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重新划分兵力分布(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舆图,在大殿中央,被缓缓展开。

那是一幅,囊括了整个天下的,详细地图。

大汉如今的疆域,被朱笔,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而曹魏与东吴的土地,则是一片,待人描绘的,空白。

“启奏陛下。”

陆瑁的声音,清晰而又沉稳,在空旷的大殿中,激起阵阵回响。

“臣以为,司马懿虽死,曹魏元气大伤,但其根基仍在。东吴孙权,虎踞江东,又新得青州,其心,不可不防。”

“故,臣请奏,重整我大汉军力,以固国本,以待天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舆图,声音,陡然拔高。

“我大汉,现有可战之兵,五十万!臣请,将此五十万大军,重新部署!”

五十万!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响起一片清晰可闻的,倒吸冷气的声音。

便是诸葛亮,抚着胡须的手,也微微一顿。

“以荆州为东面屏障,设荆州军团,兵额十万!由荆州牧关平统领!”

“以新复之长安为北伐桥头,设长安军团,兵额五万!由长安太守魏延统领!”

“以雍州为西面犄角,设雍州军团,兵额五万!由雍州刺史庞德统领!”

庞德?

不少老臣的脸上,都闪过一丝异色。

陆瑁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继续移动。

“以凉州为大漠门户,设凉州军团,兵额五万!由平北将军马岱统领!”

“以汉中为国之咽喉,设汉中军团,兵额五万!由车骑将军张飞统领!”

“绵竹、剑阁,各置兵一万,以为成都门户!”

“永安、夷陵,各置兵一万,以防东吴水师!”

“成都,设中军十万,为全国总预备!由丞相和臣,亲自节制!”

一连串的部署,如行云流水,又如雷霆万钧。

将整个大汉的边境,打造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钢铁堡垒。

最后,陆瑁的手指,点在了上庸、房陵、西城,这三块新得的土地上。

“东三郡,地处荆、雍、汉中之间,为战略要冲。臣请,在此设重兵六万!”

“然,此六万兵马,归属何方,臣,请陛下与丞相定夺。”

“一,可划归荆州,由荆州牧统一指挥,则荆州兵力可达十六万,固若金汤。”

“二,可另设方面,独立成军。”

一名御史立刻出列,“启奏陛下,东三郡与荆州唇齿相依,若分兵而治,恐号令不一,为敌所趁。臣以为,当归荆州管辖!”

立刻便有另一名官员反驳,“不然!荆州战线过长,荆州牧年轻,若再掌六万大军,恐分身乏术。不若另择一员宿将,镇守东三郡,既可为荆州之援,又可随时策应关中、汉中,更显灵活!”

两派人,争论不休。

刘禅有些拿不定主意,将目光,投向了诸葛亮和陆瑁。

陆瑁向前一步,沉声道:“臣,举荐一人。”

“镇东将军,赵云!”

赵云!

这个名字一出,所有争论,戛然而止。

满朝文武,再无异议。

以赵子龙的威望和资历,镇守一方,绰绰有余。

陆瑁继续说道:“臣之意,由镇东将军,持节,总督东三郡军事。不归荆州管辖,亦不属汉中。其麾下六万大军,战时,东可援荆州,西可入武关,北可出秦岭,南可下汉中!使我大汉王师,动如雷霆,来去如风!”

诸葛亮的眼中,爆出一团精光。

他抚掌赞道:“中都护此计,大妙!以子龙之稳重,行此雷霆之军,正相得益彰!”

他转向刘禅,躬身道:“陛下,臣,附议!”

“准奏!”刘禅毫不犹豫地拍板。

陆瑁见状,再次开口,而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沉重的缅怀。

“臣,还有一事启奏。”

“昔日,先帝所建之无当飞军,在此次成都保卫战之中,为国死战,七百勇士,仅存不足二百。”

“此乃我大汉,百战精锐,军魂所在。臣不忍其番号就此断绝。”

“恳请陛下,允臣,以此二百幸存者为骨,重建议兵,再建无当飞军!所需钱粮兵甲,皆由中都护府一力承担!”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

“臣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为我大汉流过血的英雄,他们的番号,他们的荣耀,将与国同休,永世不灭!”

掷地有声!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胸中,都仿佛有一团火,被点燃了。

“好!”

一声暴喝,如同平地惊雷。

是张飞!

他瞪着一双环眼,大步出列,指着陆瑁,对龙椅上的刘禅吼道:“陛下!这小子说得对!俺也这么想!他娘的,要是让那帮兔崽子的番号没了,俺第一个不答应!”

这粗鲁的言语,却让在场的所有武将,都感同身受,纷纷点头。

看着这君臣一心,将相和睦的场面,诸葛亮微微一笑,站了出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

“先帝临终托孤之时,曾有遗诏。”

“朝内政事,由臣决断。”

“朝外军事,皆付中都护。”

“今日,中都护所奏两事,皆为兴国强兵之良策,合情,合理,合军心,合民意。”

“臣,请陛下,全权准奏!”

他这句话,不仅是支持陆瑁,更是在用先帝的遗诏,为陆瑁的军事权力,做了最强的,背书。

是在告诉所有人,陆瑁,便是大汉军方的,最高统帅!

刘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丞相与中都护,皆为国之栋梁,朕,无有不从。”

“所有事宜,皆按中都护所议,即刻执行!”

“退朝!”

随着内侍一声高唱,这场决定了大汉未来数十年国运走向的大朝议,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