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成都托孤(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陆瑁应道:“丞相放心,瑁必办妥。”他接过这沉重的任务,目光却不经意地转向殿外那淅沥的雨声,仿佛想起了什么,若有所思地说道:“只是,丞相,方才陛下那句‘君可自取’……虽是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却也石破天惊。当时殿中人多耳杂……”

诸葛亮心中一凛,他瞬间明白了陆瑁的顾虑。帝王临终的托付,既是无上的信任,也可能成为最致命的政治流言。他看了一眼不远处,那些垂手侍立的内侍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宫女身影,沉声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先帝已知。自今日起,断不可再入第五人之耳!若有流言蜚语,散播于外,定斩不饶!”

他语气严厉,目光如电,冷冷地扫过殿内残存的几名内侍。那几名内侍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伏在地,头也不敢抬,连称“奴婢不敢”。

赵云亦沉声道:“丞相放心,末将麾下,若有妄议国事者,一律军法从事!”这位老将军的声音,如同冰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看着这般景象,陆瑁微微一笑,气氛稍缓:“丞相与子龙不必过于忧心。我等三人,同受先帝托孤之重,情同手足,心意相通,些许跳梁小丑,谅也翻不起大浪。只是防微杜渐,总归是好的。”

计议已定,三人立刻分头行动。

随即,赵云走到殿门处,对着早已在外等候的一名禁军校尉,低声下达了一连串指令:“传我将令,宫城四门,即刻起加派一倍心腹人手,盘查所有进出,务必严密,一只苍蝇也不许随意飞出去!皇城之内,所有巡逻队增加一倍频次,尤其要留意各王公大臣的府邸动静。若有聚众喧哗、无故生事者,不必请示,立斩不赦!”那校尉听得心中一凛,知道事态严重,不敢有丝毫怠慢,重重一抱拳,领命,快步离去。

安排完这一切,赵云回过身,看着不远处,陆瑁已经铺开竹简,开始奋笔疾书,草拟那几封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密信。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佩剑,低声嘟囔了一句:“唉,某还是更习惯在沙场上使枪,这些调兵遣将、勾心斗角的文书功夫,光是听着就头疼。”

他的声音虽轻,却还是被耳力过人的陆瑁听见了。陆瑁在书写的间隙,回头看了他一眼,见这位老将军一脸的无奈,嘴角难得地弯起一丝弧度,用一句玩笑话,稍稍缓解了这压抑的气氛:“子龙,如今你我皆是托孤重臣,以后恐怕少不得要让你多费心这些‘头疼’之事了。”

赵云苦笑一声,倒也没再多言,他知道陆瑁说的是事实。

另一边,诸葛亮缓缓走到龙榻前,他弯下腰,最后一次,仔细地看了一眼刘备那张已经安详的面容。他伸手轻轻地,整理了一下覆盖在他身上的锦被,动作是那样的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他的长眠。

他低声道:“陛下,您,好好歇息吧。剩下的,都交给我们了。”

仿佛是回应他的话语,窗外的雨声渐歇,天光终于透过窗棂,在大殿内那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了斑驳的光影。黑暗正在退去,黎明,即将到来。殿外,隐约传来了焦急等待的官员们低声议论和脚步移动的声音。他们,需要一个答案。

诸葛亮缓缓转过身,他脸上的悲伤,已被一种无比的肃穆与沉静所取代。他,是大汉的丞相,是这座风雨飘摇的帝国,最坚固的顶梁柱。

“子璋,信使派出后,你即刻拟定安抚百官的文告。子龙,宫禁之事安排妥当后,速来前殿与我汇合。我们……该去见见百官,宣读遗诏,主持大局了。”

陆瑁头也不抬,笔走龙蛇,口中应道:“丞相放心。”

赵云亦重重抱拳:“末将遵命。”

三人最后一次,默契地望了一眼龙榻,然后不再有丝毫犹豫,迈着沉稳的步伐,一前两后,昂首走出了刘备的寝殿,迎向外面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必须由他们三人,共同支撑起来的大汉天下。

殿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

三人步出寝殿,沿着那条湿漉漉的回廊,向着处理政务的前殿走去。这条路,他们曾无数次与先帝一同走过,商议国是,指点江山。而今日,却只剩下他们三人,脚步沉重,心情,比这阴郁的天色还要压抑。

沿途遇到的宫娥内侍,无不垂首屏息,噤若寒蝉,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偶有低低的啜泣声从宫殿的角落传来,又很快被这更大的寂静吞没。

赵云走在稍后,他那双曾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目光,此刻如鹰隼般扫过廊柱后的每一处阴影和每一个躬身行礼的侍卫,他的手始终紧紧按在剑柄上,那冰冷的触感,让他保持着绝对的警惕,无声地昭示着此刻的局势,不容任何差错。

陆瑁则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他留意着前方殿宇廊檐下聚集的身影。满朝的官员们已经得到先帝病危的消息,三三两两聚在那里,交头接耳,面色各异。

他看得分明,太傅许靖等一众老臣,有人掩面悲戚,为先帝的离去而痛心疾首;大部分中层官员,则是一脸茫然失措,为大汉的未来感到担忧;也有人眼神闪烁,目光在他们三人身上来回游移,不知在盘算些什么。他心中冷哼一声,国丧当前,总有些心思活络之辈,想要在这权力的真空中,为自己谋取一份利益。

行至殿前,早已等候在此的官员们见到三人出来,议论声戛然而止,纷纷肃立,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为首的诸葛亮。大殿内鸦雀无声,只余下众人沉重的呼吸声和那份令人窒息的期待。

诸葛亮面容沉静,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运筹帷幄、不动如山的丞相。他步履稳健地走上殿前台阶,转身面向众人。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让目光,如同和煦而又威严的阳光,缓缓扫过一张张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那目光带着巨大的悲伤,却又有着山一般的沉稳,让原本有些骚动不安的气氛,瞬间凝固了下来。

“陛下……”

诸葛亮的声音响起,“于今日巳时三刻,龙驭上宾。”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哀嚎和哭泣。仿佛是约定好了一般,巨大的悲痛,瞬间冲垮了所有人的理智。几位追随刘备半生的老臣,更是捶胸顿足,泣不成声,当场昏厥了过去。

诸葛亮静静地站着,他没有制止,而是任凭这属于君臣、属于故旧的悲伤情绪,在大殿内弥漫了片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他们,对先帝最后的告别。

片刻之后,他缓缓抬手,轻轻一压,示意安静。那动作,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哭声渐止,众人皆抬起通红的泪眼,望向这位先帝亲口托付的丞相。

他们知道,大汉的天,没有塌。因为,这根顶梁柱,还站在这里。

“国不可一日无君。”诸葛亮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亮与坚定!

“先帝弥留之际,已降下遗诏。”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那份沉甸甸的诏书,双手捧着,神情肃穆,缓缓展开。随着卷轴的展开,那熟悉的,属于先帝刘备的笔迹,映入了众人的眼帘,仿佛帝王最后的威严,依旧笼罩着这座宫殿。

诸葛亮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庄严而沉痛的语调,朗声宣读:

“诏曰:”

“朕以菲薄之德,荷蒙天地,继承大统,志在扫清奸佞,未能刬除国贼,兴复汉室,恢复祖宗之业。然天不假年,中道而别,憾恨良深,盖天命也。”

“太子刘禅,天性仁厚,宅心慈和,仁孝聪慧,足以抚慰万民,可继朕位。望尔等文武,尽心辅佐,勿负朕望。”

“丞相诸葛亮,王佐之才,忠贞謇謇,自朕三顾茅庐,言听计从,至今十数年,未尝有失。实乃我大汉之社稷之臣。特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总领朝政,凡军国大事,皆与决之。”

“中都护陆瑁,智勇兼备,屡献奇策,北定雍凉,南安荆楚,功高盖世。特命其为辅政大臣,统内外军事,辅丞相以安社稷。军务之上,可便宜行事。”

“中护军赵云,乃世之虎将,宿将忠勤,追随朕于患难,一生未尝有负。特命其掌宫中禁军,卫护京师,以保新君及宗室周全。”

“……大将军关羽,车骑将军张飞,乃朕之手足,国之柱石,当各守封疆,以固国本。雍凉新附,当以安抚为上;荆楚之地,当谨防东吴。其余文武,如太尉庞统、大司马徐庶、司徒许靖等,皆国之栋梁,各依其职,同心戮力,共保大汉江山。”

“丧事从简,国事为重。天下臣民,各安本分,无需过度悲戚。朕虽身死,然兴汉之志不灭!望后世子孙,与我股肱之臣,能承朕之志,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则朕死亦瞑目矣!”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殿下百官,听完遗诏,心中再无半分的疑虑与揣测。

“臣等,谨遵先帝遗诏!”

以许靖为首的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对着那份遗诏,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陆瑁感受到几道探究的目光,面色不变,只是微微上前一步,与诸葛亮并肩,朝着众臣拱手:“先帝隆恩,瑁愧不敢当。今后必与丞相、子龙将军及诸位同僚,戮力同心,上报先帝知遇,下安黎民百姓。军务之事,有劳诸位将军鼎力相助。”他的话语谦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度。

诸葛亮接口道:“先帝新丧,礼制为重。即刻起,成都全城缟素,百官按制守灵。丧仪具体事宜由太常负责,务必周全,不得有误。”

“其余各部司,政务不可停滞,当各司其职,维持运转。”

诸葛亮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国丧期间,若有趁机作乱,或玩忽职守者,定严惩不贷!”

赵云适时地向前一步,手按剑柄,环视众人,虽一言不发,那股久经沙场的凛冽气势已让不少人心头一凛。 “丞相,中都护,将军,”一位官员上前,“宫外百姓听闻风声,已聚集不少,是否需要……”

未等他说完,陆瑁便道:“无妨。传令下去,开启府库,于城中设数处粥棚,赈济贫苦。国丧期间,与民同哀,亦显朝廷体恤。至于聚集宫外者,好言安抚,告之新君已立,朝政稳固,让他们安心便是。”

诸葛亮赞许地点点头:“子璋此法甚好,便依此行事。” 安排已定,诸葛亮最后说道:“诸位,先帝虽去,但兴复汉室之大业未竟。我等当继承先帝遗志,辅佐新君,扫除奸佞,克复中原!任重道远,望诸君共勉!”

“臣等遵命!愿效死力!”殿内众臣齐声应诺,声音汇聚在一起,带着悲伤,却也透出了一股在骤变面前不得不凝聚起来的力量。 新的时代,就在这悲戚而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始了。

百官散去,各自处理被分派的事务,或准备丧仪,或安抚下属,或奔走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