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斯大林文学奖得主”(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草原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偷羊娃逆袭成文学巨匠”的传奇故事。

主角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用一生演绎了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幽默征服世界”。

他的经历比任何小说都魔幻:从偷邻居家的羊换课本,到用冬不拉曲调背俄语语法。

从被校长追着骂“文学报复”,到让斯大林给他颁奖。

从把《哈姆雷特》改成草原骑马版,到在病床上自导自演“死亡预告”……

这位哈萨克文学之父的人生,堪称一部“笑着活下去”的史诗。

草原熊孩子的“学术觉醒”:偷羊、写剧本、用民谣背语法。

阿乌埃佐夫1897年出生在哈萨克斯坦塞米地区的游牧家庭,父亲是个传统的哈萨克牧民,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能成为“草原雄鹰”,结果这孩子从小就“不务正业”。

8岁那年,他盯上了邻居家的羊——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换俄语课本。

当父亲举着鞭子追着他满草原跑时,小阿乌埃佐夫边跑边喊:“知识比羊肉重要!羊会死,但知识能让我活一辈子!”

这句话后来成了哈萨克教育界的经典段子,家长们用它教育孩子时总会补一句:“但别真去偷羊!”

14岁那年,父亲终于妥协,把他送进了俄语学校。

可开学第一天,他就因为“哈萨克口音像羊叫”被同学嘲笑。

换作别人可能就自卑了,但阿乌埃佐夫是谁?

他反手写了个剧本《恩利基-克别克》,把所有嘲笑他的同学全写成反派,剧情包括“口音侠用俄语语法打败霸凌者”“冬不拉弹奏震碎教室玻璃”等魔幻情节。

校长看完气得差点开除他:“你这是文学报复!是破坏校园和谐!”

但最终还是被剧本里的才华打动,只罚他打扫一周厕所。

1920年代,阿乌埃佐夫考入列宁格勒大学(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启了“民谣学霸”模式。

当时俄语语法对他来说像天书,于是他发明了“哈萨克民谣学习法”——把语法规则编成冬不拉曲调,边弹边唱。

比如:“名词变格像骑马,第一格是起步,第二格是加速……”

更绝的是,他把普希金的诗改成草原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如去偷一匹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骑马狂奔!”

教授们边摇头边给高分,评论道:“这口音像伏特加混马奶酒,但思想比托尔斯泰还野!”

《阿拜之路》的“史诗级操作”:托梦加情人、防鼠写作法、斯大林马屁学。

阿乌埃佐夫的代表作《阿拜之路》是哈萨克文学的巅峰之作,但创作过程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阿拜是哈萨克诗圣,被誉为“哈萨克族的鲁迅”,阿乌埃佐夫从小崇拜他,立志要写他的传记。

为了收集素材,他走遍草原,采访了上百位老人,甚至声称被阿拜托梦:“你得把我的情史写详细点,不然我在地下没面子!”

于是,小说里给阿拜加了三个虚构情人——一个牧羊女、一个贵族小姐、一个女诗人,情节比现代言情剧还狗血。

阿拜的后代气得要起诉:“我家祖坟都冒文学青烟了!”

但读者们却买账:“原来诗圣也有七情六欲!”

1947年,《阿拜》第一部出版后,阿乌埃佐夫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给斯大林寄一本精装版,扉页写着:“献给钢铁领袖,愿您像草原雄鹰般睿智。”

当时斯大林正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对这种歌颂领袖的文学作品来者不拒。

两年后,阿乌埃佐夫真的拿了斯大林奖金(相当于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同事们吐槽:“这马屁比哈萨克马奶还醇!”

但他本人却理直气壮:“我这是文学外交!斯大林看了书,说不定会对哈萨克文化好点呢!”

二战期间,阿乌埃佐夫在防空洞写作《阿拜》第二部,结果手稿被老鼠啃了半章。

他怒而发明“防鼠写作法”——用马油涂稿纸,边写边吼:“咬啊!这是斯大林同志审核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