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陈皮红豆沙年糕,农户携粮换甜糕(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最新章节。

- 待年糕冷却至室温,将模具倒扣在铺有熟面粉的案板上,轻轻敲击模具底部,使年糕完整脱模(若粘连,用刀沿模具边缘划一圈即可);脱模后的年糕放在案板上,继续晾凉至完全冷却(完全冷却后年糕硬度适中,便于切片,避免热切导致变形)。

5. 切片与包装:

- 用菜刀将冷却后的年糕切成1cm厚、5cm宽的长片(切前在刀身刷一层薄油,避免粘刀;每切一刀,将刀擦干净再切,确保切面光滑);每片年糕约50g,大小适中,方便蒸食或煎食。

- 若短期食用,将年糕片用保鲜膜逐片包裹(避免粘连),放入陶瓮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可存10天);若长期保存,将年糕片放入密封保鲜盒,冷藏可存20天,食用前无需解冻,直接放入蒸锅蒸3分钟,或放入平底锅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 食用时可根据喜好刷一层桂花蜜,或蘸少许糖霜,口感更丰富。

6. 成品特点:

- 年糕呈淡红褐色,表面点缀着金黄的桂花,切面可见细小的红豆颗粒和陈皮丝,入口先是桂花的清香,接着是糯米的筋道弹牙,红豆的粉甜与陈皮的清苦交织,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不粘牙、不腻口,筋道中带着绵软。李农户拿起一片热年糕,咬了一口笑道:“这年糕好!晒谷时蒸两片,顶饿又暖身,比冷馒头强十倍!”狗蛋尝了一口,眼睛发亮:“爹,这年糕里有红豆!甜滋滋的,我下次晒谷要带三片!”陈禾背着药篓来送草药时,尝了一片年糕,当即转身去了村里,半个时辰后,领着几个农户赶来,“晚星姑娘,这年糕筋道,农忙时吃正好,我用草药换,行不?”这便定名为“晚星陈皮红豆沙年糕”。

三、甜糕换新米,谷香混糕香

李农户捧着年糕片,指尖沾着些桂花,“姑娘,这年糕我换六十片!给村里晒谷的农人们每人分几片,剩下的给娃们当零嘴,省得他们总在晒谷场捣乱。”他从板车上又搬下一小袋小米,“这小米是今年的新米,熬粥最香,给姑娘和谢小哥熬粥喝,补身子。”

晚星接过小米,闻了闻,米香醇厚,“李叔太客气了,这点心本就是给大家解乏的。”她用保鲜膜包了六十片年糕,分成六摞,用麻绳系好,递给李农户,“您带回去,若不够了,随时来取,新米不够了也尽管说。”

李农户接过年糕摞,小心翼翼地放进板车的布兜里,又从布兜里掏出一个稻草人小玩偶,“姑娘,这是狗蛋编的,给阿砚的,上次见他喜欢稻草人,特意让娃编了一个。”说罢,拿起一片年糕,递给狗蛋,“你小子,下次晒谷卖力点,才有年糕吃。”

阿砚蹦蹦跳跳地跑来,手里举着一张刚画好的《农忙甜糕图》,“晚星姐姐!你看我画的!”画纸上,李农户拉着板车,车上放着年糕,狗蛋扛着谷叉,嘴里叼着一片年糕,晒谷场上的稻谷金灿灿的,“师父说,等年糕做好了,我要给村里的农户伯伯们都画一张!”

陈禾背着药篓赶来时,篓子里除了草药,还放着一小袋薏米,“晚星姑娘,谢大哥!孙先生说,薏米能祛湿,加在年糕里,更适合农忙时出汗多的人吃,我带了些来,下次做年糕时添上。”他尝了一片年糕,点头道:“这年糕筋道,村里的张爷爷农活重,吃这个正合适,我等下给他送几片去。”

晚星接过薏米,笑道:“好啊,下次用薏米换些红豆,做薏米红豆年糕,给观里的道长也送些,他们打坐时也能祛湿。”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陈皮红豆茶,放入少许红糖,煮得茶汤红亮,盛在粗瓷碗里,温温的喝一口,祛湿又暖胃。

上午的阳光越来越暖,院中的晒谷场上,晒着李农户送来的新米,旁边摆着刚做好的年糕,淡红褐色的年糕片点缀着金黄的桂花,像一件件带着谷香的小点心。晚星坐在木案旁,翻看着李农户送的小米,谢景渊端来两碗陈皮红豆茶,递过一碗:“冬日的点心,就该这般筋道实在,既能扛饿,又能解乏,比啥都贴心。”

晚星喝着茶,看着院外的晒谷场,李农户的板车声还隐约能听见,忽然觉得,这山坞的日子,就像这年糕一般,藏着红豆的甜、陈皮的香、糯米的筋道,还有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交换——农户的米,郎中的药,画匠的画,渔翁的鱼,都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正午时分,村里的农人们结伴而来,每人都扛着一小袋稻谷,“晚星姑娘,我们听老李说你做了甜年糕,特意来换些,这稻谷给你留着磨粉做年糕用。”晚星笑着装了三十片年糕,分给农人们,“这年糕蒸热了吃最香,晒谷时别饿着身子。”农人们接过年糕,笑着说:“姑娘放心,有这年糕,我们晒谷都有力气!”

谢景渊坐在木案旁,用李农户送的新米磨着粉,米香混着年糕的甜香,飘满小院。晚星则把剩下的年糕片放进陶瓮,“下次做年糕时,加些薏米,再放些红枣,让口感更丰富些。”

午后,村里的李奶奶拄着拐杖,由孙子搀扶着走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刚煮好的玉米,“晚星丫头,谢小哥,我听陈禾说你们做了甜年糕,特意来换几片,这玉米甜得很,给你们配着吃,更暖!”晚星笑着装了四片年糕,递给李奶奶,李奶奶接过年糕,蒸热后咬了一口,“这年糕筋道,还带着陈皮香,比普通年糕好吃多了!”

院外,几个村里的孩童提着竹篮跑来,篮子里装着野柿子,“晚星姐姐,我们来换年糕!这柿子是山上摘的,甜得很,给你做年糕时添上!”晚星笑着拿出几片年糕,分给孩童们,孩童们接过年糕,蒸热后小口吃着,笑声混着阳光,飘得很远,与院中的晒谷场一起,成了冬日山坞最温暖的风景。

暮色渐浓时,李农户拉着板车赶来,板车上的稻谷少了大半,布兜里的年糕也空了,“姑娘,这年糕受欢迎得很!农人们晒谷时吃一片,都说顶饿,我再换二十片,给镇上的粮店掌柜送些,他定喜欢。”晚星递过二十片刚切好的年糕,“刚切的,蒸热了吃最筋道。”

李农户接过年糕,放进布兜,“谢谢姑娘!”他拉着板车,脚步轻快地离去,布兜里的年糕香混着稻谷香,暖了一路。灶房的蒸锅里,还剩着几片年糕,谢景渊取出一片,蒸热后递给晚星,“尝尝热的,更甜。”

晚星咬下一口,温热的年糕在舌尖化开,陈皮的清苦与红豆的甜香交织,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望着院外渐暗的天色,李农户的板车声似还在耳边,年糕的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冬日的疲惫,仿佛都被这筋道与甜香驱散了。院中的晒谷场上,薏米还在晾晒,等着下次与红豆相遇,酿成新的暖香。

林画匠背着画夹赶来时,手里拿着刚画好的《山坞年糕图》,“晚星姑娘,你看这画!”画纸上,晒谷场金灿灿的,李农户拉着板车,狗蛋举着年糕,阿砚蹲在一旁画速写,“这年糕我给观里的道长送了几片,他说蒸热了配着野茶吃,清心又暖身,明日要带些野茶来换。”

晚星接过画,指尖触到画纸的温度,仿佛能闻到画里的桂花香,“林先生画得真好,比真的还香。”谢景渊则从陶瓮里取出一片年糕,递给林画匠,“刚切的,你蒸热了尝尝。”

林画匠接过年糕,笑道:“这年糕筋道有嚼劲,夜里作画时蒸一片,笔下都有气力了。”他背着画夹,脚步轻快地离去,画夹里的墨香与年糕香,暖了一路。灶房的陶瓮里,还剩着不少年糕片,谢景渊取出一片,递给晚星,“尝尝凉的,更筋道。”

晚星咬下一口,凉年糕的筋道在口中散开,陈皮的余香留在唇齿间,望着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