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名义我改变了汉大帮的命运》最新章节。
调研结束,陆云在现场开短会:“要把‘老人服务’做细,志愿者不仅要帮兑币,还要教老人查消费记录;偏远山区要设‘流动兑币车’,每周跑两次,不让一户落下。”
傍晚返程时,秘书汇报:“东北三省的兑币点已建成800个,未覆盖人群名单核查完毕,下周就能分批发放;冰雪消费节的参展企业也定了,有120家本地企业,涵盖食品、保暖用品、家电等品类。”
陆云点头:“盯紧发放进度,每天报一次到账率,确保春节前所有家庭都能领到,让大家用数字币买年货,过个踏实年。”
回到大院,晓阳举着新画的“雪景图”跑过来:“爷爷,老师说东北有很多雪,我想寒假去东北玩,用数字币买雪人玩具!”陆云抱起孙子,笑着说:“等数字币发到东北,爷爷就带你去,还能用数字币给你买滑雪板。”
吃饭时,妻子说:“今天看新闻,东北老乡都在盼数字币,有农户说想用来买新农机,准备春耕。”陆云夹了口菜:“从长三角到中西部,再到东北,数字币覆盖的不只是地域,更是每一户需要帮助的家庭,这才是政策该有的温度。”
哄睡晓阳后,陆云回书房,在最后一批数字币发放方案上补充:“春节前开展‘数字币年货节’,联合电商平台推出‘满200减100’活动,让全国老百姓都能用上数字币买年货,过个红火年。”
深夜,他还在和东北各省负责人视频会议:“要把消费刺激和民生保障结合起来,数字币不仅要带动经济,更要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需求——东北老乡要过冬,山区农户要春耕,这些都要通过政策落地实现。”
窗外的月光下,陆云看着“全国数字币覆盖示意图”,上面已密密麻麻标满发放区域。他心里清楚:这最后3000亿,不仅是消费刺激的收尾,更是民生保障的兜底。只有让每一个角落、每一户家庭都享受到政策红利,才能真正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为科创攻坚、产业升级筑牢民生根基,守住万家团圆的烟火气。
当最后一批3000亿数字消费币发放到位,7500亿“惠民红包”实现全国全覆盖后,统计局的汇总数据很快送到陆云案头。他指尖刚触到报表,就被核心数字吸引——7500亿数字币,按“消费抵半”规则,直接撬动超1.5万亿社会消费,远超最初估算。
“这才对!”陆云指着数据对秘书说,“每户用3000数字币,就得搭配3000现金,单户就能带动6000元消费。7500亿对应2.5亿户,算上部分家庭超额度消费,1.5万亿是保底,实际拉动可能更高。”
统计局老郑随后赶来,拿着细分数据补充:“家电品类最明显,7500亿里有2100亿流向家电,带动现金消费2300亿,光家电领域就拉动4400亿;还有服装、家居,分别拉动3200亿、2800亿,剩下的5600亿分散在生鲜、日用品和冬季刚需品上。”
陆云翻到区域数据,更显欣慰:“北部地区的取暖设备,靠70%高抵扣,带动数字币消费900亿,搭配现金640亿,光这一项就拉动1540亿,既帮民众过冬,又盘活了北部保暖用品企业的产能。”
商务部的小林也带来好消息:“外贸转内销企业最受益,7500亿带动的1.5万亿消费里,有6800亿流向这些企业,比去年全年内销额还多30%,不少企业库存清空后,还扩了生产线,招了新工人。”
“不止直接拉动,还有间接效应。”陆云补充,“1.5万亿消费带动上游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算上产业链联动,实际对经济的总拉动超2万亿,这才是‘消费-生产-就业’的良性循环。”
很快,国际媒体的报道也传了过来。《纽约时报》在分析中直言:“大华国‘数字币抵半’政策,用7500亿实现1.5万亿消费拉动,乘数效应远超欧美直接发钱模式,展现出精准调控的实力。”
有欧洲商会代表更是主动联系商务部,想了解数字币政策细节:“我们之前尝试发消费券,拉动效应只有1:1.2,大华国能做到1:2,这对我们应对通胀、刺激消费太有借鉴意义。”
陆云在随后的部门会上,特意强调:“1.5万亿是实打实的民生效益——民众花更少的钱买到刚需品,企业拿到订单扩产,就业稳住了,税收也跟着涨。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这个模式的经验总结好,为后续政策打基础。”
散会后,祁同伟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是中部地区某家电厂的生产线:“咱们厂靠数字币带动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三月,现在每天加班生产,工人月薪比去年涨了20%,都说是‘数字币带来的好日子’。”
陆云笑着回应:“这就是政策的意义——让钱花在刀刃上,既解民众的燃眉之急,又帮企业渡难关。后续还要盯着产业链上游,确保原材料供应跟得上,别让扩产的企业卡了脖子。”
回到大院,晓阳举着新换的平板电脑跑过来:“爷爷,妈妈用数字币抵了1500,自己只花1500就买了!班里好多同学家都换了新家电。”陆云抱起孙子,心里满是踏实——1.5万亿的拉动,不只是数字,更是千万家庭的幸福感。
吃饭时,妻子说:“楼下超市老板说,这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全年还多,现在又雇了两个收银员,连进货都得提前一周订,生怕断货。”陆云夹了块菜给她:“这就是1.5万亿消费的力量,从超市到工厂,从农户到工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