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周瑜(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面对周瑜那看似谦逊实则暗藏机锋的询问,堂内所有人的目光都如聚光灯般,聚焦在了诸葛亮身上。鲁肃屏住了呼吸,陆瑁则暗自捏了把汗,他知道,这既是周瑜对诸葛亮的最后一次试探,也是决定二人未来合作关系的关键时刻。

只见诸葛亮轻摇羽扇,那张平静如水的脸上,不见丝毫压力。他目光如静水深流,迎上周瑜锐利的视线,微微颔首,声音清朗地说道:“大都督洞若观火,条分缕析,将曹军的部署剖析得淋漓尽致,亮深以为然。都督所言,乃是兵法之‘正’,算的是敌我之兵力多寡,地理之远近。然兵者,诡道也,虚实相生,胜负之机,未必尽在兵力与地理。”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亮以为,曹军虽分兵四路,看似处处设防,周全稳妥,实则已将自己置于一个进退失据的死局之中。都督方才所言的二十余万可战之兵,乃是其纸面上的实力。若深究其内里,其成分之驳杂,军心之浮动,远超你我想象。”

他伸出一根手指,缓缓道:“其一,北卒。曹军主力,皆是北方旱鸭子,骤然南下,久居舟船之上,受江风湖浪颠簸,必然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此乃水土不服,非人力可强行扭转。届时,战力十不存五,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荆州降兵。蔡瑁、张允虽新附,献上荆州水师,看似为曹操添了一大臂助。然此二人首鼠两端,反复无常,曹操何等样人,岂会真心信赖?亮料定,曹操必不会将水军指挥大权完全交予此二人。临阵交锋,蔡、张二人既不受信任,又心怀鬼胎,必不敢死战,甚至可能临阵倒戈。此军,非但无益,反成大害!”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其三,青徐之兵。此乃曹操起家之根本,亦是其军中精锐。然这些士卒的家眷亲属,皆在北方。如今,西凉马腾、韩遂虎视眈眈,曹操后院不稳。一旦战事胶着,我等只需派人散布谣言,言马腾、韩遂已袭扰关中,兵锋直指许都,则这些青徐兵卒必军心大乱,思乡归家之心一起,便再无战意!”

“故而,”诸葛亮总结道,声音虽不大,却字字如千钧之重,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曹军这看似强大的二十余万兵力,其真实的战斗力究竟几何,据亮估计,在长江之上,不堪一击!都督,以为然否?”

言罢,诸葛亮目光炯炯,不再言语,只是安静地直视着周瑜,那眼神仿佛在说:我已将曹军的底裤都扒了下来,现在,该你表态了。

周瑜沉吟片刻,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他那双明亮的星眸中,光芒急速闪烁,显然是在飞速消化和评估诸葛亮这番更为深刻的剖析。

突然,他抚掌大笑起来,笑声爽朗而真诚,打破了满堂的寂静。

“哈哈哈!孔明先生所言,真乃金玉良言,一针见血!瑜只看到了曹军之形,先生却已洞察其神!曹军之弊,确如先生所析!北卒晕船,不堪水战;降兵离心,阵前难料;青徐思归,军心易乱!此三者,皆是曹军之软肋,是其不可弥补的死穴!我江东之胜算,又平添了何止三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瑜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赞赏与敬佩,以及对未来战局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站起身,走到诸葛亮面前,郑重一揖,诚恳地说道:“先生之才,经天纬地,世所罕见。今日得闻先生高见,瑜如饮甘醇,茅塞顿开。愿与先生携手,共谋抗曹大-计,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这一揖,代表着他已彻底放下了心中最后一丝骄傲与试探,真心将诸葛亮视为可以并肩作战的盟友。

诸葛亮见状,亦是起身还礼,羽扇轻挥,淡然笑道:“都督言重了。亮此来,本就是为促成孙刘联盟,共抗国贼。亮虽不才,愿为江东尽绵薄之力。抗曹之事,关乎天下苍生安危,亮岂敢有丝毫推辞?愿与都督同心戮力,共破曹贼!”

一番话,说得周瑜心中大喜。他再次拱手道:“先生高义,瑜感激不尽!我江东有先生相助,何愁曹贼不灭,大事不成!”

二人相视而笑,那笑容中,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是智者之间的心意相通,更有一种即将联手搅动天下风云的坚定与豪迈。堂内众人见状,皆心生敬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曹操百万大军在长江之上灰飞烟灭的场景。他们知道,江东有此二人联手,抗曹之事,定矣!

就在这气氛热烈之时,周瑜的目光却忽然一转,锐利如鹰隼,落在了自始至终未发一言的陆瑁身上。那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几分好奇,也带着身为上位者不容置疑的威严。

“子璋,”他开口,声音平稳,却让堂内的气氛再次安静下来,“吴郡陆氏,乃我江东望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令兄伯言,更是我东吴未来的柱石之才。你既是陆家血脉,为何不在家乡江东建功立业,反而屈身于寄人篱下的刘备帐下?”

这话问得直接而尖锐,带着几分不解,也隐隐有些责备的意味。府内一时有些安静,连旁边一直气定神闲的诸葛亮,也微微抬了抬眼皮,似乎对这个话题也颇感兴趣。

陆瑁并未立刻回答。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纷乱的思绪中寻找一个出口,又像是在回忆那段早已尘封的遥远过去。他缓缓抬起眼,迎向周瑜那探究的目光,脸上不见丝毫惶恐与不安,反而露出一丝复杂的淡然。

“大都督此问,倒让瑁,想起了一些陈年旧事。”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得像是在述说别人的故事:“诚然,瑁是吴郡陆氏之后,先父先母赐予性命,此生养之恩,瑁没齿不敢忘。然,瑁自六岁起,便与家人失散,流落四方,饥寒交迫,命悬一线之际,是恩师将我从荒野中拾回,视如己出,传我武艺,授我兵法,教我安身立命之本。若非恩师,这世间,早已无陆瑁此人。”

他这话并非抱怨,更像是在陈述一个对他而言,远比血缘更深刻、更重要的事实。

“大都督言及吴郡陆氏,于瑁而言,更像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名号。而恩师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再造之恩。说句于礼法不敬的话,这身骨血是父母所给,但这身本事、这条性命,却是恩师所续。陆氏给了我一个姓氏,恩师却给了我一次新生。”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一旁的诸葛亮,嘴角似乎还牵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些许戏谑的笑意:“至于为何选择投效刘皇叔……”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才看着周瑜,半开玩笑地说道:“莫非大都督也以为,这又是孔明先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将瑁给说动了的?”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并未言语,将舞台完全留给了陆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