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周瑜落幕,凤雏来投(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岁末。

江东的天空,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连日不绝的寒雨,将整个柴桑城笼罩在一片湿冷与压抑之中。都督府内,往日里那股肃杀的军旅之气,如今却被浓重的药味和挥之不去的哀愁所取代。

周瑜,这位名震天下的江东大都督,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正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他那张曾经俊美无俦、意气风发的脸庞,此刻已是蜡黄一片,双颊深陷,只有那双依旧锐利的眼眸,在偶尔睁开时,才会流露出一丝昔日“美周郎”的神采。

自刘备携孙尚香成功逃回荆州之后,周瑜便箭疮复裂,怒火攻心,一病不起。尽管孙权请遍了江东名医,用了无数珍稀药材,也只能勉强吊住他的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子敬……”周瑜费力地转过头,看着守在床边,双眼红肿,神情憔悴的鲁肃,声音嘶哑地说道。

“公瑾,我在这里。”鲁肃连忙握住他冰冷的手,哽咽道。

“我……我不甘心啊……”周瑜的眼中,燃起一团炽热的火焰,那是他一生骄傲与雄心的最后回光返照,“既生瑜,何生亮……我……我谋划一生,竟……竟始终被那诸葛村夫,压过一头……咳……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鲁肃连忙为他抚胸顺气,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公瑾,你莫要再想这些了,好生休养,身体要紧啊!”

“休养?”周瑜自嘲地笑了笑,那笑容说不出的凄凉,“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子敬,你附耳过来,我……我有遗言,要……要托付于你……”

鲁肃强忍悲痛,将耳朵凑到周瑜嘴边。

只听周瑜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死之后……主公必会问你,何人可代我……你……你一定要向主公……力荐一人……”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呼吸也越来越微弱。

“此人……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子敬啊……我知你……志在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此乃远见……我……我之前……多有偏颇……江东……江东的未来……就……就拜托你了……”

话音未落,周瑜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那双曾令无数英雄胆寒的眼眸,永远地失去了神采。

一代名将,江东的擎天玉柱,周瑜,周公瑾,薨。年仅三十六岁。

“公瑾——!”

鲁肃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了整个都督府,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周瑜的死讯,如同一场八级地震,瞬间震动了整个天下。

曹操在许都听闻此事,正在宴饮,竟失手打翻了酒杯,抚掌大笑道:“周瑜死,孤无忧矣!”

而远在荆州的刘备集团,在收到消息后,气氛却显得有些复杂。

太守府的议事厅内,刘备手持江东传来的讣告,长叹一声,神情复杂地说道:“公瑾青年早夭,实乃天下之憾事。想当初赤壁鏖兵,若非公瑾,我等早已是冢中枯骨。此人虽与我为敌,却也是一代奇才,可敬,可叹!”

张飞却在一旁撇嘴道:“大哥就是心善!那周瑜小子,心胸狭窄,三番五次想害大哥性命,如今死了,正好!咱们正好趁机,把整个荆州都拿回来!”

“三弟,休得胡言!”关羽沉声喝止,但他抚着长髯的手,也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周瑜一死,江东水师群龙无首,对于荆州的防务而言,无疑是少了一个天大的威胁。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手持羽扇,面色平静,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他与周瑜,是对手,是敌人,却也是这世上,最了解彼此的知音。如今知音凋零,他心中亦有“高处不胜寒”的寂寥。

“主公,”诸葛亮缓缓开口,“周瑜虽死,但江东不可小觑。孙权乃人主之才,其麾下尚有张昭、鲁肃等重臣,程普、黄盖等宿将,更有甘宁、凌统这等虎将。我等此刻,非但不能趁人之危,反而应当遣使吊唁,以示盟友之谊,安其之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况且,主母尚在此处。于情于理,我等都当有所表示。”

刘备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军师所言极是。只是……派何人前往,才能既显我方诚意,又不至被江东刁难呢?”

诸葛亮微微一笑:“亮,愿亲往柴桑,祭奠公瑾。”

“什么?!”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军师,万万不可!”关羽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江东众人,皆恨你入骨,言你三气周瑜,致其殒命。你此去,与自投罗网何异?”

“是啊,军师!”张飞也急道,“要去也是俺老张去!谁敢动你,俺一矛戳死他!”

诸葛亮却摇了摇羽扇,胸有成竹地笑道:“二位将军勿忧。亮此去,名为吊丧,实为探情。一看孙权在周瑜死后,会用何人执掌兵权;二看江东文武,对我方是战是和。况且,亮此去,亦是为全与公瑾之一段‘知音’之谊。江东众人,若还有半分气度,便不会为难亮一个前来吊丧的客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看向刘备,眼神坚定:“主公,此事,非亮亲往不可。”

刘备看着诸葛亮那自信满满的样子,知道他既已决定,便再难更改。他思虑再三,最终点头道:“既如此,便依军师之意。但此行凶险,还需一位大将陪同,以策万全。”

“子龙随军师同去。”刘备当即下令。

于是,数日后,诸葛亮在赵云的陪同下,带上丰厚的祭品,乘船前往柴桑。他没有带一兵一卒,只带了数名书童,以示自己绝无他意。

当诸葛亮抵达柴桑,出现在周瑜的灵堂之上时,整个江东都为之震动。

程普、黄盖等一干江东将领,看到诸葛亮,皆是目眦欲裂,当场便要拔剑相向,为都督报仇。灵堂之内,杀气腾腾,剑拔弩张。

赵云按剑而立,将诸葛亮护在身后,面沉如水,不动如山。

而诸葛亮,却视周围的刀剑如无物。他缓步走到周瑜的灵前,亲自点燃三炷清香,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随即,他从书童手中接过一篇早已写好的祭文,朗声诵读起来。

他的声音清朗而又充满了悲戚,那篇祭文,辞藻华美,情真意切,将周瑜的功绩、才华、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对其的敬佩、惋惜、知音难觅之情,抒发得催人泪下。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据守江东。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赤壁,鏖兵破曹;年方三十,功盖天高。吊君南郡,力夺先登;惜乎天意……”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天既识公,人当铭佩。正气风高,万古清节。哀哉!尚飨!”

一篇祭文读罢,诸葛亮竟伏地大哭,哀恸不已,情真意切,仿佛逝去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最亲密的挚友。

在场的江东诸将,本是怒火中烧,但听完这篇祭文,又看到诸葛亮哭得如此伤心,一个个都呆住了。他们扪心自问,自己对都督的了解,对都督的感情,竟也未必有这篇祭文写得如此深刻,哭得如此真诚。

“都督在天有灵,若听闻孔明此文,亦当含笑九泉了。”

“是啊,人言孔明三气周郎,今日看来,皆是谣传。此二人,实乃英雄惜英雄也。”

一时间,众将的敌意,竟在这篇祭文与诸葛亮的眼泪中,消散了大半。连老将程普,都忍不住上前,对诸葛亮道:“孔明先生,节哀。”

而站在人群中的鲁肃,看着这一幕,心中更是百感交集。他知道,诸葛亮此举,不仅化解了一场杀身之祸,更是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大气魄、大智慧,彻底赢得了江东上下的敬重。

“孔明之才,真鬼神莫测也!”鲁肃在心中,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这场吊丧,最终在一种庄重而又略带诡异的和谐氛围中结束了。诸葛亮在探明孙权已用鲁肃代周瑜之职,并且江东上下并无立刻开战之意后,便与赵云安然返回了荆州。

周瑜去世,诸葛亮吊丧,这两件大事在荆州城中,被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对自家军师的神机妙算与过人胆魄,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此时的陆瑁,却并未过多地关注这些天下大事。他正忙于另一件更为重要,也更为棘手的事情——他的妻子,关凤,怀孕了。

这个消息,让整个陆府,乃至关府都陷入了一片狂喜之中。刘备听闻后,更是亲自登门道贺,赏赐了无数金银珠宝。关羽那张万年不变的冰山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几天合不拢嘴的笑容。

陆瑁自己,更是激动得几乎整夜都合不拢眼。他即将拥有自己的孩子,一个流淌着他与关凤血脉的生命。这种即将为人父的感觉,新奇、激动,又带着一丝惶恐与责任感。

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军务,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关凤身边,将她当成了稀世珍宝来呵护。关凤被他这副紧张兮兮的模样弄得哭笑不得,心中却又甜如蜜。

这一日,陆瑁正陪着关凤在后院散步,一名亲兵匆匆来报:“启禀将军,军师有请,说有要事相商。”

“知道了。”陆瑁应了一声,又柔声对关-凤道,“凤儿,你先回房歇息,我去去就来。”

“夫君去吧,我省得的。”关凤乖巧地点了点头。

陆瑁来到太守府,只见诸葛亮正坐在书房内,眉头微蹙,似乎在为何事烦心。

“军师,召瑁前来,所为何事?”陆瑁行礼问道。

诸葛亮抬起头,看到是陆瑁,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子璋来了,快坐。今日请你来,是有一桩人事任命,想听听你的意见。”

他将一卷竹简递给陆瑁,说道:“此人姓庞,名统,字士元。乃襄阳名士,与亮有‘卧龙凤雏’之称。前日,他持鲁肃与你的推荐信前来投奔主公。主公见其样貌丑陋,举止傲慢,心中不喜,又见他只求一县令之职,便随手将他打发到耒阳县去做县令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陆瑁闻言,心中一惊!

庞统!凤雏!他终于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