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果戈里:俄罗斯文学界最硬核“整活大师”(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一、开局即地狱模式:乌克兰土味少年的逆袭
1809 年 4 月 1 日,在乌克兰的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响亮的哭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尼古拉·果戈里出生时,那哭声震得接生婆差点把他摔在地上,邻居们还以为谁家在杀猪呢。
亲爹瓦西里一拍大腿,当机立断地说:“就叫尼古拉吧,这嗓门适合当神父!”
在当时的乌克兰乡村,人们对未来有着一种朴素而实际的期望,神父是一个受人尊敬且稳定的职业,瓦西里或许想着儿子能凭借这洪亮的嗓音在宗教领域有所作为。
童年时期的果戈里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那些骚操作让人忍俊不禁。
8 岁的他就像一个拆家狂魔,偷偷溜进地主家的书房。
在那个知识相对匮乏的年代,地主家的书房无疑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地方。
小果戈里在那里用墨水给《圣经》画表情包,这一行为可把亲妈吓坏了,她追着小果戈里跑了三条街,嘴里还喊着:“上帝会惩罚你!”
然而,小果戈里却淡定回怼:“上帝忙着数卢布,没空管我!”
这简短的话语不仅体现了他的天真大胆,更反映出他对宗教的一种独特看法,在他小小的世界里,似乎已经对成人世界的一些现实有了朦胧的认知。
12 岁读中学时,果戈里又展现出了“凡尔赛鼻祖”的风范。
当时同学炫耀新靴子,在那个物质条件有限的环境里,一双新靴子或许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
但果戈里却当场掏出笔记本写诗:“你们的靴子会腐烂,我的诗句永流传!”
这让富二代们感到无比愤怒,集体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搞文学霸凌!”
这句诗看似狂妄,却也透露出果戈里对文学的自信和热爱,他早早地就意识到了文字的力量,并且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超越物质的表象。
二、圣彼得堡漂流记:从“伏特加配黑面包”到“官场吃瓜侠”
1828 年,19 岁的果戈里怀揣着满腔的文学梦想,揣着长诗《汉斯·丘赫尔加坚》手稿勇闯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在当时是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对于年轻的果戈里来说,这里是他实现文学抱负的理想之地。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他自费出版的诗集遭遇了滑铁卢,书评人毫不留情地将其喷成“乌克兰炖菜里煮烂的德语香肠”。
这样的评价对果戈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的文学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
愤怒的他连夜烧书取暖,边烧边喊:“文学圈不配拥有我!”
这一行为既表现出他的倔强和骄傲,也透露出他在面对挫折时的无奈和迷茫。
为了生存,果戈里不得不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当上了土地局的小职员。
但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体面的生活,月薪连伏特加都买不起,他甚至天天偷吃同事的午餐。
当被局长抓包时,他还狡辩说:“我在体验《饥饿游戏》真人版!”
这种幽默而又无奈的回应,体现了果戈里在困境中苦中作乐的心态。
不过,在这段枯燥的公务员生活中,也有一个经典名场面。
有一天,果戈里偷看局长的情书,这一偶然的举动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写下了短篇《外套》,而主角原型竟是局长本人。
同事们惊叹道:“你小子写小说比做报表快多了!”
这也让我们看到,果戈里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挖掘出创作的素材。
三、文学整活大赏:从“乌克兰聊斋”到“官场现形记”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作《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1 年,果戈里凭借写乌克兰鬼故事实现了逆风翻盘。
他在营销方面堪称鬼才,给书起名《圣约翰节前夜》,封面画满吸血鬼和女巫。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书名和封面设计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功吓哭了贵妇圈,而销量也直逼伏特加。
这不仅反映出果戈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也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用独特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关注。
在彼得堡沙龙里,果戈里还进行了跨界联动,他 cos 故事中的魔鬼,把普希金吓得酒杯都掉了。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界的巨擘,果戈里能让他有如此反应,足以说明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新奇感。
《狄康卡近乡夜话》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为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官场讽刺剧《钦差大臣》
1836 年,果戈里用喜剧《钦差大臣》整崩了沙俄官僚的心态。
他为了创作这部剧进行了实地采风,假装钦差视察监狱,典狱长疯狂塞红包,他则边收钱边记笔记,还调侃说:“这素材比稿费还值钱!”
这种独特的采风方式让他深入了解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为作品的真实性和讽刺性奠定了基础。
《钦差大臣》首演时引发了核爆般的反响,尼古拉一世看剧后怒吼:“所有角色都该流放西伯利亚!”
这一反应足以说明这部剧对沙俄官僚体制的批判之深刻。
果戈里也因此连夜逃往意大利,走前还写信:“陛下,下集给您安排个明君角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