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人类群星璀璨之刻(1)(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崩坏:救世黎明》最新章节。
“主体由高密度以太、衰变粒子云团及信息物质流构成。”爱茵斯坦的指尖划过窗口边缘,数据流随之重组,形成旋转的三维模型……
“注意看这里——”她轻点模型中心,无数荧光色的丝线突然迸发……
“这是量子态叠加形成的特殊框架,类似于……”她停顿了半秒,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比喻,“无数张叠在一起的透明胶片,每张都记录着不同的物理规则。”
汉斯身旁的助手拽了拽他的衣角,却被他挥手甩开,“爱茵斯坦博士,不如直接告诉我们,这些‘胶片’里的物理常数,是不是连π都能变成有理数?”
“比那更复杂,先生。”爱茵斯坦平静地回应,“现实宇宙的维度框架和物理法则在这里完全失效。”
她调出一段模拟动画:一颗蓝色星球在进入量子之海模型后,瞬间分解为十二维权度的几何结构,“就像把方糖丢进超临界流体,所有宏观形态都会……”
“溶解。”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后排传来。
“准确来说,是存在平行世界或‘世界泡’“世界泡(World Bubble)或者说……平行宇宙的胎盘,也就是独立的小型宇宙。”无数发光的世界泡在虚数波涛中沉浮,有些泡内可见微型宇宙的生灭
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流中,偶尔闪过类似DNA链的结构
爱茵斯坦:(点击某个剧烈震颤的世界泡)
“这是我们第三次探索捕获的样本——”
(泡内突然显现与地球完全不同的星空图景)
“它正在经历热寂死亡,但根据泡内时间流速,这个进程已经持续了我们宇宙的170亿年。”
一位坐在前排的弦理论学家突然打翻了咖啡……
高能物理学家莱纳德:(扶正眼镜)
“博士,如果世界泡真是平行宇宙的衍生物...”
(突然调出自己的终端计算)“根据量子退相干理论,它们早该在普朗克时间内湮灭!”
爱茵斯坦:(突然让投影聚焦到一片银色“海水”)
“正常情况下确实如此。但请看——”
(放大显示海水中游动的光丝)
“这些虚数枝蔓在维持世界泡结构,就像...”
“...就像某种宇宙尺度的崩坏能网络。”
爱茵斯坦将其中一个世界泡模型放大,球体表面突然浮现出熟悉的大陆轮廓,却在几秒钟后扭曲成完全陌生的形状,“我们通过重叠化量子穿梭技术,已证实其存在。”
报告厅里响起笔尖划过电子屏的沙沙声。但这份安静没能持续太久,来自慕尼黑大学的海森堡教授突然站起身,他的眼镜反射着窗口的蓝光……
“请恕我直言,博士。如果量子之海是叠加态的集合,这些世界泡又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就像在飓风里维持肥皂泡的形状,这违反了量子退相干原理。”
爱茵斯坦的嘴角浮现出极淡的笑意:“这正是最有趣的地方。我们推测,量子之海是包裹所有平行时空的巨型位面。”
她调出动态示意图,无数发光的丝线从现实宇宙模型延伸出去,最终汇入一片深蓝色的海洋,“世界泡是平行宇宙在演化中脱离本征世界的产物,类似于……”她这次找到了更贴切的比喻……
“从大树上飘落的叶子,虽然脱离了母体,却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基因序列。”
“那么逆熵是否已有进入或观测的技术?”坐在右侧阶梯区的女性物理学家追问,她的胸牌显示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员,“上个月《时空物理学报》刊登了你们的探测器数据,其中提到过世界泡的引力异常。”
爱茵斯坦的指尖在终端上停顿了一瞬,投影窗口突然切换成探测器传回的实拍画面……
灰蒙蒙的能量海洋里,巨大的世界泡如同搁浅的鲸鱼般缓缓漂浮,表面不时闪过闪电状的能量束。
“很遗憾,”她的声音低沉了些,“进入量子之海的能量阈值远超当前技术极限。”
爱茵斯坦的嘴角微微抽动:“把一头大象塞进针眼需要几步?”她突然调出一段视频——
画面中,逆熵的探测器正在量子之海边缘解体。
金属外壳像糖纸般融化,传感器的最后传回的数据显示:局部熵减速率达到10^15J/ps
“仅仅是靠近,就需要对抗相当于银河系自转的熵变力。”爱茵斯坦关闭视频,“如果有人想肉身探索——”
“至少得能在核爆中心跳芭蕾。”梅比乌斯轻笑。
她调出一组红色数字,在空气中形成悬浮的立体图表:“这是突破位面壁垒所需的能量值,相当于三十颗氢弹同时引爆的输出功率。”
凯文的手指猛地停住敲击。
“凯文,要不你申请去一趟?”信息终端的公共频道突然弹出一行文字,带着戏谑的波浪符号,“别说核爆了,我看超新星都炸不死你。”
“好了,玩笑到此为止。”爱茵斯坦关闭了公共频道,窗口画面切换回量子之海的全景图,“更重要的是,这些世界泡蕴含的能量远超我们的想象。”
她指向一个不断收缩膨胀的世界泡,“这个体积仅相当于月球的泡体,内部蕴含的零点能量足以供应地球文明五百年。”
“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爱茵斯坦的声音陡然提高,“上个月,编号734的探测器在靠近世界泡时,被突然爆发的能量流摧毁。”
她调出探测器最后的传回画面:一片纯白的能量风暴中,合金外壳像纸片般卷曲,“我们至今无法解释这种能量爆发的机制,就像面对一头完全陌生的巨兽,我们既不知道它何时会咆哮,也不知道它的獠牙藏在哪里。”
海森堡教授突然站起身,他的眼镜滑到鼻尖,却顾不上推回去:“博士,您是说……这些世界泡可能是不稳定的?”
“不仅不稳定,甚至可能是……”爱茵斯坦斟酌着用词,“具有攻击性的。当两个世界泡发生碰撞时,释放的能量足以撕裂周围的时空结构。”
她展示了模拟碰撞的画面:两个世界泡接触的瞬间,产生的黑洞将周围的能量流全部吞噬,“这也是我们反对任何贸然探索行动的原因。”
“那么逆熵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后排有人提问。
“继续观测,收集数据,建立更完善的模型。”爱茵斯坦的回答简洁明了,“在完全理解量子之海的法则前,任何贸然行动都等同于自杀。”
她关闭了巨型窗口,能量涟漪缓缓消散,“现在,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关于可控量子隧穿效应的最新研究……”
但报告厅里的气氛显然还停留在刚才的话题中。
低声讨论像潮水般蔓延开来,有人在争论世界泡的起源,有人在计算能量转化的可行性,还有人打开了量子之海的模拟程序,试图找到新的规律。
凯文看着爱茵斯坦开始讲解隧穿效应的波函数图像,指尖却无意识地在终端上画着世界泡的轮廓。
如果真的需要有人去探索那片未知的海洋,恐怕真的只有他能承受那样的能量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