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安排(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陆瑁的脚步,停在了一处还算完整的院落前。这里曾是江陵的郡守府,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被烟火熏黑的墙壁。他没有进去,只是转身,面对着一路沉默跟随的姜维。夜风吹动他鬓角的白发,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他看着姜维,那双刚刚还闪烁着坚定光芒的眼眸,此刻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属于凡人的情感。
“伯约,”陆瑁的声音,比刚才在城楼上时,更加低沉,“你回长安,带着无当飞军回去。”
姜维一愣,急忙道:“大司马!江陵防务空虚,无当飞军乃是精锐中的精锐,理应留在此处,以防不测!”
“不。”陆瑁摇了摇头,眼神不容置喙,“江陵需要的,不是一支用来冲锋陷阵的奇兵,而是时间,是粮食,是能拿起锄头的百姓。无当飞军太宝贵了,他们的战场,不该是在这里修补城墙。你带他们回去,让他们休整,他们是我大汉的战略利剑,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脑中整理着千头万绪的国事,然后继续说道:“同时,你回去后,告诉陛下和丞相,潼关守将,让赵统去。他性情稳重,足以担当此任。赵广锐气有余,还需磨练,就让他继续留在无当飞军,跟着你,跟着丞相在长安多学学。”
这一连串的军事调动,让姜维意识到,陆瑁考虑的,早已不是荆州一地,而是整个大汉的国防全局。他默默地将这些名字和职务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后一字不落地禀报。
陆瑁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用火漆封好的帛书,递给了姜维。那帛书,显得有些沉重。
“我这封信,你亲手带给丞相。里面……有我自请罢黜大司马之职,以及恳请陛下,封我为荆州牧的请求。”
“安国还太年轻,他需要成长。我岳父走了,大哥也走了……这荆州,总要有关家的人来守。我,既是汉臣,也是关家的女婿。所以,我来守。”
“同时,你到长安后,派些可靠的人,将我的妻子关凤接过来吧。这里,毕竟是她的故乡,她也该……回家了。”
“至于我的两个儿子,就让他们留在长安。丞相是个好老师,跟着他,比跟着我这个只会打仗的父亲,要有出息得多。”
姜维再也忍不住,双膝一软,重重地跪了下去。他双手高高举起,接过了那封沉甸甸的帛书,如同接过了大汉未来的命运。
“大司马……”他哽咽着,声音嘶哑,“末将……末将姜维,谨遵钧令!必不辱使命!”
陆瑁伸手,将他扶起。他拍了拍姜维的肩膀,那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手,此刻显得格外有力。
“伯约,回去告诉陛下和丞相。荆州有我,他们可以安心。未来的十年,大汉的国策,不在于开疆拓土,而在于……生养百姓,充实国库,训练精兵。”
“未来的天下,比的不是谁的剑更利,而是谁的粮仓更满,谁的百姓更齐心。”
“这个道理,我刚刚才想明白。你,要替我把它带回去。”
姜维重重地点头,泪水划过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他对着陆瑁,行了一个最标准,也最沉重的军礼。然后,他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了沉沉的夜色之中。
他的背影,带着决绝,也带着希望。
陆瑁站在原地,久久未动。他知道,从今夜起,他与姜维,这对曾并肩作战的师友,将一个镇守边疆,一个辅佐中枢,用不同的方式,去守护同一个梦想。
他抬起头,望向那轮残月。
月光下,江陵城满目疮痍,却又仿佛在废墟之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从今往后,他不再是长安城里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司马。
他是荆州牧,陆瑁。
这片土地的,守护人。
归途是漫长而沉默的。
姜维率领着七百无当飞军,踏上了返回长安的道路。这支在战场上如同鬼魅的精锐之师,此刻却像一群失去了魂魄的孤狼。他们没有胜利的喜悦,每个人的藤甲上都沾染着洗不去的血污,每个人的眼中都倒映着江陵平原上那尸山血海的地狱景象。
他们是胜利者,却走出了失败者的姿态。
姜维骑在马上,背脊挺得笔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疲惫与沉重。怀中那封陆瑁亲手交付的帛书,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一遍遍地回想着陆瑁在城楼下的那番话,每一个字都像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自贬荆州牧,将妻子接往险地,将儿子留在京城……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司马,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为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痛胜利的国家,规划出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务实的道路。
进入关中平原,景象便与战火纷飞的荆州截然不同。田野里,是已经收割完毕的麦茬,村落间,炊烟袅袅,有孩童在追逐嬉戏。这里的百姓,脸上带着安稳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就在千里之外,一场决定国运的血战刚刚结束,他们此刻的安宁,是用十几万人的性命换来的。
姜维的心,愈发沉重。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陆瑁的抉择。战争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守护这一方土地的安宁吗?如果为了胜利而将这份安宁也彻底打碎,那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大军抵达长安城外时,已经是数日之后。丞相诸葛亮,竟亲自率领百官,在城门外等候。
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依旧是羽扇纶巾,依旧是那般风度翩翩,姜维的眼眶一热,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单膝跪地。
“末将姜维,拜见丞相!”
他身后,七百无当飞军,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甲胄碰撞之声,肃杀而悲壮。
诸葛亮没有立刻扶他,他的目光,越过姜维,扫视着他身后那支人数未减,却煞气尽敛的军队。他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血污,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疲惫与哀伤。
“伯约,起来吧。”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的颤抖,“此战……辛苦你们了。”
他亲自将姜维扶起,没有问战果,没有问伤亡,只是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臂。那一刻,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进入丞相府,屏退左右,只剩下诸葛亮、姜维二人。
姜维从怀中,郑重地取出那份帛书,双手奉上:“丞相,这是大司马让末将亲手交给您的。”
诸葛亮接过帛书,并没有立刻打开。他只是看着那火漆封口上,属于陆瑁的私人印记,久久不语。良久,他才轻叹一声:“子璋他……还好吗?”
姜维喉头一哽,将陆瑁的决定,以及在江陵城下的一番话,原原本本地,一字不漏地全部复述了一遍。从自请罢黜,到恳请留守荆州,再到对家人的安排。
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烛火,在轻轻地跳动。
诸葛亮一直静静地听着,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到惊讶,到凝重,最后,化为一声悠长的,充满了复杂情感的叹息。
他缓缓地展开了那份帛书。信上的内容,比姜维口述的更加详尽,更加触目惊心。陆瑁用最冷静的笔触,分析了江陵之战的每一个细节,剖析了汉军的每一个得失。他对战损的数字,没有丝毫隐瞒,甚至将自己指挥上的“失误”——低估了魏军精锐的韧性,也一一列明,这一战丢了襄阳,他请求朝廷降罪。
信的后半部分,则是他对未来十年国策的构想。联吴、御魏、内修、生聚。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的教训,和对天下苍生最深沉的悲悯。
信的最后,是他的私人请求。笔迹,微微有些颤抖。
“……臣自知罪孽深重,无颜再立于朝堂。荆州乃北伐及东征重要前线,亦是数万将士埋骨之所。臣恳请陛下,允臣留于此地,为国守土,为亡魂守灵。”
“啪嗒。”
一滴浑浊的泪,从诸葛亮的眼角滑落,滴在了帛书之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他一生算无遗策,稳坐中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此刻,看着知己好友这封用血泪写就的信,这位智绝天下的丞相,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好一个陆子璋……”诸葛亮闭上眼睛,仰天长叹,“他这是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为大汉,赎这一战的‘罪’啊!”
他明白了。陆瑁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自责。他是在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向天下所有人宣告:大汉的剑,可以锋利到斩断敌人的头颅,也可以温润到抚平自己的伤口。他要亲自去证明,大汉不仅能打赢战争,更能建设一个和平、富庶的家园。
“丞相,大司马此举……”姜维担忧地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眼中的泪光已经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决断。
“伯约,你做的很好。”他站起身,在书房中踱步,“子璋他,走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前面。他看到了,战争的尽头,不该是另一场战争。而是和平。”
“陛下那边,我去说。朝堂之上,我去分说。子璋的请求,我会全部奏请陛下恩准。不仅如此,我还要奏请陛下,拨付国库钱粮,全力支持荆州的重建!他要在前线为我们挡住风雨,我们就要在后方,为他备足粮草!”
“至于你,”诸葛亮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姜维,“你本是太尉,既然子璋请辞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那么我会奏请陛下,由你担任大将军之职。子璋不在长安,他的那份担子,你要帮我,也帮他,一起扛起来!”
姜维心神剧震,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将领,而是大汉帝国未来的决策者之一。
他深深一揖,声音铿锵有力:“维,万死不辞!”
几乎在姜维抵达长安的同时,曹休兵败、十数万大军灰飞烟灭的消息,也如同插上了翅膀的瘟疫,传遍了洛阳。
太极殿内,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年轻的魏明帝曹叡,面色铁青地坐在龙椅上。他手中的一份战报,已经被他攥得不成样子。殿下,以大司马曹真、太尉华歆、司徒王朗为首的文武百官,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曹休,是他的族叔,是他亲手提拔的方面总指挥。
那十几万大军,其中五万更是跟随太祖、文帝南征北战的百战精锐,是曹魏帝国的脊梁。
如今,一战而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