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诸葛安居平五路(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众人忧心忡忡,只好各自散去。杜琼再次入宫,将情况禀报后主,最后,他跪倒在地,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陛下,为今之计,只有您亲自前往丞相府,当面问计了!”

刘禅早已是方寸大乱,他立即率领众臣,入了宫,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太后。

吴太后听闻此事,亦是大惊道:“丞相这是何故?先帝尸骨未寒,他怎敢如此,辜负先帝的托孤之重!我当亲自前往,看他如何答复!”

侍中董允见状,连忙劝阻道:“娘娘不可轻动。以臣之见,丞相一生,忠贞不二,算无遗策,此举,绝非是消极避世。臣料想,丞相必有我等凡人无法揣测的深谋远虑。且让陛下先去探望,动之以情。若丞相仍旧推诿,届时,再请娘娘驾临太庙,召见问罪,亦不为迟。”

太后思虑再三,觉得董允言之有理,便依言而行。

第二天,刘禅的车驾,在无数官员担忧的目光中,亲临丞相府。门吏见是皇帝圣驾到来,慌忙跪地迎接。

刘禅强作镇定地问道:“丞相在何处?”

门吏叩首答:“回陛下,小人不知丞相具体行踪,只有丞相钧旨,命我等挡住百官,不得擅自入内。”

刘禅便下车步行,没有让任何人跟随,独自一人,进入了那幽静的第三重院门。只见庭院之中,翠竹摇曳,流水潺潺,与府外那惶恐不安的世界,仿佛是两个次元。

他一眼便看到了,诸葛亮正身着一袭宽松的道袍,独自倚着竹杖,在小池边,静静地观赏着池中鱼儿的游动。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安逸,仿佛这天下的烽火,都与他无关。

刘禅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委屈、不解与依赖的情绪。他在诸葛亮的身后,默默地站立了许久,最终,才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相父……在此,过得好生安逸啊?”

诸葛亮仿佛这才被惊动,他回头见是后主,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慌忙扔掉竹杖,跪地拜道:“臣,该万死!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

刘禅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焦急,问道:“如今曹丕分兵五路,大举进犯,边关急报,一日数封,人心惶惶!相父,您为何不肯出府,处理政事?!”

诸葛亮看着后主那张写满了焦急的稚嫩脸庞,突然,大笑了起来。那笑声,清朗而又充满了无比的自信,瞬间,驱散了这庭院中,所有的阴霾!

他扶着刘禅,进入内室坐下,这才奏报:“陛下,那五路大军压境之事,臣,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臣方才,并非是在观鱼,而是在,思考对策。”

刘禅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急切地问:“那……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拿起羽扇,轻轻一摇,脸上,是那熟悉的,智珠在握的神情。

“陛下,那番王轲比能的十万羌兵、南中蛮王孟获的十万蛮兵、魏主曹丕亲领的十万大-军,以及魏将曹休的十万兵马,这四路,臣,已然全部安排妥当,皆有退兵之策。”

“如今,只剩下东吴这一路,最为关键。臣,也已有退敌之计,万无一失。只是,此计,需要一位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且深知江东内情的使者,方能成行。臣,因一时未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故此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并非是臣,有意怠慢国事。”

他看着刘禅,微笑道:“区区五十万贼兵,何足挂齿?陛下,又何必忧虑呢?”

诸葛亮那番云淡风轻的话语,如同带着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便将压在刘禅心头的那座,重如泰山般的恐惧,给彻底掀开了!

刘禅闻言大喜,那张一直紧绷着,写满了惶恐的稚嫩脸庞,终于,绽放出了一丝光彩。他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之前所有的担忧与不解,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相父!”他激动地站起身,声音中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依赖,“原来您早已成竹在胸!是孩儿……是朕,愚钝了!”

他定了定神,急切地乃问曰:“不知相父心中,是何人可为使者,以退东吴之兵?”

孔明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缓缓地,摇着手中的羽扇,一字一顿地说道:

“陛下,非邓芝,不可。”

听到诸葛亮说得如此肯定,刘禅更是好奇,他急忙追问:

“此人现在何处?朕愿亲自去请,以示诚意。”

诸葛亮道:“陛下不必如此。此人现为广汉太守。此人虽非朝中显贵,然其性情刚毅,胆识过人,且能言善辩,胸有丘壑。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孙权之心,必能不辱使命。陛下可降一道诏书,星夜召其赴京即可。”

刘禅马上派人赴广汉郡,召邓芝火速回到成都。

数日后,邓芝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丞相府。他心中亦是充满了疑惑,不知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丞相紧急召见自己,所为何事。

当他步入那间决定着大汉命运的书房时,只见诸葛亮早已等候多时。

诸葛亮没有多言,只是屏退了所有左右侍从,亲自为邓芝倒上了一杯热茶,这才对邓芝道:“伯苗,坐。”

待邓芝坐定,诸葛亮看着他,用一种无比郑重的语气,开门见山地说道:

“今主上年幼,初登大位,内有国丧之痛,外有五路强敌环伺。我欲遣一使,出使东吴,说服孙权退兵,并重结‘孙刘联盟’,以抗曹魏。奈何朝中诸官,或畏惧孙权之威,或拘泥于旧怨,皆不合意。亮思来想去,满朝文武,惟君可为使。孤,意欲烦君一行,不知君意若何?”

"丞相过誉了。"邓芝谦恭地低下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臣不过是一介布衣,才学浅薄,口才平平,如何能担此重任?恐怕难以胜任,有负丞相厚望啊。"

诸葛亮闻言,非但没有失望,反而眼中的欣赏之色更浓了。他深知,真正的人才往往谦逊自持,而浮夸之辈则常常自我吹嘘。这种谨慎与自省,正是他所看重的品质。

丞相缓缓起身,亲自走到邓芝面前,伸手扶起他,目光如炬,声音坚定而温和:"伯苗啊,你以为我是临时起意吗?为了此事,我已经思索了许久。"

他轻轻拍了拍邓芝的肩膀,继续道:"我已将朝中文武百官,一一思量过。论胆识,谁能在敌营中从容不迫?论辩才,谁能在刀剑之下侃侃而谈?论对孙权那狡猾性情的了解,谁能洞察其心理,击中要害?思来想去,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出你之右!"

诸葛亮的眼神变得无比郑重:"此行凶险万分,非你莫属!伯苗,请勿再推辞了。"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直击邓芝心灵深处。他从丞相的眼中,看到的不仅是信任,更是一种将国家命运托付的重担。这种信任,比任何赏赐都更加珍贵,也更加沉重。

邓芝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杆,眼中闪过一丝坚毅的光芒:"既然丞相如此信任在下,芝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使命!请丞相放心,我定不负所托!"

"好!"诸葛亮闻言大喜,抚掌笑道,"有伯苗此行,我大汉东部便无忧矣!"

说罢,他亲自引领邓芝入宫,觐见刘禅。

年轻的皇帝早已焦急等候。见邓芝到来,他顾不得帝王威仪,连忙从龙椅上起身,快步走下台阶,眼中满是期待与忧虑交织的复杂情感。

"爱卿,"刘禅的声音略带颤抖,"如今东吴大军压境,与曹魏勾结,我大汉腹背受敌,危在旦夕。卿能否为朕出使东吴,说服孙权退兵?"

邓芝望着这位年轻的帝王,心中百感交集。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少年,肩上却扛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他那双眼睛里,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忧患与期盼,让人不由生出一股保护之心。

邓芝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礼,声音铿锵有力:"陛下!臣虽才疏学浅,不通武艺,但愿以一腔赤诚,为陛下分忧!此行若不能说退吴兵,重结盟好,臣宁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