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马致远的人生:从“铜豌豆”到“戏痴”(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这一原则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坚持和对于艺术的追求,他们不愿意为了迎合官府和世俗的口味而放弃自己的创作理念。
某次蒙古贵族重金求赞,他送去空白戏折:“此乃《无字天戏》,能看懂者方显尊贵。”
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马致远的幽默和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于权贵的不屑和反抗。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让那些权贵们感受到了他的骨气和尊严。
银针试毒翻车记 在古代官场中,官员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挑战,其中下毒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马致远任提举官时,为防下毒竟自带银针验菜。
某日验出枸杞发黑,吓得绝食三日,后来发现是硫磺熏过的药材,自嘲:“早知该带本草纲目当差!”
这一事件既展现了马致远的谨慎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反映出他对于医学知识的缺乏。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险恶,官员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四、养生界的反向教材
药酒鼻血事件
晚年的马致远沉迷于养生,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他用虎鞭泡高度马奶酒,认为这种药酒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然而,连饮三日后鼻血狂喷,在药坛标注:“日饮三杯延寿,四杯升天”,结果被酒友篡改成:“日饮三坛,立地成仙”。
这一事件反映了马致远在养生方面的盲目和不科学,他没有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幽默和乐观,他并没有因为养生失败而沮丧,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调侃自己的经历。
辟谷修炼乌龙
辟谷是道家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断绝饮食来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
马致远效仿道家辟谷,七天只喝露水。
第五天饿晕在梨园,被救醒后狂啃十张胡饼,还嘴硬:“我在修炼食气法!”
从此戏班流传谚语:“马仙辟谷,饿虎扑食”。
这一事件反映了马致远对于养生方法的误解和盲目追求,他没有真正理解辟谷的内涵和要求,只是盲目地模仿。
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倔强和可爱,即使在失败后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为自己辩解。
五禽戏魔改版
五禽戏是一种传统的健身功法,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马致远自创“戏曲五禽戏”,把虎戏改成“猛虎下山”台步,鹿戏变成“贵妃醉酒”身段。
某日练习时闪了腰,哀叹:“禽兽果然不是好当的!”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的创新精神和幽默风趣,他试图将戏曲元素融入到五禽戏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法。
然而,由于他的创新过于大胆,没有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受伤。
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尝试时,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追求新奇和独特。
五、社交恐惧症患者实录
雅集逃席三十六计 在古代,文人雅集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文人们聚在一起吟诗作画、交流心得。
然而,马致远却患有社交恐惧症,每逢文人聚会就装病。
有次被当场揭穿,他掏出预写的《抱病帖》:“病中不宜会客,诸君请回。”
后来该帖被裱成《马神仙逃席真迹》。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在社交方面的无奈和尴尬,他不善于与人交往,更喜欢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
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机智和幽默,他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场合的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反向追星操作 在现代社会,追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粉丝们会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而疯狂。
然而,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况。
马致远的粉丝求签名,他赠《拒粉诗》:“曲中自有颜如玉,莫追老朽追戏文。”
结果诗句被做成扇面,反倒催生新周边。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对于粉丝的态度,他不希望粉丝们过于关注他本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关注他的作品。
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智慧和幽默,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回应粉丝的热情,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不会伤害到粉丝的感情。
临终二维码遗嘱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信息载体。
然而,在六百年前的元朝,马致远却留下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临终遗嘱:“墓碑刻二维码,扫码看《避世宝典》。”
六百年后考古发现,扫码显示《论如何优雅地不合群》。
这一事件虽然是一种虚构的想象,但却展现了马致远的独特个性和超前的思维。
他用一种幽默和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即使在临终之际,也不忘展现自己的风趣和智慧。
结语:荒诞皮囊下的清醒灵魂
这位“万花丛中马神仙”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严肃地搞笑,认真地摆烂”。
从考场写戏文到官场验毒菜,从辟谷饿晕到魔改五禽戏,他用荒诞对抗时代的荒诞,在史册夹缝中活成了元朝版“人间清醒”。
正如他在《四块玉·叹世》中写的:“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份笑看风云的豁达,或许正是其作品穿越七百年的精神密码。
马致远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腐败让他感到无奈和失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他的诙谐人生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欢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的作品和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