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马立克·本·阿纳斯:教法喜剧大师(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公元1035年,毛里塔尼亚的沙漠风裹挟着沙粒,将一位传教士的旅程搅得天翻地覆。

阿卜杜拉·伊本·雅辛——这位以传播马立克学派教义为己任的神学家,此刻正骑在一峰号称“沙漠GPS”的骆驼背上,满心期待地奔赴新的传教地。

这峰骆驼曾是沙漠中的传奇,据说能凭本能避开所有危险,找到最短路径。

然而,当队伍行至廷巴克图附近时,骆驼突然停了下来,开始原地转圈,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拴住一般。

雅辛气得脸色发青,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穆宛塔圣训集》,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到破解困境的答案。

可翻遍全书,也没找到关于“骆驼罢工”的条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三小时后,雅辛终于忍无可忍,从行囊中掏出一把椰枣,塞进骆驼嘴里。

奇迹发生了——骆驼嚼着椰枣,突然迈开步子,继续向前。

雅辛在当天的日记里愤愤写道:“这畜牲比麦地那的驴还倔,建议下辈子投胎成教法注释书——至少不会迷路!”

这场闹剧后来成了毛里塔尼亚沙漠中的经典笑话,甚至有传教士在出发前会对着骆驼念叨:“可别学雅辛大人的那峰倔驴啊!”

雅辛的传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幽默与智慧总能让困境化为机遇。

当他抵达瓦丹绿洲时,两个部落正为争夺一口水井大打出手。

刀光剑影中,雅辛挺身而出,搬出马立克学派的“公益优先”原则,大声宣布:“井水归真主所有,打水顺序按《穆宛塔》第32章执行!”

可当他翻开书页时,却发现里面根本没有相关条文。

场面一度陷入尴尬,雅辛急中生智,从行囊中抓出一把椰枣,抛向空中,高声道:“真主的旨意藏在果核里!谁吃到双胞胎枣核,谁先打水!”

部落众人愣了一下,随即哄笑着开始抢夺椰枣。

奇迹再次发生——有人真的吃出了三颗双胞胎枣核。

争议平息了,水井的分配也有了“真主认证”的结果。

从此,瓦丹绿洲多了一条独特的民俗:重大决策前,众人会围坐在一起,集体嗑枣,仿佛那些果核里真的藏着命运的答案。

沙漠中的教学,也因雅辛的创意变得别具一格。

某日,雅辛与弟子们在沙漠中行进时,突然遭遇了一场猛烈的沙尘暴。

狂风卷着沙粒,将经卷吹得满天飞舞。

弟子们惊慌失措,雅辛却哈哈一笑,用长袍蒙住头,大声喊道:“第7页讲婚姻法——快抓住那页!被骆驼踩了今晚全给我默写!”

弟子们闻言,纷纷追着羊皮卷奔跑,在狂风中听雅辛讲解教法。

这场面被游牧民族戏称为“飞毯教学法”,至今毛里塔尼亚仍有教授边追学生边讲课的传统,仿佛教学本身就该是一场与自然共舞的冒险。

雅辛的坐骑“阿布·贝克尔”也成了他传教路上的“最佳搭档”——尽管这位搭档偶尔会闹些小脾气。

某天,队伍行至一片盐沼时,“阿布·贝克尔”突然赖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走。

雅辛严肃地引用马立克学派的观点:“牲畜也有休息权。”

话音刚落,骆驼突然甩头,喷了他满脸盐粒,仿佛在说:“你编的!”

这场“人畜辩论”后来催生了一条着名的教法判例:《关于运输工具罢工时的礼拜方位调整指南》。

其中第3条明确规定:“若骆驼面朝麦加吐口水,可视为就地礼拜的天然指示。”

这条判例至今仍被毛里塔尼亚的牧民们津津乐道,甚至有人会在礼拜前特意观察骆驼的“表情”。

为了让教法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雅辛在锡尔瓦绿洲开设了一家“天课咖啡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