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读易心理准备论——以“学而后思则悟”为纲》(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机地脉道》最新章节。

《读易心理准备论——以“学而后思则悟”为纲》

(一)破除认知迷障:读易的首要心理建设

1.1 消解先入之见的必要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碎片化思维如同潮水一般,冲击着我们对经典着作的理解。而《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元典,拥有着深邃而庞大的哲学体系,却不幸成为了这种碎片化思维的“受害者”。它被现代人随意地拆解、解构,就像一幅珍贵的画卷被剪成了碎片,失去了原本的完整性和深邃内涵。

研究数据显示,高达78%的初学者在初次接触《易经》时,就像饿狼扑食般带着“预测吉凶”的功利心态。这种心态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急功近利的氛围息息相关。在这个追求快速成功和即时回报的时代,人们往往希望能够从经典中迅速获取实用的技能和方法,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于是,《易经》被错误地贴上了“预测未来”的标签,被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其真正的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了。

这种功利心态就像给易学穿上了一件沉重的铁铠甲,将其紧紧束缚,使其无法展现出真正的魅力。易学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当我们带着“预测吉凶”的先入之见去阅读《易经》时,就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只能看到片面的、表面的东西,而无法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

为了消解这种先入之见,我们可以采用“认知真空法”。在翻开《周易》之前,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进行15分钟的冥想。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未开化的原始人,以一种全新的、毫无成见的视角去观察卦象符号。就像一个探险家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这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更加客观地去理解《易经》的内涵。

这就好比我们本来要去品味一顿满汉全席,却先把自己饿得像个乞丐。当我们处于饥饿状态时,对食物的感知会更加敏锐,能够更加细腻地品味到每一道菜肴的独特风味。同样,当我们以一种空灵的心态去阅读《易经》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会对《易经》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1.2 时空维度的自我重构

现代人深受线性时间观的影响,这种时间观就像一条笔直的道路,我们只能沿着它从过去走向未来,而无法回头。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我们很难理解《易经》所倡导的循环时空观。《易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这种时空观与我们现代的线性时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加注重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易经》的循环时空观,我们可以进行“时空折叠训练”。每天花半小时的时间去观察自然现象,比如云卷云舒、潮汐涨落。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看着云朵在微风的吹拂下不断变换形状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无常;当我们站在海边,看着潮水的涨落,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易经》循环时空观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序卦传》的逻辑链,去深入体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动态平衡。《序卦传》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了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研读《序卦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如何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稳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概念,为我们理解易学时空观提供了一个现代导航。“轴心时代”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雅斯贝尔斯认为,“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蒙昧走向觉醒,从混沌走向有序。

这个概念与《易经》的时空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轴心时代”,不同地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虽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对宇宙、人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和理念。这说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和趋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就像《易经》所揭示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不断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通过借鉴“轴心时代”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易经》的时空观,在这个古老的时空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二)科学求学方法论:假设 - 验证 - 结论的实践路径

2.1 建立假设的三个维度

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我们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指南针,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以下从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建立关于《易经》的假设。

符号假设

传统上,人们往往把卦爻看成是静态的图形,就像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卦爻所蕴含的动态变化和丰富内涵。我们应该把卦爻看成是一个活泼乱跳的动态系统,就像把原本静止的雕塑变成了会跳舞的小人。

想象一下,每个卦爻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运动轨迹,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阴爻和阳爻就像两种不同的能量,它们的变化和组合代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代表着刚健、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代表着柔顺、包容、承载的力量。当乾卦和坤卦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卦象,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通过将卦爻看作动态系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易经》的符号语言,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这种符号假设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易经》。

语境假设

《易经》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其文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和误解。为了校正传世文本,我们可以结合出土文献,比如马王堆帛书易。马王堆帛书易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一批古代帛书,其中包含了《易经》的部分内容。这些出土文献为我们研究《易经》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易经》在古代的真实面貌。

结合出土文献来校正传世文本,就好比给一本旧书做了一次整容手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的差异,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遗漏,并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样可以让《易经》的文本更加真实、准确,从而为我们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例如,马王堆帛书易中的一些卦名和卦辞与传世文本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古代《易经》的不同版本和传承。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易经》的演变过程,以及古代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解读。

功能假设

《易经》具有占筮工具与哲学经典的双重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把占筮当成万能钥匙,认为《易经》可以预测一切、解决一切问题;要么把哲学经典当成没用的废纸,忽视了《易经》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我们应该正确区分《易经》的这两种属性,既不能过分迷信占筮,也不能轻视其哲学价值。占筮是《易经》的一种应用方式,它通过对卦象的解读来预测未来、指导决策。然而,占筮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它只是一种参考和启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占筮,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理性思考来做出决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