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阿尔贝·加缪:“哲学界哥伦布”(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贝尔库贫民窟的“文学细菌培养皿”
在阿尔及利亚贝尔库街区那片尘土飞扬的土球场上,年仅7岁的阿尔贝·加缪开启了他独特的成长之旅。
他站在守门员的位置上,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倔强。
由于家境贫寒,他根本买不起专业的守门员手套,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足球的热爱。
他独创了“用脸接球”的绝技,每当足球呼啸而来,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迎上去,哪怕被撞得鼻青脸肿。
有一次,足球狠狠地砸在他的脸上,瞬间,鲜血从他的鼻子里流了出来。
队友们纷纷围过来,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
然而,加缪却一边擦着血,一边笑着对队友说:“你看,西西弗推石头时也流汗,但没人给他递毛巾。”
在他那稚嫩的心里,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着巨石上山,尽管明知最终巨石会滚落,却依然坚持不懈,这种直面痛苦与荒诞的精神深深触动了他。
他觉得,自己站在球场上,面对每一次可能的受伤,又何尝不是在抵抗生活中的荒诞呢?
16岁那年,命运给了加缪沉重的一击,他被确诊患有肺结核。
医生严肃地警告他:“再踢球,你活不过20岁。”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热爱足球的加缪陷入了痛苦之中。
但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反而转头写下了人生首部哲学笔记:《论守门员如何优雅地死去》。
在这本笔记里,他或许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思考着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就像他在球场上那样,勇敢而无畏。
贝尔库贫民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无法阻挡加缪对文学的热爱。
为了能蹭到图书馆的暖气,他发明了“书本叠罗汉”的独特技法。
他会把《荷马史诗》垫在《希腊神话》下面,假装在那里认真地做摘抄,实际上,他的心思全在写情诗上,他要用这些情诗去追求洗衣店老板娘的女儿。
图书管理员渐渐发现了他的小把戏,忍不住吐槽:“这孩子每次借书都像在策划政变!”
有一天,加缪偷偷使用了哲学系的打印机来印自己的小说。
正当他沉浸在作品即将问世的喜悦中时,被教授逮了个正着。
教授怒吼道:“你当这里是《阿尔及尔共和报》编辑部吗?”
那愤怒的声音在图书馆里回荡。
然而,教授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加缪真的成为了《阿尔及尔共和报》的编辑,他的作品也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阿尔及尔大学的“荒诞派行为艺术”
加缪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学校食堂的伙食质量成了他反抗的导火索。
食堂的土豆泥里竟然掺了锯末,这让加缪和同学们感到无比愤怒。
他们决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组织同学们用《局外人》里的冷漠语调齐诵:“今天的菜谱,与明天的死亡同样毫无意义。”
那整齐而又冷漠的声音在食堂里回荡,仿佛是对这糟糕伙食的一种无声抗议。
校长得知此事后,气得暴跳如雷,当场宣布取消哲学系的补助金。
然而,加缪并没有被校长的权威所吓倒。
他反手在校园墙上写下:“没有补助金的日子,正是我们触摸真实的时刻。”
这句话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在校园里传播开来。
后来,它甚至被印成了T恤,成为了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的周边,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敢地追求真实和自由。
1935年,加缪加入了法共阿尔及利亚支部,他怀揣着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希望能在党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然而,他很快就因为坚持带阿拉伯朋友参加读书会而遭到了警告,党内称他的行为“违反纪律”。
加缪对此感到十分不解和愤怒,他当场背诵了《反抗者》里的段落:“真正的革命不该有门禁系统!”
在他看来,革命应该是包容和开放的,不应该对不同种族的人设置障碍。
最终,加缪还是被开除了。
但他并没有默默地接受这个结果,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他扛着《资本论》冲进支部办公室,大声说道:“书还你们,但里面的批注我申请版权费!”
这一行为虽然有些幽默和荒诞,但却充分展现了他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
《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荒诞新闻实践”
当加缪成为《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逐渐展现出来。
为了能真实地描述贫民窟缺水的情况,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躺到旱井底三天。
在那黑暗而又闷热的井底,他感受着每一丝干燥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大地干裂的声音。
三天后,他写出了这样一段报道:“这里的干燥能让撒哈拉沙漠自认是浴场。”
他用这种夸张而又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贫民窟缺水的严重程度。
在调查殖民剥削时,加缪混进码头扮苦力。
然而,由于他身体瘦弱,搬货的速度太慢,被工头骂道:“你这身板适合去巴黎写小说,不适合在阿尔及尔扛大包!”
尽管遭到了工头的嘲笑,但加缪并没有放弃。
他通过这次亲身经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殖民剥削的残酷现实,为他的报道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素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