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阿卜杜拉赫曼·西萨科:非洲电影界的独特旗帜(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阿卜杜拉赫曼·西萨科是非洲电影界一面独特的旗帜。
这位从毛里塔尼亚走向世界的导演,以其深沉的电影语言和独特的诗意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非洲大陆的窗口。
虽然他的电影题材常常涉及流亡、战争等沉重主题,但在他的职业生涯和创作过程中,却充满了令人会心一笑的机智与坚持。
选角与拍摄的巧妙智慧
西萨科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展现出的灵活与创意,堪称艺术与现实的巧妙平衡。
“固执”的选角艺术
在拍摄代表作《期待幸福》时,西萨科在毛里塔尼亚家乡偶遇了一位中国渔夫。
他直觉这位渔夫非常符合电影中的一个角色,于是热情地邀请他出演。
没想到渔夫一再拒绝参演。
一般人可能就此放弃,但西萨科没有。
他了解到这位渔夫喜欢唱歌后,灵机一动,调整拍摄计划,最终在电影中呈现了渔夫演唱中国经典老歌《铁窗泪》和《长相依》的情境。
这个因“固执”而诞生的片段,不仅成为影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在2016年西萨科到中国交流时,让现场观众倍感亲切,意外地架起了一座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蹭”出来的电影场景
拍摄名作《廷巴克图》时,西萨科面临一个严峻挑战:故事背景的马里北部安全形势恶劣,不适合拍摄。
他的解决方案既实际又机智——“不去了”!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毛里塔尼亚拍摄的,只有少数几个必须体现马里当地风情的镜头,团队才冒着危险前往拍摄。
这种“有条件要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拍”的灵活策略,不仅保证了团队安全,也成就了一部杰作。
更令人惊叹的是,影片的演员阵容(包括专业人士和初学者)在巴黎从非洲移民中选出,在摩洛哥则从专业演员和毛里塔尼亚难民营中的难民中选出,这种资源整合的智慧,何尝不是一种电影人的匠心独运?
“较真”的细节控
在《廷巴克图》中,有一个饰演阿訇的角色。
西萨科没有选择专业演员,而是邀请了一位真正的清真寺阿訇来出演,原因是他被这位阿訇的口才和智慧所折服。
这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虽然可能给拍摄带来更多沟通成本,却让影片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西萨科的电影关怀都努力超越疆域分野,从人类本身进行发问,而这种对真实的执着,正是他实现这一艺术追求的重要途径。
跨界与坚守的文化使者
西萨科的艺术人生远不止于导演工作,他更像是一位在多重文化间穿梭的游牧者,坚守着对非洲电影的热爱与责任。
“不务正业”的导演
西萨科不仅自己拍电影,还热心于电影教育。
2002年,他与几位毛里塔尼亚电影人一起创办了 “Dar Al-Filmina”(电影之家)学校,向年轻人传授电影知识。
这个机构为努瓦克肖特创造一个肥沃的电影环境做出了贡献,组织了研讨会和课程,并为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电影制作做出贡献。
此外,他还参与了 “移动屏幕”计划,把电影带到乡村和偏远地区,并与其他电影制作人一起发起了“毛里塔尼亚电影周”。
这位国际大导演,如此操心如何给偏远地区的观众放电影、教小朋友拍片子,这份对电影普及的热忱,展现了他对非洲电影未来的深切关怀。
跨文化的游牧美学
西萨科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跨文化的叙事诗——1961年出生于毛里塔尼亚基法,在父亲的家乡马里长大,1980年代在莫斯科联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90年代定居法国。
这种跨越三大洲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游牧美学”。
他的作品如《十月》讲述了一个非洲学生伊德里萨和他的俄罗斯朋友伊琳娜的故事,探讨了由于社会和文化差异而形成浪漫关系的困难。
《罗斯托-罗安达》则通过从毛里塔尼亚到马里,然后从苏联到安哥拉的旅程,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各国的历史及其相互交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