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乾坤再定——新时代的缔造者们(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未央宫内,百官退朝的喧嚣声渐渐远去,只留下空旷大殿中的几缕回响。金色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投下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仿佛见证着历史的沉寂与新生。

刘禅并未返回后宫,他深邃的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四人——右丞相陆瑁、左丞相蒋琬、尚书令费祎、大司马大将军姜维。这四人,便是他如今最倚重,也是整个大汉王朝的擎天之柱。

“众卿,随朕来。”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以往的沉稳与决断。

他没有选择威严的正殿,而是领着四人,穿过侧廊,来到了一处名为“思政轩”的偏殿。这里是刘禅时常与先丞相诸葛亮密谈国事之所,殿内陈设简朴,唯有墙上悬挂的一幅《隆中对》地图,默默诉说着大汉王朝的初心与宏愿。

宦官们悄无声息地奉上香茗后,便躬身退下,并带上了厚重的殿门。整个思政轩内,只剩下君臣五人,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

“都坐吧。”刘禅示意道,自己则率先在主位坐下,但他的坐姿并非慵懒的倚靠,而是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他此刻的高度专注。

四人谢恩后,依序落座。气氛庄重,却又暗流涌动。他们都清楚,朝堂之上那场石破天惊的宣告,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艰难的,是如何将那宏伟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人事。

“右丞相,”刘禅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陆瑁身上,“新政之要,在于得人。今日,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三省六部,该由何人来执掌,方能不负先帝,不负天下?”

陆瑁、蒋琬、费祎、姜维四人对视一眼,心中皆是波澜起伏。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将决定无数官员的命运,更将塑造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汉政治格局。

陆瑁站起身,对着刘禅躬身一揖,然后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新政初立,三省长官的人选,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德才兼备,更需要对新政有深刻的理解与绝对的忠诚。此三人,将是新政的基石。”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身旁的蒋琬:“中书省,掌决策、草拟诏令,乃政令之源头。其长官,需有总揽全局之能,处事稳健,思虑周全,且德高望重,能服众心。放眼朝堂,左丞相公琰,实为不二人选。”

蒋琬闻言,神色一动,想要起身谦逊,却被陆瑁用眼神制止。

陆瑁继续道:“公琰辅政多年,于国策民情,了如指掌。由他执掌中书省,以其稳重之风,可保新政在制定之初,便能立足于稳,不至于因操之过急而生乱。且公琰在士人之中,素有清誉,由他来草拟诏令,亦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士林的反弹。”

刘禅闻言,缓缓点头。蒋琬的稳重与声望,确实是中书令这个位置最需要的品质。他看向蒋琬:“公琰,右丞相所言,亦是朕心之所想。中书省的担子,你可愿为朕挑起来?”

蒋琬深吸一口气,站起身,郑重行礼:“陛下、右丞相谬赞。臣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但陛下既有旨,新政又关乎国本,琬,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刘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公琰在中书,朕心安矣。”

接着,陆瑁的目光转向费祎:“尚书省,总领六部,承上启下,乃政令执行之枢纽。其长官,需有通达之智,敏锐之察,处事高效,调和鼎鼐。尚书令文伟,便是此任的最佳人选。”

费祎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陆瑁继续分析道:“文伟执掌尚书台多年,于各部曹司事务,了然于胸。其人聪颖过人,断事如神,往往能在纷繁复杂的政务中,迅速抓住要点,一日所理,可抵他人十日之功。尚书省下辖六部,千头万绪,非文伟这等奇才,难以驾驭。由他执掌尚书省,可保陛下与中书省之政令,能够不打折扣,高效地推行至全国各地。”

刘禅对费祎的能力,向来深信不疑。无论是出使东吴,还是处理朝中繁杂的政务,费祎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干。

“文伟,尚书省,朕就交给你了。六部之事,千头万绪,皆需你来统筹。你可有信心?”刘禅问道。

费祎起身,长揖及地,言辞间既有从容,又有担当:“为陛下分忧,乃臣子本分。祎,必将竭尽所能,使尚书省运转如意,使六部各司其职,绝不辜负陛下与两位丞相的信任。”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陆瑁自己身上。中书、尚书皆已有人选,那么,拥有“封驳”大权,作为新政最后一道保险的门下省,该由谁来执掌?

陆瑁沉默片刻,再次开口,声音无比坚定:“陛下,至于门下省,臣,请自任其长!”

此言一出,蒋琬、费祎、姜维三人皆是一惊。他们原以为,陆瑁会继续以右丞相之名,总揽全局。却没想到,他会选择进入三省的体系之内,并且是选择这个看似权力不如中书、事务不如尚书繁忙,却至关重要的审核职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禅也感到了意外,他皱眉道:“右丞相,你乃新政之首倡,总揽全局,方能运筹帷幄。何必屈就于门下省?”

陆瑁摇了摇头,神色无比真诚:“陛下,正因臣是新政首倡,才更应该执掌门下省。新政之推行,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偏离初衷。中书省草拟政令,或有考虑不周之处;尚书省执行政令,或有曲解误读之嫌。臣在门下省,便可为新政的推行,把好最后一道关。凡有违新政精神,或操之过急、可能激起民变之政令,臣必封驳奏还,请中书再议。此非为揽权,实为新政保驾护航!”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再者,臣若身居门下省,与公琰、文伟并列三省,亦可向天下人昭示,丞相之权,已归于三省共治,而非臣一人独揽。此举,可安天下臣民之心,亦可杜绝后世再有权臣弄权之祸。臣,愿为大汉万世之制,开此先河!”

一番话,掷地有声,大公无私之心,昭然若揭。

蒋琬和费祎眼中,流露出由衷的敬佩。姜维更是热血沸腾,他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真正的胸襟与担当。

刘禅从御座上站起,缓缓走到陆瑁面前,亲手将他扶起。他的眼眶,微微泛红。

“右丞相……朕……朕明白了。”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朕得丞相,如先帝得先丞相,实乃大汉之幸!好,门下省长官,便由右丞相担任!”

至此,三省主官,尘埃落定。蒋琬为中书令,陆瑁为门下侍中,费祎为尚书令。一个崭新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权力核心,正式形成。

定下三省主官,接下来便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尚书。这六人,是未来大汉帝国的具体操盘手,其人选同样重要。

费祎作为未来的尚书令,当仁不让地首先开口:“陛下,六部尚书,关乎国计民生,军政要务,其人选,当以才干为先,品行为重。”

刘禅点头:“文伟所言极是,你且说来。”

陆瑁接口道:“六部之中,兵部与吏部,乃重中之重。兵部掌军国利器,吏部掌官员选任,此二部尚书,必须是陛下与我等,绝对信得过之人。”

他的目光,转向了姜维。

“伯约,你乃我大汉大司马、大将军,于军事一道,无人能出你右。兵部尚书一职,由你兼任,统管天下兵籍、军械、武官考评、军令传达等事,正当其任。如此,也可使军务行政,与前线指挥,更好得配合起来。”

姜维起身,抱拳领命:“维,自当尽力,为我大汉,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这个任命,将他牢牢地嵌入了新的行政体系,让他既是最高军事将领,又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权责更加分明。

“至于吏部……”陆瑁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吏部尚书,未来将执掌科举,为我大汉选拔英才。此人,必须刚正不阿,六亲不认,方能保证科举之公平,杜绝舞弊。臣举荐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