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归程与新篇(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最新章节。

火车平稳地驶离北京西站,窗外的都市繁华逐渐被广袤的华北平原所取代。沈青云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如窗外的景物般飞速流转。三个月的学习,像在他思想的湖泊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完全平复。

他带回来的,不仅是几本厚厚的笔记和结业证书,更是一种经过沉淀和升华后,更加沉稳、也更加开阔的心境。

---

一、 归途中的思绪

手机震动,是秘书长张辰发来的短信,详细汇报了接站安排以及他离开这段时间林峰的总体情况,措辞严谨,透着小心翼翼的恭敬。沈青云简单回复:“已知悉,辛苦了。”

他放下手机,目光投向窗外。田畴阡陌,村庄星罗棋布。他想起了王磊口中的那个西南山区,想起了调研时那个陶瓷老搬运工布满皱纹的脸。与那些地方相比,林峰面临的困难,似乎又显得“高端”了一些。这种比较,让他对即将重新接手的工作,有了不同的衡量尺度。

“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林峰自身的问题了,”他默默地想,“要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这才是国家级试点应有的担当。”这个念头,让他的肩头感到了更沉甸甸的责任,也驱散了长途旅行带来的些许疲惫。

---

二、 重返林峰:熟悉的城市,不同的视角

火车抵达林峰时,已是华灯初上。站台上,以周伟、张辰为首的一众干部早已等候。没有鲜花,没有过多的寒暄,一切符合沈青云离开前定下的规矩。但众人眼神中的那丝敬畏和期待,却比任何欢迎仪式都更让沈青云感受到压力的回归。

“沈书记,一路辛苦!”周伟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带着公安干警特有的干脆。他仔细打量了一下沈青云,笑道:“精气神更足了,看来中央党校的伙食不错!”

沈青云也笑了,用力握了握周伟的手:“周局,家里这段时间,多亏了你和大家。”他的目光扫过张辰和其他人,点头致意,“大家都辛苦了。”

坐进车里,沈青云没有询问具体事务,而是对周伟和张辰说:“先不回办公室,也不回家。随便转转,看看林峰的夜景。”

司机愣了一下,看向张辰。张辰立刻反应过来,对司机报了几个代表性的地点:新的示范区、改造中的老城区、以及依旧存在一些遗留问题的城北片区。

车辆缓缓行驶在林峰的街道上。沈青云摇下车窗,初夏夜晚微凉的风拂面而来,带着城市特有的气息。他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霓虹,看着广场上休闲的市民,也看着那些尚未完全拆除的旧厂房和等待改造的棚户区。曾经,他看这些景象,带着的是“问题导向”的焦虑和急切。而此刻,他更多了一种“历史耐心”和“系统思维”。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给予时间和过程。

在路过城北那片因马卫国案而停滞的商业综合体工地时,他看着那巨大的、沉默的钢筋混凝土骨架,对张辰说:“这个项目,不能一直这么烂尾下去。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城市形象和信心的政治问题。通知相关部门,明天上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启方案。”

“是,书记。”张辰迅速记录,心中暗凛,沈书记回来的第一把火,就要烧向这个最棘手的遗留问题。

---

三、 第一次常委会:定调与微澜

第二天上午,市委常委会会议室。沈青云提前五分钟到达,他发现椭圆形会议桌的座次,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本紧挨着马卫国座位的几位常委,如今的位置都稍稍靠后了一些,而周伟和另外两位在他离开期间表现稳健的常委,座位则相对靠前。这是张辰按照潜规则进行的调整,无声地宣告着权力格局的变迁。

九点整,会议开始。沈青云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同志们,我离开三个月,大家坚守岗位,辛苦了。林峰的局面基本稳住,这证明了我们班子的战斗力。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稳住只是底线,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躺在‘维稳’的功劳簿上,更不能因为马卫国倒了,就以为万事大吉,可以松口气了!”

他首先听取了关于那个商业综合体烂尾楼项目的汇报。情况比他想象的更复杂:涉及多家债权银行、数百户已购房业主、以及原开发商遗留下来的各种债务纠纷和法律诉讼。

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汇报时,眉头紧锁:“沈书记,这个项目就是个马蜂窝,牵一发而动全身。几家银行态度强硬,要求优先受偿;业主群体情绪激动,每周都来上访;新的接盘方看了这个烂摊子,都望而却步。我们协调了多次,效果甚微。”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大家都看着沈青云,想看他如何处置这个烫手山芋。

沈青云没有立刻表态,他仔细翻阅着手中的材料,偶尔抬头询问几个细节:“银行的抵押物评估价值是多少?”“业主的购房合同是否规范?”“项目本身的土地性质和使用权有没有瑕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