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从奴隶之子到独裁笑料(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一、身份焦虑:奴隶之子逆袭成“非洲黑魔王”的黑色幽默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埃塞俄比亚某省长的奴隶。
在埃塞俄比亚传统且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奴隶的身份如同沉重的枷锁,意味着世世代代的卑微与困苦。
然而,门格斯图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自我认知”。
成年后的门格斯图,对自己的“被太阳晒黑的咖啡色皮肤”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甚至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耻辱感。
他常常对着镜子,用一种戏谑又略带自嘲的口吻感慨:“上帝造人时肯定手滑了,我这肤色简直是非洲限定款煤球!”
这种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他内心深处对身份的挣扎。
军校毕业后,门格斯图获得了前往美国受训的机会。
在美国,他频繁遭遇种族歧视,那些白人异样的眼光和侮辱性的言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自尊。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从这种痛苦中“悟”出了一套“反向黑化”逻辑。
他觉得既然白人觉得他黑,他就偏要把全国“染得更黑”。
于是,掌权后的他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全国禁用美白霜,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我们的目标是——让埃塞俄比亚成为宇宙黑洞!”
这一荒诞的举措,看似是他在对抗种族歧视,实则暴露出他内心深处因身份而产生的扭曲心态,也为他日后充满魔幻色彩的统治埋下了伏笔。
二、政变上位:军装版《权力的游戏》的惊心动魄
1974年,埃塞俄比亚国内局势动荡,权力更迭的暗流涌动。
门格斯图宛如“非洲版小指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政变的舞台上开始了他疯狂的表演。
他深知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年事已高,统治力逐渐衰退。
于是,他开始在同僚中煽风点火,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忽悠道:“咱们这政变得按《孙子兵法》来,核心战术是——趁皇帝老得啃不动牛排时掀桌!”
在他的蛊惑下,一群野心勃勃的军官被拉入了这场政变的漩涡。
罢黜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的那天夜晚,门格斯图带着一群心腹潜入皇帝的寝宫。
83岁的老皇帝海尔·塞拉西,这位曾经在埃塞俄比亚王座上坐了几十年的君主,此刻正虚弱地躺在床上。
门格斯图亲自动手,用枕头闷死了这位老人,边动手边嘀咕:“圣灵啊,您老别怪我,要怪就怪这枕头是意大利进口的!”
这一充满荒诞感的场景,仿佛是历史开的一个残酷玩笑。
事后,门格斯图还顺手撸走了皇帝的所罗门王戒指。
这枚象征着皇权和古老荣耀的戒指,到了他手中却成了他炫耀的资本。
他逢人就吹:“看!这就是我祖传的非洲魔戒!”
仿佛戴上这枚戒指,他就能成为埃塞俄比亚真正的统治者,却不知他的这一系列行为,早已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三、统治艺术:苏联模式+非洲魔改的荒诞闹剧
掌权后的门格斯图,将治国变成了一场“政治缝合怪”的表演。
他左手高举《资本论》,宣布土地国有化,试图用社会主义的理念来重塑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右手却掏出AK47,对反对派进行残酷的扫射,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独创的“黑色幽默治国术”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红色恐怖方面,他一边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起列宁雕像,试图营造出一种社会主义的庄严氛围;一边给秘密警察发《整人100招》手册,要求每月完成“KPI处决指标”。
秘密警察们按照手册上的指示,对反对者进行残酷的迫害,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面对全国大饥荒,门格斯图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灾情,反而淡定地宣布“埃塞俄比亚人进化出了光合作用功能”,这种荒谬的言论简直是对人民苦难的漠视。
同时,他还派军队封锁灾情消息,美其名曰“避免国际友人心疼”,实际上是为了掩盖自己统治的失败。
1984年,门格斯图当选非洲统一组织主席时,他的表现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戴着墨镜,一脸得意地对记者说:“我这造型灵感来自《黑客帝国》,但非洲版叫《黑心帝国》!”
这种毫无顾忌的自嘲和炫耀,将他内心的虚荣和无知暴露无遗。
四、外交迷惑行为:从“古巴小弟”到“苏联弃子”的尴尬历程
门格斯图的外交策略堪称“国际碰瓷学”,充满了荒诞和不可预测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