他指示秘书长郭伟,以市委督查室的名义,再次调阅港务集团近十年来的重大投资项目、对外合作合同以及下属三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他让市审计局派出精干力量,对港务集团的财务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审计局局长亲自带队进驻。在浩如烟海的账目中,一个名为“滨州港发物流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这家公司几乎承揽了港区内所有利润丰厚的短途运输和部分装卸业务,但其股权结构复杂,层层穿透后,发现其实际控制人指向了一个叫“马老三”的社会人员。而这家公司与港务集团之间的业务往来,合同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水平。
与此同时,督查室在查阅旧档案时,发现了一份五年前关于新港区一期工程征地拆迁的补偿款发放明细。其中,有几户的补偿金额高得离谱,远超当时的标准,而经办人签字,正是当时担任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分管基建的彭玉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两条线索,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沈青云指明了方向。那个“马老三”很可能就是依附在港口身上的“白手套”,而彭玉林在征地拆迁中的异常操作,则可能隐藏着更直接的违纪违法问题。
证据在一点点汇集,但沈青云面临的抉择也愈发艰难。
动彭玉林,势必会牵扯出“马老三”及其背后的势力,甚至可能引发港口运营的短期震荡,影响到全省的物流供应链。罗志恒的警告言犹在耳,这背后的阻力网可能远超想象。
不动,则港口改革无从谈起,滨州发展的龙头将继续沉睡,那些盘踞在港口肌体上的蛀虫将继续蚕食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专项行动建立起来的公信力也将大打折扣。
深夜,沈青云在办公室里反复权衡。他调阅了“马老三”的初步资料,此人在滨州经营多年,名下有多家与港口业务相关的公司,与一些社会人员往来密切,坊间风评不佳。如果动他,会不会打草惊蛇,甚至引发不可控的风险?
他走到窗前,看着远方港口依稀的灯火。那里是滨州的希望所在,也可能是滨州最深的泥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沈青云低声自语,眼神逐渐变得锐利,“如果因为怕风浪就不敢扬帆,那永远也无法到达彼岸。港口的问题,必须解决!这根钉子,必须拔掉!”
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接通了公安局长的专线:“是我。对‘马老三’及其关联人员,启动秘密调查,注意保密和策略,摸清其组织架构、主要违法犯罪事实以及……与港务集团内部人员的具体关联方式。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轻举妄动。”
他要双线并进,一方面继续深挖彭玉林等人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从外围摸清“马老三”这个潜在的黑恶势力底细,为最终的收网做好万全准备。
滨州港的迷局,正随着沈青云坚定的介入而逐渐被拨开,但水下的暗礁,也即将露出它狰狞的面目。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